百度没有产品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之一,百度拥有众多国民级应用,但在产品本质的把握上却似乎迷失了方向。本文从产品思维的角度出发,犀利地指出百度缺乏真正的产品经理,而是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 这个观点在我与互联网从业者的私下交流中已反复验证。经过多次推敲与案例沉淀,今天将系统性阐述这个观察结论,或许能为行业带来些许启示。 1 什么是产品 本文讨论的”产品”特指产品经理角色。在我的认知体系里,不存在AI产品经理、搜索产品经理或生态产品经理的细分,产品经理的本质就是洞察人性需求、构建解决方案的造物者。不符合这一定位的,或许该称作算法工程师、需求分析师,但绝不是真正的产品经理。   百度没有真正的产品经理。   从表象看,百度拥有搜索、地图、贴吧等国民级应用,每个产品都有复杂的算法架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系。参与这些产品建设的人,名片上都印着产品经理头衔,似乎与字节跳动、美团的产品团队并无二致。但内核存在本质差异——真正的产品经理是用户需求的解读者,而非技术实现的传声筒。   1903年,金吉列公司创始人金·坎普·吉列发现传统剃须刀既昂贵又危险,普通工人需要花半个月工资购买刀具,稍有不慎就会割伤皮肤。他耗时八年研发出可替换刀片的安全剃须刀,让剃须成本降低到原先的1%,这项发明重塑了人类理容史。   1998年,斯坦福实验室里的两个年轻人发现学术论文检索如同大海捞针,他们开发出PageRank算法,通过链接权重评估网页价值。这个后来被称作Google的搜索引擎,本质上是对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革命性重构。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发展史证明,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技术包裹下的人性洞察。微信取代短信不是靠更先进的通信协议,而是解决了免费即时通讯的刚需;抖音颠覆内容消费不是依赖更精妙的推荐算法,而是重构了”滑动即内容”的交互本能。   百度最大的认知误区,在于将技术优势等同于产品能力。当我们在饭局上讨论”为什么不用百度查餐厅”时,答案直白得令人心惊:小红书能看真实探店视频,大众点评有用户评分体系,美团直接完成交易闭环。这些判断不需要产品天赋,只需对生活场景的基本感知。   可悲的是,百度大厦里坐满了算法优化师和商业变现师,唯独缺少真正的产品经理。他们为点击率服务,为广告收入服务,却从未为用户价值服务。在技术崇拜的狂欢中讨论”信息获取效率”或”知识平权愿景”,就像试图用相对论解释勾股定理——方向错了,再精妙的推导都是徒劳。 2 什么是技术 我的第二个论断可能更刺耳:百度全员大部分都是技术信徒。   北京中关村某个煎饼摊,老板清楚记得熟客的口味偏好:王总监要双蛋不加葱,李会计喜欢薄脆多酱料,刘教授总要配碗绿豆汤。他会观察早晚高峰人流变化,冬天推出暖身胡辣汤,夏天研发冰镇酸梅汁。这是产品逻辑的胜利。   若某天来了个MIT毕业的工程师侄子,情况可能变成:在煎饼铛安装温度传感器,用AI算法优化面糊配比,开发APP实现扫码点单,接入智能餐车系统自动补货。三个月后,煎饼摊因设备故障停业,食客转向隔壁保留烟火气的手推车。这是技术逻辑的溃败。   望京soho楼下那些记住白领姓名的咖啡师、能调配出”治愈周一综合征”特饮的调酒师、按季节更新水果切盒组合的便利店店长,都比百度科技园里调参炼丹的工程师更懂产品本质。 技术本身没有原罪。Google用BERT模型提升搜索质量,OpenAI用Transformer架构改变内容生成,微软用云计算重塑生产力工具。但当技术成为逃避用户洞察的遮羞布,当算法指标替代真实需求成为北极星,产品就异化为技术官僚主义的祭品。   与任何百度员工对话,不论是算法工程师、商业产品经理还是市场运营,话题永远围绕这些关键词:CTR预估、LBS精准推送、信息流渗透率、广告CPM、大模型参数规模、自动驾驶路测里程……他们会畅谈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技术差距,分析智能云服务的市场格局,感慨陆奇改革未竟的遗憾,唯独没人提及:   那个在暴雨天用百度地图导航却错过高架出口的司机; 那个在贴吧求助却被广告淹没的抑郁症患者。 3 什么是全员技术体制 商业史上伟大的公司都经历过”技术-产品-商业”的螺旋上升。IBM从打孔机转向个人电脑,诺基亚从造纸厂变身通信巨头,Netflix从DVD租赁转型流媒体,每次跨越都是对既有技术路径的颠覆。   百度却陷入”技术路径依赖”的怪圈:   2010年认为搜索框能连接一切服务   2015年认定O2O是技术落地场景   2020年坚信自动驾驶将颠覆出行   这些战略判断在技术逻辑上完全自洽,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用户是否需要另一个生活服务平台?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无人驾驶额外付费?当技术愿景与市场需求错位,再精妙的架构都成了空中楼阁。   全员技术体制最显著的特征,是决策链条的自我闭环:   工程师提出某项技术突破   产品经理包装成”创新功能”   市场部制造行业声量   销售团队寻找变现场景   这个链条里唯独缺少”真实用户验证”环节。2017年力推的智能音箱补贴大战,2021年押注的元宇宙社交,近期的文心一言All in战略,都在重复相同的故事模板:用技术参数证明领先,用补贴教育市场,用市占率掩盖需求真空。   最危险的信号来自组织心智的固化:   设计师不再思考交互本能,转而研究AR/VR界面规范   产品经理不再洞察场景痛点,专注编写PRD技术需求   连HR招聘时都在考察算法题,仿佛在组建科研院所   这种技术原教旨主义,完美复现了《太空漫游2001》里HAL9000的悲剧——过于完美的技术系统,最终杀死了它本该服务的人类。 4 为什么四面楚歌 当下困局在十五年前已埋下伏笔。当谷歌退出中国时,百度本可借垄断优势重构搜索体验,却选择躺在竞价排名上印钞;当今日头条用推荐算法颠覆内容分发时,百度选择用信息流广告以毒攻毒;当ChatGPT掀起新范式革命时,百度再次条件反射地冲向大模型军备竞赛。   与字节跳动的对抗极具象征意义:   抖音用”滑动-沉浸-上瘾”的产品设计,瓦解了搜索框的信息霸权   今日头条用兴趣推荐,击穿了关键词匹配的技术护城河   剪映用零门槛工具,夺走了视频创作者生态的话语权   这些都不是技术层面的胜利,而是产品哲学的降维打击。当张一鸣在用户调研中发现”普通人拍不出精美vlog”时,百度工程师在提升视频超分算法的精度;当抖音产品经理研究”为什么用户喜欢看评论区”时,百度团队在优化信息流广告的CTR模型。   更深层的危机在组织机体里蔓延:   贴吧衰落不是因为社交过时,而是垃圾信息吞噬了兴趣社群   地图业务困局无关技术短板,而是始终没解决”搜索-导航-消费”的场景闭环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窘境,本质是没想清楚”该为谁创造什么价值”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不需要技术奇迹,只需要产品经理走进真实世界:   去晚高峰的十字路口看交警如何疏导车流,   去社区医院听老人讲述预约挂号的困扰,   去县城网吧观察年轻人如何获取信息。   5 写在最后 英特尔传奇CEO安迪·格鲁夫有句名言:”技术公司最大的危机,是技术专家忘记了他们为什么被需要。”   我绝非否定百度的技术价值,其搜索算法、AI积累、地图数据仍是国之重器。但百度需要警惕自己正在成为”技术利维坦”——拥有最强大的计算能力,却失去了感知用户体温的能力;建造出最精密的数字巴别塔,却忘记了人们为何需要连接。   当我们在南山科技园讨论大模型参数规模时,那个在县城网吧用百度搜索”志愿填报指南”的考生,正被留学机构的竞价广告引入歧途;   当我们在发布会畅谈自动驾驶未来时,那个想查”附近充电桩”的新能源车主,正为翻页三次才能找到真实结果而皱眉。   百度不缺技术神坛上的祭品,缺的是弯下腰倾听的修行者。   或许某天,这家公司能暂时关闭服务器集群的轰鸣,走出玻璃幕墙的科技圣殿,问问街边的外卖骑手:   “你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经理骆齐】,微信公众号:【骆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百度官网

百度没有产品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之一,百度拥有众多国民级应用,但在产品本质的把握上却似乎迷失了方向。本文从产品思维的角度出发,犀利地指出百度缺乏真正的产品经理,而是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

这个观点在我与互联网从业者的私下交流中已反复验证。经过多次推敲与案例沉淀,今天将系统性阐述这个观察结论,或许能为行业带来些许启示。

1 什么是产品

本文讨论的”产品”特指产品经理角色。在我的认知体系里,不存在AI产品经理、搜索产品经理或生态产品经理的细分,产品经理的本质就是洞察人性需求、构建解决方案的造物者。不符合这一定位的,或许该称作算法工程师、需求分析师,但绝不是真正的产品经理。  

百度没有真正的产品经理。  

从表象看,百度拥有搜索、地图、贴吧等国民级应用,每个产品都有复杂的算法架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系。参与这些产品建设的人,名片上都印着产品经理头衔,似乎与字节跳动、美团的产品团队并无二致。但内核存在本质差异——真正的产品经理是用户需求的解读者,而非技术实现的传声筒。  

1903年,金吉列公司创始人金·坎普·吉列发现传统剃须刀既昂贵又危险,普通工人需要花半个月工资购买刀具,稍有不慎就会割伤皮肤。他耗时八年研发出可替换刀片的安全剃须刀,让剃须成本降低到原先的1%,这项发明重塑了人类理容史。  

1998年,斯坦福实验室里的两个年轻人发现学术论文检索如同大海捞针,他们开发出PageRank算法,通过链接权重评估网页价值。这个后来被称作Google的搜索引擎,本质上是对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革命性重构。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发展史证明,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技术包裹下的人性洞察。微信取代短信不是靠更先进的通信协议,而是解决了免费即时通讯的刚需;抖音颠覆内容消费不是依赖更精妙的推荐算法,而是重构了”滑动即内容”的交互本能。  

百度最大的认知误区,在于将技术优势等同于产品能力。当我们在饭局上讨论”为什么不用百度查餐厅”时,答案直白得令人心惊:小红书能看真实探店视频,大众点评有用户评分体系,美团直接完成交易闭环。这些判断不需要产品天赋,只需对生活场景的基本感知。  

可悲的是,百度大厦里坐满了算法优化师和商业变现师,唯独缺少真正的产品经理。他们为点击率服务,为广告收入服务,却从未为用户价值服务。在技术崇拜的狂欢中讨论”信息获取效率”或”知识平权愿景”,就像试图用相对论解释勾股定理——方向错了,再精妙的推导都是徒劳。

2 什么是技术

我的第二个论断可能更刺耳:百度全员大部分都是技术信徒。  

北京中关村某个煎饼摊,老板清楚记得熟客的口味偏好:王总监要双蛋不加葱,李会计喜欢薄脆多酱料,刘教授总要配碗绿豆汤。他会观察早晚高峰人流变化,冬天推出暖身胡辣汤,夏天研发冰镇酸梅汁。这是产品逻辑的胜利。  

若某天来了个MIT毕业的工程师侄子,情况可能变成:在煎饼铛安装温度传感器,用AI算法优化面糊配比,开发APP实现扫码点单,接入智能餐车系统自动补货。三个月后,煎饼摊因设备故障停业,食客转向隔壁保留烟火气的手推车。这是技术逻辑的溃败。  

望京soho楼下那些记住白领姓名的咖啡师、能调配出”治愈周一综合征”特饮的调酒师、按季节更新水果切盒组合的便利店店长,都比百度科技园里调参炼丹的工程师更懂产品本质。

技术本身没有原罪。Google用BERT模型提升搜索质量,OpenAI用Transformer架构改变内容生成,微软用云计算重塑生产力工具。但当技术成为逃避用户洞察的遮羞布,当算法指标替代真实需求成为北极星,产品就异化为技术官僚主义的祭品。  

与任何百度员工对话,不论是算法工程师、商业产品经理还是市场运营,话题永远围绕这些关键词:CTR预估、LBS精准推送、信息流渗透率、广告CPM、大模型参数规模、自动驾驶路测里程……他们会畅谈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技术差距,分析智能云服务的市场格局,感慨陆奇改革未竟的遗憾,唯独没人提及:  

那个在暴雨天用百度地图导航却错过高架出口的司机;

那个在贴吧求助却被广告淹没的抑郁症患者。

3 什么是全员技术体制

商业史上伟大的公司都经历过”技术-产品-商业”的螺旋上升。IBM从打孔机转向个人电脑,诺基亚从造纸厂变身通信巨头,Netflix从DVD租赁转型流媒体,每次跨越都是对既有技术路径的颠覆。  

百度却陷入”技术路径依赖”的怪圈:  

  • 2010年认为搜索框能连接一切服务  
  • 2015年认定O2O是技术落地场景  
  • 2020年坚信自动驾驶将颠覆出行  

这些战略判断在技术逻辑上完全自洽,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用户是否需要另一个生活服务平台?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无人驾驶额外付费?当技术愿景与市场需求错位,再精妙的架构都成了空中楼阁。  

全员技术体制最显著的特征,是决策链条的自我闭环:  

  • 工程师提出某项技术突破  
  • 产品经理包装成”创新功能”  
  • 市场部制造行业声量  
  • 销售团队寻找变现场景  

这个链条里唯独缺少”真实用户验证”环节。2017年力推的智能音箱补贴大战,2021年押注的元宇宙社交,近期的文心一言All in战略,都在重复相同的故事模板:用技术参数证明领先,用补贴教育市场,用市占率掩盖需求真空。  

最危险的信号来自组织心智的固化:  

  • 设计师不再思考交互本能,转而研究AR/VR界面规范  
  • 产品经理不再洞察场景痛点,专注编写PRD技术需求  
  • 连HR招聘时都在考察算法题,仿佛在组建科研院所  

这种技术原教旨主义,完美复现了《太空漫游2001》里HAL9000的悲剧——过于完美的技术系统,最终杀死了它本该服务的人类。

4 为什么四面楚歌

当下困局在十五年前已埋下伏笔。当谷歌退出中国时,百度本可借垄断优势重构搜索体验,却选择躺在竞价排名上印钞;当今日头条用推荐算法颠覆内容分发时,百度选择用信息流广告以毒攻毒;当ChatGPT掀起新范式革命时,百度再次条件反射地冲向大模型军备竞赛。  

与字节跳动的对抗极具象征意义:  

  • 抖音用”滑动-沉浸-上瘾”的产品设计,瓦解了搜索框的信息霸权  
  • 今日头条用兴趣推荐,击穿了关键词匹配的技术护城河  
  • 剪映用零门槛工具,夺走了视频创作者生态的话语权  

这些都不是技术层面的胜利,而是产品哲学的降维打击。当张一鸣在用户调研中发现”普通人拍不出精美vlog”时,百度工程师在提升视频超分算法的精度;当抖音产品经理研究”为什么用户喜欢看评论区”时,百度团队在优化信息流广告的CTR模型。  

更深层的危机在组织机体里蔓延:  

  • 贴吧衰落不是因为社交过时,而是垃圾信息吞噬了兴趣社群  
  • 地图业务困局无关技术短板,而是始终没解决”搜索-导航-消费”的场景闭环  
  •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窘境,本质是没想清楚”该为谁创造什么价值”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不需要技术奇迹,只需要产品经理走进真实世界:  

  • 去晚高峰的十字路口看交警如何疏导车流,  
  • 去社区医院听老人讲述预约挂号的困扰,  
  • 去县城网吧观察年轻人如何获取信息。  

5 写在最后

英特尔传奇CEO安迪·格鲁夫有句名言:”技术公司最大的危机,是技术专家忘记了他们为什么被需要。”  

我绝非否定百度的技术价值,其搜索算法、AI积累、地图数据仍是国之重器。但百度需要警惕自己正在成为”技术利维坦”——拥有最强大的计算能力,却失去了感知用户体温的能力;建造出最精密的数字巴别塔,却忘记了人们为何需要连接。  

当我们在南山科技园讨论大模型参数规模时,那个在县城网吧用百度搜索”志愿填报指南”的考生,正被留学机构的竞价广告引入歧途;  

当我们在发布会畅谈自动驾驶未来时,那个想查”附近充电桩”的新能源车主,正为翻页三次才能找到真实结果而皱眉。  

百度不缺技术神坛上的祭品,缺的是弯下腰倾听的修行者。  

或许某天,这家公司能暂时关闭服务器集群的轰鸣,走出玻璃幕墙的科技圣殿,问问街边的外卖骑手:  

“你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经理骆齐】,微信公众号:【骆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百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