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席卷数据领域!BI新变革,是颠覆还是泡沫?

随着DeepSeek在数据领域的广泛应用,BI(商业智能)工具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DeepSeek对BI工具的影响,分析了其在优化交互方式、降低数据分析门槛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其在业务理解上的局限性。 这个春节,相信所有人都感受到了DeepSeek的热浪,它在一片惊呼声中席卷了各行各业。语言大模型自ChatGPT问世后大家已经不陌生,但DeepSeek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备更严谨的逻辑,仿佛一个智者在思考,使得回答更具说服力。所以,推理大模型成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现在,很多软件产品都已经集成了DeepSeek,数据领域最明显的就是BI产品。我相信,它很快会渗透到各种数据产品线。关于DeepSeek的话题很多,但今天先聚焦数据分析领域——这是各家企业最关注的,也是和大家切身利益最相关的领域。毕竟,在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是每家企业都绕不开的普适性工作。 我先抛个结论:你需要冷静一下。当然,我的文章不会无依据地下结论,很多读者认可我的分析接地气、客观,所以今天也会辩证地来看待DeepSeek。毕竟,大家都坐不住了,很多产品开始疯狂宣传自己接入DeepSeek后的“卓越”能力。 语言大模型的文章我以前已经分析过不少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历史文章。这次之所以要再聊大模型,是因为DeepSeek是当前中国领先的推理大模型,在长文本理解、数学推理、代码生成等方面表现突出。这点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但很多人对它的推理能力仍然感到困惑,所以这个优势点必须重点拆解一下。 那么,推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到底来源于哪里?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推理 ≠ 思考,推理的本质是“概率匹配”。DeepSeek的推理能力主要依赖大规模数据训练和神经网络架构,它并不像人类一样具备真正的“逻辑思考”能力,而是基于统计规律进行概率推理。它学习了大量文本、数学公式、代码、SQL语句等数据,在此基础上训练出概率分布模型,回答问题时,本质上是根据已有数据推测最可能的答案。 当然,DeepSeek的训练过程中,还结合了多种技术架构,并且通过人类反馈不断优化,使得回答更符合用户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真正“理解”了问题。 所以,分析它的推理能力时,我们必须记住:模型并不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它所有的推理能力都源于深度学习,而模型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它的上限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范围。 这意味着,我们在看到推理大模型优秀能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比如,它缺乏因果推理能力。DeepSeek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某产品销量在冬季可能下降”,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因为天气变冷,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这种业务逻辑。 再比如,它容易受训练数据的限制。语言大模型的答案依赖于已有数据,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缺失,它也会得出错误结论。比如,我们让DeepSeek分析一家公司财务报表,它可以计算利润率、资产负债比等指标,但如果要判断该公司是否会面临财务危机,它可能无法结合市场环境、管理层决策、行业周期等复杂因素做出精准判断。 所以,DeepSeek的推理能力并非真正的“智能”,更像是一个高效的“数据助手”,能加快信息处理,但无法替代人类的逻辑思考。它仍然延续了我们此前分析ChatGPT时的工具属性,但不得不承认,它比前代大模型又向前迈了一步,幻觉率进一步降低了。 理解了推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后,我们再来看它对BI工具的影响。DeepSeek到底给BI带来了哪些变化? BI工具一直是企业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推理大模型对数据分析的影响,首先体现在BI产品的升级。不可否认,有了推理大模型的加入,BI工具在“智能化”上确实向前走了一步,但本质上,它依然没有突破BI的核心局限。 DeepSeek最大的贡献是优化了BI的交互方式,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门槛,让非技术人员也能更轻松地获取数据。 比如,业务人员可以直接用口语查询数据:“请给我2023年各地区的销售增长率。”DeepSeek会自动生成SQL并执行查询,甚至还能基于BI数据自动归纳分析,提供总结性结论,减少人工整理数据的时间。它还能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图表或仪表盘,让数据更直观。归根结底,它让数据查询、整理、展示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那么,BI产品集成推理大模型后,有没有局限性?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推理大模型的本质——它的推理能力来源于统计学习,而不是对业务的理解。所以,BI产品集成DeepSeek后,仍然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它不理解业务背景。 这里必须说清楚,真正的数据分析,不是简单地对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而是分析“业务”。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解读业务逻辑,而这恰恰是大模型最大的短板。它可以告诉你某产品销量下滑,但不知道这是供应链问题、市场需求变化,还是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所致。数据背后的问题,不能靠大模型推理出来,它只能提升数据基础解读的效率,但无法提供真正的业务决策支持。 有人说,DeepSeek可以生成预测模型,但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训练数据,这就是它的最大局限。网上已经有很多DeepSeek的测评,大家都认可它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但如果要将通用大模型应用于商业场景,企业需要的是个性化的私有数据,这个问题就从大模型本身转移到了企业自身。而数据问题,才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最大痛点,并不会因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而立刻得到解决。 所以,很多产品集成DeepSeek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实现了“智能化”或“自动化”。企业的数据从生产到真正成为生产要素,中间涉及多个环节,而许多前沿技术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像BI这样的工具,本质上仍然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不是替代专业人士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企业仍然需要数据运营官、业务分析师等岗位。如果AI真的能完全替代这些职能,那现在市场上早该出现大规模岗位裁撤,但现实是,AI替代的往往只是一些初级、标准化的工作,而深度思考、依赖经验的岗位,依然不可取代。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关心:哪些岗位会被替代? 像初级数据处理工程师、数据统计人员、数据可视化工程师等,这些偏技术、重复性较高的工作,确实容易被替代。但真正有价值的,仍然是能把数据转化为业务价值的人,也就是数据运营人员,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师。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大家应该关注业务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技能。很多代码类的工作,现在已经可以被AI直接取代,语言大模型教你、代替你写代码,已成现实。 所以,回到文章主题,DeepSeek确实冲击了数据领域,但在BI产品的集成上,我们仍然要保持冷静。要看到它的强大功能,更要清楚它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各种“DeepSeek赋能XX,业务被颠覆”之类的商业信息。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微信公众号:【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2月 18, 2025 - 22:43
 3730
DeepSeek席卷数据领域!BI新变革,是颠覆还是泡沫?

随着DeepSeek在数据领域的广泛应用,BI(商业智能)工具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DeepSeek对BI工具的影响,分析了其在优化交互方式、降低数据分析门槛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其在业务理解上的局限性。

这个春节,相信所有人都感受到了DeepSeek的热浪,它在一片惊呼声中席卷了各行各业。语言大模型自ChatGPT问世后大家已经不陌生,但DeepSeek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备更严谨的逻辑,仿佛一个智者在思考,使得回答更具说服力。所以,推理大模型成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现在,很多软件产品都已经集成了DeepSeek,数据领域最明显的就是BI产品。我相信,它很快会渗透到各种数据产品线。关于DeepSeek的话题很多,但今天先聚焦数据分析领域——这是各家企业最关注的,也是和大家切身利益最相关的领域。毕竟,在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是每家企业都绕不开的普适性工作。

我先抛个结论:你需要冷静一下。当然,我的文章不会无依据地下结论,很多读者认可我的分析接地气、客观,所以今天也会辩证地来看待DeepSeek。毕竟,大家都坐不住了,很多产品开始疯狂宣传自己接入DeepSeek后的“卓越”能力。

语言大模型的文章我以前已经分析过不少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历史文章。这次之所以要再聊大模型,是因为DeepSeek是当前中国领先的推理大模型,在长文本理解、数学推理、代码生成等方面表现突出。这点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但很多人对它的推理能力仍然感到困惑,所以这个优势点必须重点拆解一下。

那么,推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到底来源于哪里?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推理 ≠ 思考,推理的本质是“概率匹配”。DeepSeek的推理能力主要依赖大规模数据训练和神经网络架构,它并不像人类一样具备真正的“逻辑思考”能力,而是基于统计规律进行概率推理。它学习了大量文本、数学公式、代码、SQL语句等数据,在此基础上训练出概率分布模型,回答问题时,本质上是根据已有数据推测最可能的答案。

当然,DeepSeek的训练过程中,还结合了多种技术架构,并且通过人类反馈不断优化,使得回答更符合用户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真正“理解”了问题。

所以,分析它的推理能力时,我们必须记住:模型并不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它所有的推理能力都源于深度学习,而模型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它的上限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范围。

这意味着,我们在看到推理大模型优秀能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比如,它缺乏因果推理能力。DeepSeek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某产品销量在冬季可能下降”,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因为天气变冷,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这种业务逻辑。

再比如,它容易受训练数据的限制。语言大模型的答案依赖于已有数据,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缺失,它也会得出错误结论。比如,我们让DeepSeek分析一家公司财务报表,它可以计算利润率、资产负债比等指标,但如果要判断该公司是否会面临财务危机,它可能无法结合市场环境、管理层决策、行业周期等复杂因素做出精准判断。

所以,DeepSeek的推理能力并非真正的“智能”,更像是一个高效的“数据助手”,能加快信息处理,但无法替代人类的逻辑思考。它仍然延续了我们此前分析ChatGPT时的工具属性,但不得不承认,它比前代大模型又向前迈了一步,幻觉率进一步降低了。

理解了推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后,我们再来看它对BI工具的影响。DeepSeek到底给BI带来了哪些变化?

BI工具一直是企业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推理大模型对数据分析的影响,首先体现在BI产品的升级。不可否认,有了推理大模型的加入,BI工具在“智能化”上确实向前走了一步,但本质上,它依然没有突破BI的核心局限。

DeepSeek最大的贡献是优化了BI的交互方式,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门槛,让非技术人员也能更轻松地获取数据。

比如,业务人员可以直接用口语查询数据:“请给我2023年各地区的销售增长率。”DeepSeek会自动生成SQL并执行查询,甚至还能基于BI数据自动归纳分析,提供总结性结论,减少人工整理数据的时间。它还能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图表或仪表盘,让数据更直观。归根结底,它让数据查询、整理、展示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那么,BI产品集成推理大模型后,有没有局限性?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推理大模型的本质——它的推理能力来源于统计学习,而不是对业务的理解。所以,BI产品集成DeepSeek后,仍然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它不理解业务背景。

这里必须说清楚,真正的数据分析,不是简单地对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而是分析“业务”。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解读业务逻辑,而这恰恰是大模型最大的短板。它可以告诉你某产品销量下滑,但不知道这是供应链问题、市场需求变化,还是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所致。数据背后的问题,不能靠大模型推理出来,它只能提升数据基础解读的效率,但无法提供真正的业务决策支持。

有人说,DeepSeek可以生成预测模型,但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训练数据,这就是它的最大局限。网上已经有很多DeepSeek的测评,大家都认可它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但如果要将通用大模型应用于商业场景,企业需要的是个性化的私有数据,这个问题就从大模型本身转移到了企业自身。而数据问题,才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最大痛点,并不会因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而立刻得到解决。

所以,很多产品集成DeepSeek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实现了“智能化”或“自动化”。企业的数据从生产到真正成为生产要素,中间涉及多个环节,而许多前沿技术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像BI这样的工具,本质上仍然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不是替代专业人士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企业仍然需要数据运营官、业务分析师等岗位。如果AI真的能完全替代这些职能,那现在市场上早该出现大规模岗位裁撤,但现实是,AI替代的往往只是一些初级、标准化的工作,而深度思考、依赖经验的岗位,依然不可取代。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关心:哪些岗位会被替代?

像初级数据处理工程师、数据统计人员、数据可视化工程师等,这些偏技术、重复性较高的工作,确实容易被替代。但真正有价值的,仍然是能把数据转化为业务价值的人,也就是数据运营人员,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师。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大家应该关注业务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技能。很多代码类的工作,现在已经可以被AI直接取代,语言大模型教你、代替你写代码,已成现实。

所以,回到文章主题,DeepSeek确实冲击了数据领域,但在BI产品的集成上,我们仍然要保持冷静。要看到它的强大功能,更要清楚它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各种“DeepSeek赋能XX,业务被颠覆”之类的商业信息。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微信公众号:【风姑娘的数字视角】,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