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与朴朴正面交锋:福州的24 小时配送战,谁主沉浮?

永辉超市和朴朴超市,这两家总部位于福州的零售巨头,正通过各自的策略争夺夜间消费市场。本文将深入剖析这场配送战背后的策略、供应链布局、用户体验以及行业变革,探讨永辉和朴朴在福州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这场竞争对整个零售行业的深远影响。 凌晨三点的福州街头,外卖骑手在空荡的街道上疾驰,永辉生活 APP 的订单提示音在试点仓库里此起彼伏。货架上,活鲜水产的氧气泵仍在嗡嗡作响,拣货员将退烧药、婴儿奶粉和火锅底料装进印着 “永辉绿” 的保温袋。 2025 年春节后,总部位于福州的永辉超市,正式开启挑战同样总部位于福州的朴朴在当地即时零售领域的统治地位,开始试点 24 小时配送服务。 实际上,早在去年11月初,就有永辉内部会议记录的截图流程,会议重点讨论的正式福州线上业务渗透情况。 01 暗夜里的突围 福州长乐万星的仓监控画面显示,2 月 14 日凌晨 1 点至 5 点间,该仓共处理了 237 个订单,其中应急药品占比 18%,母婴用品 15%,活鲜水产 12%。这些数据精准印证了永辉市场调研的结论:在城市夜间消费需求中,家庭应急场景占比超 40%,与夜宵经济有着鲜明的分野。 福州作为试点首站,意义非凡。这里是永辉的 “大本营”,拥有全国最密集的 11 个试点仓,这体现了永辉对自身在福州供应链强大实力的自信;同时,也是其直面同城强劲对手朴朴超市的关键防御性布局。朴朴超市以 “30 分钟达” 闻名,作为从福州崛起的前置仓企业,近年来不断蚕食永辉的市场份额。 这场在“时间维度” 上展开的激烈战争,本质上是对心智用户的重新争夺与占领。从永辉生活 APP 的数据变化中,能清晰看到这场变革的成效。试点区域用户打开频次从原本每周 1.2 次大幅跃升至 2.7 次,夜间订单客单价较日间高出 23%。这种从以往 “计划性采购” 向如今 “即时性需求” 的重大转变,就像当年电商平台从追求“月活” 转向注重 “日活” 的关键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跃。 在朴朴超市凭借 3000 – 4000 个 SKU 专注主打高频生鲜时,永辉另辟蹊径,选择用 8000 个 SKU 的全品类优势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当消费者在深夜因为突发需求,本能地打开永辉生活 APP 选购应急药品或高端红酒时,永辉便在这场与朴朴的竞争战役中赢得了关键的先机。 以福州某新兴社区为例,该社区居民以往主要在周末集中采购生活用品,且多选择前往线下超市。在永辉试点 24 小时配送后,居民日常的即时性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据社区内的抽样调查显示,约 70% 的居民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至少使用过 3 次永辉的夜间配送服务,其中购买应急药品、急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夜宵食材的比例较高。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永辉的 24 小时配送服务成功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将原本低频的购物行为转化为高频的即时需求,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 02 供应链的暗战 翻开永辉试点仓库清单,11 个仓址的选址策略极为精妙,耐人寻味。鼓楼群升仓巧妙嵌入中央商务区,这里是城市的经济核心区域,夜间加班人群密集。 据统计,该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夜间工作人口超过 5000 人,这些加班白领在深夜对食品、饮料、办公用品等有着强烈的即时需求。台江西河里仓毗邻三甲医院,医院周边夜间人流量大,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对药品、生活用品的需求既紧急又多样。闽侯青口仓辐射工业园区,产业工人工作时间灵活,错峰消费需求显著。这种 “毛细血管式” 布局,精准地切入了都市夜间经济的三大痛点,有效覆盖了不同的消费群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朴朴前置仓多集中在住宅区,服务半径内的家庭重叠度用户高达 76%,而永辉试点仓的客群重合度仅 39%。永辉通过这种独特的选址策略,成功拓展了更广泛且差异化的客群,避免了与朴朴在单一客群上的过度竞争。 在供应链的冷链系统方面,永辉与朴朴的较量更为深入。永辉上渡仓的监控数据显示,凌晨配送的活鲜损耗率控制在 1.2%,与日间持平。这一优异成绩得益于其在全国布局的 14 个定温配送中心所构成的坚不可摧的 “冷链长城”,以及自主开发的 DPS 分拣系统。 当朴朴依赖第三方物流时,永辉 63 万平自建物流体系的战略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在福州试点仓,从接单到出库仅需 8 分钟,较行业平均时效提升 40%。 以福州的海鲜配送为例,由于海鲜产品对新鲜度要求极高,配送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至关重要。永辉的冷链系统能够确保海鲜在凌晨配送时,依然保持与日间配送时相同的新鲜度和品质。而朴朴依赖第三方物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由于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难以达到与永辉相同的精准度,导致海鲜损耗相对较高。 有数据显示,朴朴在海鲜配送方面的损耗率比永辉高出约 3 – 5 个百分点,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这场暗夜里的供应链革命,本质上是对“人货场” 关系的深度重构。永辉滨江榕金仓的拣货员发现,深夜订单中 80% 的商品来自传统商超的 “长尾区域”。 平日里,退热贴藏在药品区角落,高端红酒沉睡在酒水架顶层,鲜有人问津。但在深夜,这些商品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刚需品。这种对 “时空错配” 的敏锐商业洞察和巧妙利用,让永辉的库存周转率提升了 1.8 个百分点。通过合理调整库存结构,永辉将原本滞销的长尾商品转化为夜间销售的增长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03 胖改后的刀刃 郑州永辉信万广场店同样在深夜灯火通明。调改后的门店将生鲜区面积压缩 12%,却在深夜时段创造出 38% 的销售额增长。货架上,29.9 元 / 斤的丹东草莓与 9.9 元 / 份的果切并列,这是胖东来式 “品质普惠” 理念的生动具象化。更显著的变化体现在服务细节上:收银台增设应急药品速取通道,购物车新增 USB 充电接口,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却让门店夜间客流量激增 5.3 倍。 然而,胖东来化改造的悖论也随之暴露。福州塔头仓的财务数据显示,24 小时服务使人力成本增加 45%,而夜间订单毛利率比日间低 7 个百分点。这无疑给永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使它在 “高体验 – 高成本 – 高溢价” 的三角关系中艰难寻找平衡点。 永辉的解决方案颇具中国特色,通过 “错峰用工” 吸纳夜间兼职人员,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将履约成本降低 19%。这种 “人机协同” 模式,为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范本。 在福州塔头仓,通过错峰用工,在夜间订单高峰时段,招聘了大量附近高校的学生作为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能够熟练地完成拣货、打包等工作。同时,智能调度系统根据订单的分布和紧急程度,合理安排配送人员和路线,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据统计,在采用这种“人机协同” 模式后,福州塔头仓的夜间订单处理量提升了约 30%,而运营成本却降低了 1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成本带来的压力。 04 黎明前的博弈 在永辉试点仓的电子地图上,24 小时配送区与非 24 小时区的边界犬牙交错,就像中国消费升级的微观图谱。鼓楼区的覆盖半径达到 5 公里,而相邻的仓山区仅 3 公里。 这种差异源于永辉的 “需求密度成本阈值” 算法:当区域夜间订单密度突破 15 单 / 平方公里时,边际成本才能覆盖运营支出。这种精密的商业计算,深刻折射出新零售时代 “数字围城” 的残酷法则。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供应链上游悄然发生。闽侯青口仓的采购日志显示,试点后夜间订单倒逼供应商调整生产节奏。某水产养殖基地将捕捞时间从凌晨 4 点提前至午夜 12 点,以确保海鲜能够在第一时间送达永辉仓库,满足夜间配送需求。某药企专门开发了 “夜鹰版” 便携药盒,更方便消费者在夜间使用。这些变化充分印证了经济学家科斯的论断 —— 企业的边界由交易成本决定。当永辉的仓库变成 “不夜城”,整条产业链都在为适应这种新的业务模式而重构时空秩序。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场 24 小时配送实验就像零售业的“供给侧改革”。传统商超的坪效天花板被打破,福州试点仓坪效提升 2.3 倍。便利店与前置仓的业态壁垒被瓦解,甚至餐饮业的 “夜宵经济” 蛋糕也被切分。监测数据显示,永辉夜间订单中火锅食材组合的复购率达 37%,直接冲击着海底捞等企业的餐饮外卖业务。 以福州某商业街为例,在永辉推出 24 小时配送服务前,该商业街的夜宵市场主要被餐饮门店和部分便利店占据。永辉的介入改变了这一格局,许多消费者在深夜选择通过永辉生活 APP 购买火锅食材,在家中自制火锅。据该商业街周边的抽样调查,约 40% 的消费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曾通过永辉购买夜宵食材,其中火锅食材的购买比例最高。 这一数据表明,永辉的 24 小时配送服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需求,还对传统的夜宵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零售业与餐饮业在夜间经济领域的融合与竞争。 05 曙光里的迷雾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福州西客站仓,电子屏幕上的数据仍在跳动:过去 24 小时,该仓处理订单破千,其中凌晨时段占比 29%。这些数字背后,是永辉超市高达 14 亿元的年度投入,也是中国传统零售业向死而生的集体写照。 这场深夜突围的本质,是中国商业文明进化史的缩影。从唐宋时期的夜市到今天的 24 小时配送,从晋商票号的昼夜汇兑到现代物流的智能调度,商业机构始终在追逐时间的缝隙。 永辉的仓库灯光不仅照亮了货架,更映照出中国零售人面对时代巨变的勇气与智慧。他们深知,当黑夜足够深时,每一盏坚持亮着的灯,都可能成为指引行业走出迷雾的星辰。 永辉超市在福州的试点,为其自身以及整个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考方向。然而,前方依然充满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将是永辉以及其他传统商超在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零售业的变革也将永不止步。永辉的深夜突围,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变革中的一个精彩篇章,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中国零售业去迎接和把握。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 公众号:即时刘说 本文由 @即时刘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月 17, 2025 - 06:46
 4798
永辉与朴朴正面交锋:福州的24 小时配送战,谁主沉浮?

永辉超市和朴朴超市,这两家总部位于福州的零售巨头,正通过各自的策略争夺夜间消费市场。本文将深入剖析这场配送战背后的策略、供应链布局、用户体验以及行业变革,探讨永辉和朴朴在福州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这场竞争对整个零售行业的深远影响。

凌晨三点的福州街头,外卖骑手在空荡的街道上疾驰,永辉生活 APP 的订单提示音在试点仓库里此起彼伏。货架上,活鲜水产的氧气泵仍在嗡嗡作响,拣货员将退烧药、婴儿奶粉和火锅底料装进印着 “永辉绿” 的保温袋。

2025 年春节后,总部位于福州的永辉超市,正式开启挑战同样总部位于福州的朴朴在当地即时零售领域的统治地位,开始试点 24 小时配送服务。

实际上,早在去年11月初,就有永辉内部会议记录的截图流程,会议重点讨论的正式福州线上业务渗透情况。

01 暗夜里的突围

福州长乐万星的仓监控画面显示,2 月 14 日凌晨 1 点至 5 点间,该仓共处理了 237 个订单,其中应急药品占比 18%,母婴用品 15%,活鲜水产 12%。这些数据精准印证了永辉市场调研的结论:在城市夜间消费需求中,家庭应急场景占比超 40%,与夜宵经济有着鲜明的分野。

福州作为试点首站,意义非凡。这里是永辉的 “大本营”,拥有全国最密集的 11 个试点仓,这体现了永辉对自身在福州供应链强大实力的自信;同时,也是其直面同城强劲对手朴朴超市的关键防御性布局。朴朴超市以 “30 分钟达” 闻名,作为从福州崛起的前置仓企业,近年来不断蚕食永辉的市场份额。

这场在“时间维度” 上展开的激烈战争,本质上是对心智用户的重新争夺与占领。从永辉生活 APP 的数据变化中,能清晰看到这场变革的成效。试点区域用户打开频次从原本每周 1.2 次大幅跃升至 2.7 次,夜间订单客单价较日间高出 23%。这种从以往 “计划性采购” 向如今 “即时性需求” 的重大转变,就像当年电商平台从追求“月活” 转向注重 “日活” 的关键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跃。

在朴朴超市凭借 3000 – 4000 个 SKU 专注主打高频生鲜时,永辉另辟蹊径,选择用 8000 个 SKU 的全品类优势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当消费者在深夜因为突发需求,本能地打开永辉生活 APP 选购应急药品或高端红酒时,永辉便在这场与朴朴的竞争战役中赢得了关键的先机。

以福州某新兴社区为例,该社区居民以往主要在周末集中采购生活用品,且多选择前往线下超市。在永辉试点 24 小时配送后,居民日常的即时性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据社区内的抽样调查显示,约 70% 的居民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至少使用过 3 次永辉的夜间配送服务,其中购买应急药品、急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夜宵食材的比例较高。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永辉的 24 小时配送服务成功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将原本低频的购物行为转化为高频的即时需求,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

02 供应链的暗战

翻开永辉试点仓库清单,11 个仓址的选址策略极为精妙,耐人寻味。鼓楼群升仓巧妙嵌入中央商务区,这里是城市的经济核心区域,夜间加班人群密集。

据统计,该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夜间工作人口超过 5000 人,这些加班白领在深夜对食品、饮料、办公用品等有着强烈的即时需求。台江西河里仓毗邻三甲医院,医院周边夜间人流量大,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对药品、生活用品的需求既紧急又多样。闽侯青口仓辐射工业园区,产业工人工作时间灵活,错峰消费需求显著。这种 “毛细血管式” 布局,精准地切入了都市夜间经济的三大痛点,有效覆盖了不同的消费群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朴朴前置仓多集中在住宅区,服务半径内的家庭重叠度用户高达 76%,而永辉试点仓的客群重合度仅 39%。永辉通过这种独特的选址策略,成功拓展了更广泛且差异化的客群,避免了与朴朴在单一客群上的过度竞争。

在供应链的冷链系统方面,永辉与朴朴的较量更为深入。永辉上渡仓的监控数据显示,凌晨配送的活鲜损耗率控制在 1.2%,与日间持平。这一优异成绩得益于其在全国布局的 14 个定温配送中心所构成的坚不可摧的 “冷链长城”,以及自主开发的 DPS 分拣系统。

当朴朴依赖第三方物流时,永辉 63 万平自建物流体系的战略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在福州试点仓,从接单到出库仅需 8 分钟,较行业平均时效提升 40%。

以福州的海鲜配送为例,由于海鲜产品对新鲜度要求极高,配送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至关重要。永辉的冷链系统能够确保海鲜在凌晨配送时,依然保持与日间配送时相同的新鲜度和品质。而朴朴依赖第三方物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由于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难以达到与永辉相同的精准度,导致海鲜损耗相对较高。

有数据显示,朴朴在海鲜配送方面的损耗率比永辉高出约 3 – 5 个百分点,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这场暗夜里的供应链革命,本质上是对“人货场” 关系的深度重构。永辉滨江榕金仓的拣货员发现,深夜订单中 80% 的商品来自传统商超的 “长尾区域”。

平日里,退热贴藏在药品区角落,高端红酒沉睡在酒水架顶层,鲜有人问津。但在深夜,这些商品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刚需品。这种对 “时空错配” 的敏锐商业洞察和巧妙利用,让永辉的库存周转率提升了 1.8 个百分点。通过合理调整库存结构,永辉将原本滞销的长尾商品转化为夜间销售的增长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03 胖改后的刀刃

郑州永辉信万广场店同样在深夜灯火通明。调改后的门店将生鲜区面积压缩 12%,却在深夜时段创造出 38% 的销售额增长。货架上,29.9 元 / 斤的丹东草莓与 9.9 元 / 份的果切并列,这是胖东来式 “品质普惠” 理念的生动具象化。更显著的变化体现在服务细节上:收银台增设应急药品速取通道,购物车新增 USB 充电接口,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却让门店夜间客流量激增 5.3 倍。

然而,胖东来化改造的悖论也随之暴露。福州塔头仓的财务数据显示,24 小时服务使人力成本增加 45%,而夜间订单毛利率比日间低 7 个百分点。这无疑给永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使它在 “高体验 – 高成本 – 高溢价” 的三角关系中艰难寻找平衡点。

永辉的解决方案颇具中国特色,通过 “错峰用工” 吸纳夜间兼职人员,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将履约成本降低 19%。这种 “人机协同” 模式,为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范本。

在福州塔头仓,通过错峰用工,在夜间订单高峰时段,招聘了大量附近高校的学生作为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能够熟练地完成拣货、打包等工作。同时,智能调度系统根据订单的分布和紧急程度,合理安排配送人员和路线,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据统计,在采用这种“人机协同” 模式后,福州塔头仓的夜间订单处理量提升了约 30%,而运营成本却降低了 1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成本带来的压力。

04 黎明前的博弈

在永辉试点仓的电子地图上,24 小时配送区与非 24 小时区的边界犬牙交错,就像中国消费升级的微观图谱。鼓楼区的覆盖半径达到 5 公里,而相邻的仓山区仅 3 公里。

这种差异源于永辉的 “需求密度成本阈值” 算法:当区域夜间订单密度突破 15 单 / 平方公里时,边际成本才能覆盖运营支出。这种精密的商业计算,深刻折射出新零售时代 “数字围城” 的残酷法则。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供应链上游悄然发生。闽侯青口仓的采购日志显示,试点后夜间订单倒逼供应商调整生产节奏。某水产养殖基地将捕捞时间从凌晨 4 点提前至午夜 12 点,以确保海鲜能够在第一时间送达永辉仓库,满足夜间配送需求。某药企专门开发了 “夜鹰版” 便携药盒,更方便消费者在夜间使用。这些变化充分印证了经济学家科斯的论断 —— 企业的边界由交易成本决定。当永辉的仓库变成 “不夜城”,整条产业链都在为适应这种新的业务模式而重构时空秩序。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场 24 小时配送实验就像零售业的“供给侧改革”。传统商超的坪效天花板被打破,福州试点仓坪效提升 2.3 倍。便利店与前置仓的业态壁垒被瓦解,甚至餐饮业的 “夜宵经济” 蛋糕也被切分。监测数据显示,永辉夜间订单中火锅食材组合的复购率达 37%,直接冲击着海底捞等企业的餐饮外卖业务。

以福州某商业街为例,在永辉推出 24 小时配送服务前,该商业街的夜宵市场主要被餐饮门店和部分便利店占据。永辉的介入改变了这一格局,许多消费者在深夜选择通过永辉生活 APP 购买火锅食材,在家中自制火锅。据该商业街周边的抽样调查,约 40% 的消费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曾通过永辉购买夜宵食材,其中火锅食材的购买比例最高。

这一数据表明,永辉的 24 小时配送服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需求,还对传统的夜宵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零售业与餐饮业在夜间经济领域的融合与竞争。

05 曙光里的迷雾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福州西客站仓,电子屏幕上的数据仍在跳动:过去 24 小时,该仓处理订单破千,其中凌晨时段占比 29%。这些数字背后,是永辉超市高达 14 亿元的年度投入,也是中国传统零售业向死而生的集体写照。

这场深夜突围的本质,是中国商业文明进化史的缩影。从唐宋时期的夜市到今天的 24 小时配送,从晋商票号的昼夜汇兑到现代物流的智能调度,商业机构始终在追逐时间的缝隙。

永辉的仓库灯光不仅照亮了货架,更映照出中国零售人面对时代巨变的勇气与智慧。他们深知,当黑夜足够深时,每一盏坚持亮着的灯,都可能成为指引行业走出迷雾的星辰。

永辉超市在福州的试点,为其自身以及整个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考方向。然而,前方依然充满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将是永辉以及其他传统商超在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零售业的变革也将永不止步。永辉的深夜突围,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变革中的一个精彩篇章,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中国零售业去迎接和把握。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

公众号:即时刘说

本文由 @即时刘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你的反应是什么?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