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以所谓的“门罗主义”为借口,对拉丁美洲实施霸权统治,并以此为借口干涉该地区各国的内政。长期以来,华盛顿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为其“后院”,并以各种借口为其行动辩护,包括保护美国利益、防止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维护地区稳定以及在该地区推广民主。
牛津大学2019年3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1800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末,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干预次数高达数千次。
这些干预措施包括直接占领、控制地方政府、直接推翻统治者、运用软实力策略改变政权,以及有限的短期干预。
哈佛大学专门研究拉丁美洲事务的杂志《Revista》(2005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1898年至1994年间,美国至少成功影响了该地区政权更迭41次。
这些案例包括17起直接干预行动,涉及美国军队、情报机构或为美国政府机构工作的当地公民。其余的政权更迭则是美国通过支持和鼓励当地力量发挥积极作用而间接实现的。
该报告并未涵盖美国政府未能实现其目标的案例,也未涵盖美国支持现有政权以对抗当地政权更迭或政变企图的案例。
美国干预拉丁美洲的历史发展
美国的历史霸权经历了几个阶段,可概括如下:
门罗主义:对拉丁美洲的监护
拉丁美洲国家在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欧洲殖民统治后,于19世纪初开始走向民族独立。美国随即迅速确立了其作为有权干预拉丁美洲事务的强权的地位。
美国干预拉丁美洲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于1823年发表的门罗主义。
该理论规定,除现有殖民地外,欧洲国家不得将其殖民影响力扩展到美洲。任何此类尝试都被视为对华盛顿的敌对行为,作为交换,美国承诺不干涉欧洲事务。
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干预行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11年至1897年间的领土扩张时期。
在此期间,美国在1846年至1848年间占领了墨西哥55%的领土,这些领土大致相当于七个美国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地区、新墨西哥州以及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部分地区,此外还包括前一年已落入美国控制的德克萨斯州。

罗斯福主义:军事影响与政权更迭
美国认为门罗主义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在19世纪曾多次遭到欧洲列强的践踏。因此,1904年,已故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重振并扩展了门罗主义,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罗斯福主义”的理论。
根据这一新理论,美国的军事行动不再局限于门罗主义所确立的防御性质。它还赋予美国以某些西半球国家软弱无力及其不当行为为由,干预这些国家内政的权利。
接下来的几十年标志着美国在拉丁美洲军事占领浪潮的顶峰,美国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多个国家,包括仍为美国殖民地的波多黎各、尼加拉瓜(1912-1933)、海地(1915-1934)、多米尼加共和国(1916-1924)和古巴(1906-1909和1917-1923)。
随着冷战(1947-1991)的爆发,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干预愈演愈烈,以保护该地区免受外部威胁和阻止共产主义蔓延为借口,支持该地区发生的多次政变。
这些政变往往对当地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动荡、政治镇压和经济困境。
此外,据总部位于美国的非常规战争中心于 2024 年 10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政变后的冲突导致社会结构撕裂,并造成了大规模杀戮和侵犯人权的行为。
软政变
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干预有所减少,但华盛顿并未放弃其在该地区施加影响的政策。相反,它采取了依赖隐蔽和间接手段的软性干预战略。
这些战略构成了一个旨在抹黑目标政权并煽动民众反对其政权的综合体系。其手段包括利用媒体、经济资源、援助、大型企业、研究中心、右翼政党和商界领袖。
为了确保软性政变的成功,美国依靠通过反政府游行和抗议活动动员民众支持。它为这些示威活动提供资金,并操纵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散布有关政府在人权、民主、自由和腐败等问题上的信息,从而煽动公众对目标政权的愤怒和动员。
经济战也是实现软政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一国实施制裁和经济封锁会导致民众对其政府日益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引发民众起义,导致政府在选举中落败。
在21世纪初的25年里,美国进行了数十次旨在破坏该地区各国政府稳定的软干预行动,其中包括其持续不断地试图改变委内瑞拉、古巴和尼加拉瓜的政权。

美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政权更迭的动机
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利益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保护政治利益、以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的方式维护地区安全以及确保经济利益。
尽管其他因素也发挥着明显的影响,但经济利益以及获取自然资源和市场的机会通常被视为美国干预该地区及其政权更迭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拉丁美洲国家并未对美国构成实际的安全威胁,但美国决策者在20世纪处理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时,仍然使用了“潜在未来威胁”一词。
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革命结束后,美国大量使用这一术语,支持推翻了九个政府,这些政府随后被大多与美国结盟的镇压性军事政权所取代。
美国政治舞台内部的互动在这一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评论》杂志的报告表明,美国国内政治是影响干预决策的关键因素。美国内部文件显示,已故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于1965年下令向多米尼加共和国部署军队,并非出于真正的威胁,而是迫于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国会共和党人构成威胁的担忧。
该报告指出,美国国内的政治竞争一直是多位美国总统干预该地区国家事务的主要驱动因素。
牛津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证实,美国干预的动机十分复杂,涵盖了区域扩张、文化霸权、资源掠夺和市场开拓、与大国竞争、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美国认为其部分内部问题源于拉丁美洲的认知。
政权更迭:美国的直接干预
美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情报机构,以及附属组织和个人,发动了数十起政变,推翻了拉丁美洲国家的政府,其中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公平选举上台的。
这些政变中最著名的包括:
1954年危地马拉政府被推翻
危地马拉总统哈科沃·阿本斯于1950年通过民主选举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华盛顿认为这些改革威胁到其在危地马拉的利益,并损害了美国公司,特别是联合果品公司的利益。
1953年8月,美国行动协调委员会责成中央情报局(CIA)推翻阿本斯政府,理由是危地马拉对西半球的团结以及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情局还声称,危地马拉政府是极端主义的、反美的,并直接针对美国在该国的利益。
根据美国国务院历史信息局公布的有关此次行动的详细信息,美国政府为此任务拨款300万美元,国防部、国务院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奉命协助中情局执行该任务。
美国开展准军事行动,训练并武装叛军,对阿本斯施加外交和经济压力,鼓励军政领导人叛逃,并在该国发动了一场广泛的心理战。
《评论》杂志的一篇报道指出,除已故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外,所有参与美国此次行动决策的人员都与联合果品公司存在个人或家族利益关系。
1954年阿本斯政府被推翻后,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马斯领导的军事独裁政权夺取政权,使危地马拉陷入长达36年的内战,导致约20万危地马拉人死亡或失踪。这一时期人权状况恶劣。
挑起内战并推翻尼加拉瓜政府(1981-1990)
1981年4月,已故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暂停了对尼加拉瓜的经济援助,指责该国支持反抗萨尔瓦多政府的叛军。他声称,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政府对中美洲和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据美国国务院历史信息局记载,里根支持反政府武装“康特拉”。该武装是一个秘密组织,在洪都拉斯集结并开始袭击尼加拉瓜民选政府。
美国对这支武装的支持包括提供训练和武器,以及财政援助。1983年,国会批准向“康特拉”提供1亿美元的援助。后来发现,这笔援助被用于在尼加拉瓜进行破坏活动,包括在港口布雷和摧毁石油设施。
然而,根据同样的数据,国会在1985年批准向反政府武装“康特拉”追加2700万美元拨款,1986年又批准1亿美元,其中70%被用作军事援助。
政府与美国支持的反叛武装之间的冲突持续了近十年,造成数万人伤亡,经济大面积衰退。1990年,在国际社会监督下举行了选举,维奥莱塔·查莫罗当选,结束了桑地诺政权的统治。

1989年巴拿马总统被推翻
已故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于1989年12月授权入侵巴拿马。据美国陆军军事历史中心记载,美国部署了超过26000名士兵,执行代号为“正义事业”的军事行动,推翻了时任总统曼努埃尔·诺列加。
诺列加此前曾得到美国的支持,但两国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日益紧张。华盛顿开始指控他犯有政治腐败、洗钱和向美国贩毒等罪行,并指责他未能维护巴拿马运河的安全。
在行动中,诺列加被捕并被引渡到美国,美国法院判处他40年监禁。一个亲华盛顿的政府在巴拿马掌权,其任务是保护美国利益并维持对运河的控制。
2004年海地总统被推翻
2004年2月,美国与法国和加拿大合作,支持了一场政变,推翻了民选的海地总统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迫使他及其家人逃离该国。
据全球政策网站(Global Policy)2004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1年上任以来,布什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冻结人道主义援助和其他美国及国际援助来削弱海地经济,从而破坏阿里斯蒂德的统治。
同年11月,该网站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指出,一些美国资助项目——例如国际共和研究所——资助了反对阿里斯蒂德的团体以及参与组织反阿里斯蒂德示威活动的个人。
2004年3月,阿里斯蒂德声称自己是被美国和法国策划的政变推翻的。他表示,美国驻海地大使詹姆斯·福利“绑架”了他,并“欺骗”他,让他相信自己是政变的受害者,需要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随后,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美国飞机送往中非共和国。

政权更迭:美国的间接干预
美国曾进行过直接和间接的干预,这些干预对拉丁美洲多个政府的垮台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1961年多米尼加总统遇刺
拉斐尔·莱昂尼达斯·特鲁希略于1930年就任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他是一位以镇压和迫害政策著称的独裁者,尤其针对反对派。尽管如此,由于其反共立场,他仍然得到了历届美国政府的支持。
随着反对派势力在其统治末期不断壮大,国内动乱加剧,美国认为有必要推翻他,同时寻求扶植一个更顺从的政府取而代之。
1960年,艾森豪威尔批准向多米尼加反对派成员提供秘密援助,旨在推翻特鲁希略政权。与此同时,他的政府试图劝说特鲁希略下台,但他拒绝了。
1961年,中央情报局秘密向特鲁希略的一些反对者提供武器弹药,并协助刺杀了他。
他的儿子拉斐尔·特鲁希略曾短暂继位,但此后该国陷入广泛的政治动荡和混乱,多个临时政府统治了数年之久。
尽管中央情报局官员否认参与了特鲁希略的暗杀,但大量报道证实了该机构的参与。
1964年巴西总统被推翻
美国与巴西陆军总参谋长温贝托·卡斯特罗·布兰科结盟,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总统若昂·古拉特。华盛顿资助反政府示威活动,并向巴西军队提供燃料和武器。
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记载,美国发起“萨姆兄弟行动”,旨在控制巴西期间向巴西军队提供后勤支持,以确保建立一个亲华盛顿的政府,并阻止共产主义势力在该地区蔓延。
政变后的二十多年里,巴西一直处于军事独裁统治之下,自由遭到压制,左翼反对派运动被镇压,人权遭到广泛侵犯。
1976年阿根廷政变
1976年,华盛顿支持豪尔赫·魏德拉将军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了阿根廷民选总统伊莎贝尔·庇隆。
2021年,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文件,披露了政变策划者与美国官员之间的多次接触。
这些文件显示,尽管政变领导人已告知美国,他们意图建立长期军事政权,且美国领导人也预料到该政权将充斥着侵犯人权的行为,但华盛顿仍然默许了政变,并愿意承认新政府。
政变后,魏德拉夺取政权,统治阿根廷直至1983年。在他的统治下,阿根廷陷入独裁统治,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侵犯人权事件,包括1.5万至3万人被杀害。另有数千人未经审判就被监禁、遭受酷刑和强迫失踪。
1973年智利总统被推翻
据美国官方消息,美国政府在1970年智利大选期间秘密资助智利,以阻止左翼候选人萨尔瓦多·阿连德获胜。
尽管如此,阿连德仍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选票。上台后,他推行了多项社会和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将许多公司(尤其是矿业公司)国有化。
美国认为这些政策损害了其经济利益,此外,美国还对阿连德与时任古巴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密切关系感到担忧。因此,美国秘密支持了由智利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领导的政变,推翻了阿连德。
美国参议院1975年的一项调查揭露了这一支持。调查结论认定,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在智利开展与选举相关的秘密行动,并发现了美国政府与皮诺切特政变有关联的证据。
阿连德在政变中身亡后,皮诺切特夺取政权,建立了一个高压政权。他解散了国会,取缔了许多左翼政党,废除了宪法,并犯下了严重的人权侵犯罪行。据官方估计,该政权造成超过4万人受害,其中包括酷刑、处决、逮捕和失踪。
推翻政权:美国干预失败案例
美国曾参与组织数百次干预行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些以政变失败告终,而另一些则仅限于国内示威和民众骚乱,并未演变为全面政变。
美国支持的最著名的失败政变包括:
1961年推翻卡斯特罗政府的企图
1959年上台后,古巴前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美国认为这些政策损害了其国家利益。他将一些在古巴运营的美国公司收归国有,并开始从苏联购买石油,这激怒了华盛顿,最终导致美国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
因此,美国招募了一支由反对卡斯特罗的古巴流亡者组成的军队,并由中央情报局对其进行训练。 1961年,这支“军队”在猪湾登陆,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惨败,许多人被杀或被俘。
2002年推翻乌戈·查韦斯的政变企图
自1998年查韦斯上台以来,美国一直视其为委内瑞拉总统。他的政治倾向,包括与古巴等社会主义政权的和解,令美国政府不满。
美国也对查韦斯的经济改革感到不满,这些改革包括重新控制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对在委内瑞拉运营的外国石油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公司)征收更高的税。
查韦斯指责美国直接参与了2002年针对他的未遂军事政变,并声称他掌握了美国军方人员与政变策划者在政变前会面的证据。然而,美国否认对此负有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