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起,欧盟对在华生产并出口至欧盟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最高35.3%反补贴税。然而,中国车企依然正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显示,今年7月,欧洲新车销量上涨5.9%,其中,比亚迪销量跃升225.3%,市场份额达到1.2%。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数据显示,8月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量同比翻番,市占率从7月的5.3%升至5.4%,连续第四个月突破5%,而2024年8月这一数字为2.9%。
欧洲如何看待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崛起?面临特朗普关税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不确定性,中欧之间应如何加强务实合作,确立各自在大变局时代的长期角色与战略方向?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对话明德战略对话(2025)与会嘉宾、米兰机场管理集团(SEA)董事、IREN能源环保集团董事,原意大利总理府幕僚长丹尼尔·乔瓦尼(Daniele De Giovanni),探讨中、美、欧当下发展方向与多极化世界下各国的机遇与挑战,以下为对话实录。
王文:欢迎大家来到“明德战略对话2025”。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丹尼尔·乔瓦尼。他是多家大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也曾任意大利总理办公室幕僚长。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真正集政治、商业专长与学术研究经验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懂政治、懂商业、也懂学术。欢迎丹尼尔,很荣幸有机会与你进行这次线上对话。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将再次邀请来自欧美的十余位前政要、学者和媒体代表,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希望能帮助我们的国际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所以丹尼尔,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最关注中国的哪些方面?政治、经济、工业还是新能源?
丹尼尔: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工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让我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技术方面,我认为这是国家工业成功的基础。2025年的上半年,我曾三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工业和主要的经济关切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你们对人口结构问题的重视。比如,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接近14%,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但我相信,中国具备充分的能力和长远的眼光,能够有效应对并妥善处理这一挑战。每当我的中国朋友提到人口结构问题时,我常常这样回应:我完全能够理解。以意大利为例,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约为25%。正因如此,我们对你们在这方面的关切感同身受。
当然,与人口老龄化紧密相关的是公共财政所面临的挑战。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社会福利体系——尤其是公共医疗和养老金计划——主要由国家承担,这部分支出在整体福利预算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应对公共债务上升的问题。尽管债务规模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国家经济仍在持续增长。我知道有人对中国GDP增速放缓至5.5%左右表示关切,但就债务本身而言,目前并未出现可持续性问题。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想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在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特别是在全球贸易萎缩、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出口,而内部消费仍相对不足。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收缩时,可能比其他经济体面临更大的挑战。然而,根据2025年上半年我在中国的实际调研中发现,中国已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明智的调整。除了欧洲这一传统但日益难以渗透的市场之外,中国正通过东南亚等多个区域扩大出口渠道。这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缓解当前各国在对美出口方面所面临的普遍困难。
当地时间5月27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第二届东盟-海合会峰会后,领导人们合影留念。 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欧洲在这方面处境更为艰难,因为我们未能像中国过去十年那样,在东南亚等地实现相应的工业布局与市场渗透。基于这些观察,我认为与中国经济形势相关的主要关键问题可总结如下:一是加速推动内部消费,以应对因全球市场紧张与美国贸易政策可能导致的出口收缩;二是审慎管理内部债务,统筹协调投资计划与公共福利支出,平衡经常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健性。
“我信任中国政府,因为中国政府设定的目标最终都会实现。”
王文:你提出的观察十分深刻,确实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近距离且专业的分析。一方面,正如你所指出的,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60岁以上人口规模正在迅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我也想与你分享的是,当前中国正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转型。
正如你所提到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正逐渐转向更加依赖国内消费,而非以往以出口为主导的模式。与此同时,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如今中国的制造业中,机器人正逐步替代人工,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这一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制造业领域面临的劳动力压力。
此外,中国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时,特别注重提升人口素质。尽管老龄化进程加快,但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例如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或许你还记得,十到十五年前的中国城市,在秋季常被雾霾所笼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而如今,生态保护已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原则,整体生态环境也已较过去有了显著改善。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丹尼尔:我想说的是,我信任中国政府。因为中国政府每次做出的决定与设定的目标最终都会实现。回顾过去,中国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完整的从设定目标到规划并最终落实的过程。所以,一旦中国政府将生活质量和环境设定为目标,我对这些目标的达成毫不怀疑。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增幅超过电力需求,导致煤炭发电量下降。 Ember报告截图
当然,问题在于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时间跨度,或者说实现速度。关于生活质量和你正确提及的环境问题,中国当然做了很多,但本质上是在与自己斗争。没有外部因素。如果看中国的能源结构,煤炭仍然占主导地位。所以,毫无疑问,如果能更快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环境相关的目标就能更快实现。但同时,煤炭作为能源燃料的使用速度并未大幅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我告诉你这是时间问题,以及改变速度的问题。这正是我认为时间与速度至关重要的原因——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更快、更稳地推进这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将直接影响中长期环境目标的达成路径。
坦率地说,我曾认为中国会更快地改变能源结构。在我看来,有几个机会可以加速这一进程。最主要的就是生物燃料。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炼油能力,同时也是最大的废弃物生产国,这些废弃物可以用来生产燃烧产品并转化为生物燃料。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没有发生,因为如前所述,一旦中国设定目标,就会实现。所以,为什么没有将在中国庞大炼油系统中增加生物燃料生产设定为目标?这是我的一个疑问。也许存在某种限制,但我不清楚原因为何。不过,这将是加速脱碳和快速实现既定目标的最简单途径。当然,我重申,这些目标无论如何都会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