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晓磊】

“包括非政府组织以及卡塔尔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正利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广告,在西方媒体上传播‘反以议程’。”

近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面对美国议员代表团,将以色列在国际上面临的孤立归咎于所谓的中国和卡塔尔利用AI和TikTok发动“信息围堵”。这番毫无事实依据的指控,不仅遭到了我方有力驳斥,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其执政困境下的病急乱投医,以及一位网络战老手贼喊捉贼的心虚与算计。

这套甩锅组合拳,看似是即兴发言,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其背后,既有转嫁内外交困压力的现实需要,也深藏着将地区冲突绑定美国遏华战车,以换取战略支持的图谋。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话术的包装,看内塔尼亚胡究竟唱的是哪出。

一、甩锅中国?内塔尼亚胡的病急乱投医

内塔尼亚胡此时抛出“中国威胁论”,正值其政治生涯中极度危险的时刻。而将内部矛盾外部化,是政客屡试不爽的脱困之术。

首先是来自以色列内部空前的政治压力。要求人质获释、重新大选的数十万民众抗议浪潮从未停歇,人质家属对其为保政治生命而牺牲人质的血泪控诉更是直指要害。同时,其极右翼执政联盟内部早已裂痕遍布,中间派战时内阁成员甘茨的出走,几乎宣告了团结政府的破产。再加上内塔尼亚胡本人深陷的贪腐案官司,维持总理职位几乎等同于维持人身自由。

在此背景下,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中国,便成了绝佳的替罪羊。将国内此起彼伏的反对声浪描绘成受外部势力操纵,无疑是为自身失败政策辩护的廉价手段。

同时国际社会的外交绞索也在日益收紧。从国际法院(ICJ)审理南非对以色列提出的种族灭绝指控,到国际刑事法院(ICC)检察官寻求对内塔尼亚胡本人发出逮捕令,到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欧洲国家掀起承认巴勒斯坦国浪潮,再到加拿大、荷兰等传统盟友限制武器出口,以色列正品尝着前所未有的孤立滋味。

国际法院对南非诉以色列种族灭绝指控的裁决

半岛电视台报道的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2024年寻求对内塔尼亚胡本人发出逮捕令 媒体截图

如何向国内民众解释这种众叛亲离的局面?内塔尼亚胡的答案是:这不是我们的错,是中国和卡塔尔在搞鬼。

对此,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言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病急乱投医,找错了对象,更开错了药方。因为问题的根源,从来不在于社交媒体上的几段视频,而在于加沙地带持续的人道主义灾难和巴勒斯坦问题迟迟得不到公正解决的残酷现实。

二、信息围堵受害者?揭开以色列哈斯巴拉的真面目

将自己描绘成信息战的受害者,是内塔尼亚胡此次表演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事实上,以色列不仅是网络舆论战的“老法师”,其系统化的公共外交战略哈斯巴拉(Hasbara,意为解释),早已演变成一套成熟的全球舆论影响体系。

半岛电视台解密以色列哈斯巴拉战略

我们简单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付费广告的金元轰炸与叙事强权

以哈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外交部等机构迅速投入巨额资金。根据商业与人权资源中心的报告,仅在2023年10月7日后的一周多时间里,以色列外交部就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投放了30个广告,观看次数超过400万次,并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发布了超过75个不同的广告,精准投放给法国、德国、美国和英国的观众。路透社的一项调查还发现,这些包含暴力画面的广告甚至出现在了儿童手机游戏中,如《愤怒的小鸟》,引发了巨大争议。以色列外交部承认广告由政府资助,但否认有意投向未成年人。

近期,以色列外交部在YouTube、Facebook等平台投入数百万美元,进行饱和式广告投放。欧洲广播联盟(EBU)旗下的Spotlight平台发布了《战争新前线:走进以色列在数字领域的‘解释’攻势》(《The New Front of War: Inside Israel's Digital 'Hasbara' Offensive》)报告,深入揭示了以色列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社交媒体平台和付费广告,系统性地开展国家主导的哈斯巴拉,以影响全球舆论、塑造加沙冲突叙事并反击国际批评。

一是在Google、Meta等平台精准投放强调自卫权的政治广告;二是资助国际网红进行军事之旅,并提供官方素材以发布亲以内容;三是通过政府广告局统一策划信息,甚至利用开源情报手段反向操控舆论。

然而,以色列的行动虽在部分舆论中奏效,但也引发了对其信息操控和平台中立性的严重质疑,显示出这场认知战的双刃剑效应,标志着其国家宣传已进入平台化作战的新阶段。

欧洲广播联盟旗下Spotlight平台发布的报告:《战争新前线:走进以色列在数字领域的‘解释’攻势》

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转引欧洲广播联盟报告,以色列已经花费了1.67亿谢克尔(5000万美元),与美国谷歌和社交媒体平台X以及法国和以色列广告平台等平台达成协议,以否认加沙的饥荒。这些合同将从6月17日持续到12月31日,其中向YouTube和谷歌的广告活动管理平台Display Video 360分配1.5亿谢克尔(4500万美元)。X平台获得1000万谢克尔(303万美元),而法国和以色列的广告平台Outbrain和Teads获得了700万谢克尔(212万美元)。

案例二:游戏化的网络志愿军——Act.IL

如果说付费广告是正规军的正面冲锋,那么通过Act.IL这款应用动员起来的网络志愿军,则是以色列舆论战的游击队,其手段更为灵活,也更具迷惑性。

Act.IL是一个由以色列私立大学IDC Herzliya(现为赖克曼大学)与亲以色列的美国组织以色列裔美国人理事会(IAC)联合开发的应用。其资金主要来自美国赌场大亨、共和党金主谢尔登·阿德尔森(Sheldon Adelson,1933-2021)的基金会。更重要的是,据《The Forward》和《+972 Magazine》等媒体披露,该项目与以色列战略事务部紧密合作,后者专门负责对抗全球范围内的抵制、撤资和制裁(BDS)运动。时任部长吉拉德·埃尔丹曾将此项目称为“真相的铁穹”。

该应用的核心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任务清单,将宏大的宣传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微观操作。一是任务清单式协同作战,可以概括为“三板斧”。

第一板斧——举报: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亲巴勒斯坦视频或帖子出现时,Act.IL会迅速发布任务,号召用户以煽动仇恨等理由进行集中举报,旨在利用平台的自动化审核机制使其下架。

第二板斧——控评:据《The Forward》报道,在2018年加沙边境抗议期间,Act.IL曾发起任务,引导用户集中点赞CNN、《华尔街日报》等媒体Facebook帖子下的亲以色列评论,成功将这些评论推到评论区的最顶端,从而影响普通读者的第一印象。

第三板斧——转发:应用会提供制作精良的图片、短视频和一键复制的文案,要求用户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布,形成病毒式传播。

二是积分与排行的精神激励。为了维持用户的活跃度,Act.IL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游戏化激励体系。用户每次完成任务都能获得积分,解锁虚拟徽章,并在全球排行榜上与其他玩家一较高下。尽管该应用在2022年宣布停止运营,但其开创的动员模式和背后的组织网络依然在通过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发挥作用。

ACT.IL应用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