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阿塞拜疆之间最近的冲突远不止是一场外交争端:它标志着南高加索地区力量平衡的潜在转折点。

6月27日,俄罗斯特种部队在乌拉尔地区工业城市叶卡捷琳堡对阿塞拜疆族人进行了暴力突袭。约50人被拘留,据报道数人受伤,两名阿塞拜疆兄弟——齐亚丁·萨法罗夫和侯赛因·萨法罗夫——在拘留期间因可疑情况死亡。尸检显示,他们遭受钝器伤和肋骨断裂,这与俄方声称的死于心力衰竭的说法相矛盾。幸存者报告称,他们遭受了殴打、电击和有辱人格的待遇。此次行动非但没有被视为例行执法行动,反而在巴库被广泛解读为出于政治动机的恐吓行为——引发了阿塞拜疆官员的强烈谴责和公众的愤怒。

7月1日,阿塞拜疆驻俄罗斯大使拉赫曼·穆斯塔法耶夫向莫斯科正式提出抗议,谴责他所称的非法杀害和虐待阿塞拜疆公民(包括双重国籍者)的行为。此次外交事件发生之际,巴库正高调打击有组织犯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逮捕了数名俄罗斯公民,据报道其中一些人与克里姆林宫资助的媒体机构有关联,另一些人则被控网络欺诈和贩毒。被拘留者中包括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卫星通讯社阿塞拜疆分社的当地工作人员。虽然这两起事件在官方层面上没有关联,但时间点表明阿塞拜疆正在发出拒绝外部胁迫的信号,并以新的力度维护其主权。

这些发展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转变。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传统的影响力杠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等军事联盟、能源依赖以及通过俄语媒体展现的软实力——正在减弱。在乌克兰战争和国际制裁的压力下,克里姆林宫越来越多地依靠海外侨民警务、象征性的力量展示和民族主义言论来维持控制。叶卡捷琳堡突袭似乎符合这一模式:这是一次针对一个正在开辟更独立道路的前苏联共和国的权力展示。

阿塞拜疆传统上平衡的外交政策如今正进入一个更加强硬的阶段。多年来,巴库一直谨慎地处理与俄罗斯、西方和土耳其的关系。但过去一周的事件标志着一个明显的转变:阿塞拜疆在深化与安卡拉的战略联盟的同时,正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来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压力。这一不断发展的联盟不仅加强了双边关系,还通过突厥国家组织(OTS)等组织促进了更广泛的区域一体化。

其影响远不止阿塞拜疆。莫斯科与巴库关系的恶化可能引发中亚地区更广泛的格局调整。哈萨克斯坦已采取措施疏远俄罗斯的影响,而总理尼科尔·帕希尼扬领导下的亚美尼亚则公开质疑俄罗斯安全保障的可靠性。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同时加强与土耳其和中国的关系。在此背景下,阿塞拜疆的反抗并非一场孤立的争端,而是莫斯科在前苏联势力范围内软实力的普遍削弱。

对克里姆林宫而言,传统的外交手段正日益失效。在阿塞拜疆,民众对叶卡捷琳堡惨案的愤怒正以超越正式治国方略的方式影响着外交政策的走向。莫斯科如今面临的现实前景是,巴库将牢牢嵌入土耳其的地缘政治轨道——支持赞格祖尔走廊等项目,并强化从安纳托利亚延伸至中亚的跨里海突厥轴心。这一愿景与克里姆林宫日渐式微的欧亚经济联盟(EAEU)项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而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盟。

与此同时,媒体格局已成为另一个战场。俄罗斯官方媒体——尤其是像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这样的煽动性人物——公开发表反阿塞拜疆言论,加剧民族和宗教紧张局势。这些攻击模糊了新闻报道与国家宣传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加剧了双边紧张局势,并破坏了传统的外交礼仪。

然而,在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中,阿塞拜疆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如果能够妥善利用,巴库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巩固其在突厥世界的领导地位,并在更平等的基础上重塑与俄罗斯的关系。未来几年,阿塞拜疆不仅有潜力成为重要的能源枢纽,更有望成为南高加索及其他地区的核心地缘政治参与者。

叶卡捷琳堡突袭并非仅仅是国内治安问题,而是莫斯科对其“近邻”控制力加速瓦解的征兆。接下来的走向——无论俄罗斯是顺应形势变化,还是试图通过更具强制性的手段重新确立控制权——都将塑造欧亚地缘政治的下一篇章。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地区力量平衡正在发生变化,而阿塞拜疆正处于这一转变的中心。

本文所表达观点仅为作者自身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