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倍对中国发动经济攻势、声称中国是“对美国经济最阴暗、最深刻的威胁”之际,对外贸易数据表明,中国正走在一条与之平行的道路上——不仅不再以美国为中心,还在重新绘制其全球伙伴版图。
据《经济学人》报道,在今年6月至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25%,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由15%降至仅10%。
但与此同时,中国同期总体出口同比增长6%,而这得益于全球南方的需求上升,尤其是非洲、东盟与欧盟。
非洲“吃下缺口”
该刊指出,非洲贡献了其中的最大增量:中国对尼日利亚的出口在3个月内增长逾50%,而这主要由中国贷款支持的铁路建设设备与电站设备拉动。

《经济学人》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对非洲的总体出口增长约三分之一,从而体现出“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性转向。
在同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埃及的出口也显著增长,动力来自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贷款,以及开罗与北京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
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数据称,在2025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新增合同与投资创下1200亿美元纪录,其中约300亿美元流向非洲——为去年同期的5倍,且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
东南亚成为替代性制造伙伴
就东盟而言,数据显示对越南与泰国的出口增长25%,其中对两国的电子与机械类出口增长超过40%。这表明中国在东盟内部扩展本地化制造,以避免被指控“转口再出口”,并满足原产地规则。
《经济学人》的报道指出,这一转变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中国产业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战略性再布局,以使中资企业更深地嵌入区域供应链,同时降低其遭遇美国关税追踪的暴露度。

欧洲受益、墨西哥回落
数据还显示,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上升约10%,并以60%的差距超越对美出口。《经济学人》的报道称,这一差距意味着欧洲正成为中国的首要贸易伙伴,而美国的份额在快速下滑。
相对地,墨西哥在5月至7月自中国的进口下降6%,并且可能进一步恶化——今年9月4日,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宣布拟对中国汽车、塑料与纺织品征收新关税,以迎合特朗普提出的“北美堡垒”构想。
然而,《经济学人》警告称,所谓的“贸易堡垒”很少意味着实力的体现。这篇文章以15世纪的中国为例:修筑长城并且经济内缩,直至朝代覆亡。该刊据此得出结论:美国如今正走在类似的道路上,并把自己与一个似乎已不再需要“山姆大叔”的全球市场隔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