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俄关系一直起伏不定,既有密切合作的时期,也有因各种问题而产生的竞争和紧张,其中最突出的是与共产主义相关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两国围绕漫长边界的争端,这些争端有时甚至会升级为激烈的军事对抗。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双边关系不断发展,并呈现出基于相互交织的利益和共同挑战的全面战略关系。这体现在外交、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密切合作中。

双方的和解强化了对国际关系的共同愿景,其基础在于终结美国的全球霸权,并推进构建新的多极世界。此外,双方还达成了统一的区域立场,旨在促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地区安全与稳定。

在2014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后,中俄之间的双边关系进一步加深,并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达到顶峰——当时的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转而依赖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历史关系

两国之间的直接关系始于17世纪——当时的沙皇俄国与中国清王朝于1689年签署了《尼布楚条约》,随后于1727年签署了《恰克图条约》。

这两项条约帮助规范双方关系直至19世纪中叶,并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与贸易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划定了两国共同边界的一些地貌。

这一时期两国力量均衡。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俄国开始利用清王朝的虚弱和普遍的内乱,并通过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来将其霸权扩张到中国的大片领土之上,而中方认为这两项条约都属于“不平等条约”。

中国与历史上的苏联版图

在1899年至1901年爆发的反抗西方和日本日益增长的霸权的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军队加入了八国联军(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奥匈帝国和美国)并镇压了这场起义。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严酷而屈辱的统治之下。

沙皇俄国在支持外蒙古独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1915年俄中蒙三国签订的条约,蒙古正式在中国主权下获得自治,并于1921年完全独立。

1945年,苏联军队从日本人手中夺走了满洲,然后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从而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苏联迅速承认了新成立的中国政府,而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则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而加强了两国合作。该条约确立了以经济、军事和技术合作为基础的密切双边关系。

破裂危机

到20世纪50年代末,双方关系开始破裂,事态发展凸显了两国国家利益上存在的分歧。1959年,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保持中立,维护了与印度的关系。此举激怒了中国,并认为是莫斯科未能遵守两国的同盟条款。

此外,双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加剧了这种裂痕,并体现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两国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角色认知上的冲突。

在1966年至197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苏联视中国为“左派”和“异类”,而中国则视苏联为革命的敌人。

随着两国边界争端的爆发,紧张局势再次升级,并最终于1969年3月升级为一场全面军事冲突。当时,苏联视中国为其主要对手,并在两国边界部署了近一百万军队和大量的弹道导弹。

此次破裂促成了中国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关系缓和,自此,中国也开始采取与苏联不同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取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莫斯科试图修复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其动力源于西方国家的孤立、1979年美国入侵阿富汗后实施的严厉经济制裁以及1980-1981年期间的波兰危机。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正致力于为该国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并认为与苏联和解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在中国日益增长的燃料需求下,而俄罗斯是其理想的进口目的地。

另一方面,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未能满足中方的期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奉行双重政策,因此,邓小平试图通过加强与莫斯科的关系来对抗美国的影响,以实现战略平衡。

1986年7月,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启动了“重返亚洲”政策,并最终在1989年戈尔巴乔夫对北京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促成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中俄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支持俄罗斯争取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而俄罗斯则承诺继续履行苏联此前与中国签署的条约和协议。

1992年12月,在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友好合作关系文件,并签署了24项各领域内的合作协议。

1994年9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俄期间发表联合声明,将中俄关系发展为“建设性伙伴关系”,此外,两国还在声明中承诺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1995年,在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双方在敏感的政治问题上互相支持,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俄罗斯表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并重申支持中国的统一。中国则强调车臣问题是俄罗斯内部事务,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

1996年4月,两国合作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双方在各个领域,尤其是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两国决定到21世纪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亿美元,并相互支持维护边境的安全、稳定和完整。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0年上台后,尤其是2001年中俄双方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两国关系蓬勃发展。这为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升了双方在贸易、经济、安全、技术、能源和反恐等多个领域内的合作。

在21世纪的头十年内,中俄两国通过在2004年和2008年签署的两项协议,最终解决了两国之间的主要争议点——边界争端。此前,双方曾于1991年、1994年和1997年签署了一系列的初步协议。

双方继续推进双边关系,并于2011年确立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根据官方声明,又于2019年确立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自201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以后,中方继续深化与俄罗斯之间的友好关系。此后,双边关系持续发展,两国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密集会晤——到2025年,双方会晤次数将超过40次。

2014年,中国决定不反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这对加强两国关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在各个层面内加强了与中国的联盟,以减轻其国际孤立和西方制裁的影响。

在国际层面上的合作

中俄在国际舞台上的伙伴关系建立在几个基本支柱之上,其中最突出的是限制美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建立一个公正的多极世界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凌驾于另一个国家之上。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了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并寻求经济支持和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认可。然而,现实未能如愿。

在1995年之后,俄罗斯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东扩压力。中国也面临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压力以及西方干涉其对台湾主权问题的压力。这促使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1996年4月,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了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必要性。中国支持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而俄罗斯则致力于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以确保两国共同边界以及与中亚国家边界的稳定与安全。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始于2022年2月24日)是中俄关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这与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相悖。因此,中国选择保持中立,但对任何谴责俄罗斯在乌克兰行动的决议投下了弃权票,并指责美国和北约挑衅俄罗斯、不尊重俄罗斯的安全利益。

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论坛上相互支持。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且各自拥有一票否决权。自2004年以来,两国在使用否决权时协调立场,尤其是在那些他们认为有利于西方利益或侵犯国家主权的决议上。

双方都致力于维护地区安全、促进稳定,并维护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两国为建立多个旨在加强国际合作和限制美国影响力的多边组织做出了贡献。

2001年,俄罗斯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一个政府间组织,旨在促进欧亚地区多个国家之间的区域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并关注文化、教育、旅游、环保和技术等其他领域。

该组织涵盖全球近一半人口和约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拥有10个成员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以及14个观察员国或伙伴国。

此外,两国还为金砖国家集团的成立做出了贡献。金砖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集团之一,其成员国包括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和印度尼西亚。2025年,白俄罗斯、玻利维亚、古巴、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乌干达和乌兹别克斯坦也选择加入,并为其正式获得该组织的成员国资格铺平了道路。

该组织旨在打破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成员国在贸易、技术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框架,并扩大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和俄罗斯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两国经常就全球贸易问题协调立场,特别是在应对西方提出的、他们认为损害其经济或侵犯其主权的提案方面。

经济合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济关系显著发展。1996年,两国决定到本世纪末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亿美元。

1997年,两国签署了涵盖1997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的贸易协定。双方决定成立边境贸易和区域经贸合作协调委员会。双方还讨论了一系列联合经济项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设从东西伯利亚延伸至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气管道。

1998年,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包括在连云港建设核电站的协议。双方还讨论了一系列广泛的项目合作,包括航空航天技术、机械制造以及在中国建设火电厂。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贸易稳步增长。根据中国电力网提供的数据,中国与俄罗斯的年贸易额从2000年的80亿美元翻了一番,达到2010年的555亿美元,一共增长了6倍。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两国贸易额大幅增长。根据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450亿美元,超过了2020年的两倍。

直到2006年,两国贸易增长仍主要得益于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增长。然而,自2007年以来,这种贸易平衡已经开始向中国倾斜——受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对日常消费品需求的推动,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持续增长。

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导致双边贸易严重失衡,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中国对它的依赖。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俄罗斯则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俄罗斯对华出口主要为原材料和能源产品,而中国出口则以汽车、拖拉机和电子产品等消费制成品为主。

能源是中俄贸易的主导。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前,双方签署了一项协议,通过一条年输送能力为500亿立方米的新管道来输送俄罗斯天然气。此前,两国已于2014年签署了一项协议,俄罗斯承诺在30年内每年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另一方面,相互投资在促进两国经济增长和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领域广泛,尤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制造业,而俄罗斯企业则积极投资中国消费市场。

2022年,由于美国可能实施次级制裁的威胁,中国在俄罗斯的重大投资暂停。相比之下,俄罗斯企业已开始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俄罗斯依赖中国企业和银行进行其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投资。

随着两国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扩大对本国货币的使用,两国之间的金融关系得到加强,这有助于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保护两国经济免受美国潜在制裁和金融波动的影响。

安全合作

中俄安全合作是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情报共享以及武器系统的联合研发。

自21世纪初以来,两国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包括在亚太地区举行的海空联合演习。这些演习的频率、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并有助于增强两军之间的互操作能力和互信。

武器交易和国防技术转让是中俄军事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一直是中国大部分进口军事装备的主要来源,包括先进军事装备,尤其是战斗机、潜艇和导弹系统。

然而,由于中国国防工业的持续进步,中国的武器进口量逐渐下降,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之一。

两国合作开发武器系统,包括导弹预警系统项目,并且正在通过整合卫星导航系统来加强太空合作。

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并非共同防御条约;相反,它代表了一种不具约束力的联盟,因为签署的协议并不要求任何一方保卫另一方。

因此,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以支持其对乌克兰的战争,以避免西方可能对其实施的制裁。然而,有报道显示,中方向俄罗斯提供军民两用产品,以服务于其国防工业基础,尤其是半导体、重型挖掘设备、无线电以及用于后勤服务的重型车辆等高科技产品。

来源: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