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业与学术上的优异与成功往往与以下技能密切相关:研究与创造力、信息的检索与记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随着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学生们不再需要花费长时间查阅参考书籍,阅读几十本书和论文,或亲自撰写演示文稿与研究报告。他们如今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获得答案或总结大量数据。
这导致学生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工具来完成学业。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2024年对一组13至17岁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大约26%的受访者使用过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学校作业。
从积极的一面看,人工智能工具能为学生们打开新的视野:通过缩短完成日常或机械性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为创造与创新提供更多空间;它还能帮助学生处理和组织海量数据,并解释复杂的概念。
但遗憾的是,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同样明显:它有时变成学术作弊的工具,成为学习与努力的替代品。许多学生利用它来完成作业、撰写论文与学术研究,这直接削弱了学习的本质过程。

孩子会被剥夺技能吗?
专家警告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逐渐削弱孩子们主动解决与尝试的动机,从而削弱大脑能力,造成某种“认知懒惰”。这种能力与肌肉类似,如果不经常锻炼,随着时间会逐渐退化。
另一个负面方面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幻觉”:人工智能工具经常给出错误信息,这意味着孩子必须学会将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可靠来源比对,验证其准确性。
专家还警告社会层面的风险: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把人工智能当作真实的人来交往,这可能促使他们与聊天机器人进行亲密交谈、接受不合适的建议,甚至用它来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
自然发展还是潜在危险?
那么,我们是否该隔离孩子与人工智能工具以避免风险?这在现实中似乎不可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无处不在,与其接触已成为科技发展的自然部分。剥夺孩子使用这些工具的机会,反而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陷入某种“科技隔离”。
因此,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强调学习目的:让孩子将人工智能当作学习辅助工具,而不是直接获取答案的捷径。例如,用它来解释难懂的概念、讨论与交换想法,而不是替代思考或解题。
- 与孩子沟通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真正意义是培养思维能力。使用人工智能作弊或代写作业,会剥夺他们宝贵的学习机会。
- 设定使用规则:提前与孩子约定使用人工智能的范围,并定期检查他们是否遵守。
- 时间管理:为使用人工智能设定时间限制,避免其替代真实的社会生活。
- 信息保护:确保孩子不向人工智能分享个人信息,也不要将其作为解决个人问题的依赖对象。

如何让孩子从人工智能中获益?
尽管存在风险,如果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学术助手。例如:
- 翻译功能:帮助查阅不同语言的资料与参考文献。
- 语言学习:通过互动对话提高语言能力。
- 科学学习:简化科学知识、解释复杂概念。
- 编程辅助:利用代码工具讲解解题步骤,而不是直接提供现成结果。
与所有科技工具一样,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方式——它可以打开通往创造力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也可能造就一代依赖机器、忽视努力与成长机会的懒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