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昕】
这几天,大家应该都沉浸在九三阅兵的喜悦和震撼里,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条新闻:
“据俄新社和塔斯社9月2日报道,俄罗斯和中国已签署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每年经蒙古国向中国运输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这意味着,持续二十年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谈判,终于云开雾散。
二十年谈判:从构想到现实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起点位于俄罗斯西部亚马尔半岛的气田,向东穿越蒙古,最终抵达中国北部,总长度约2600公里。由于途经蒙古,管道路线得以避免了更长的绕道选项,不仅缩短了运输距离,还增强了蒙古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地缘作用。
中俄天然气管道施工仪式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这个项目的谈判可以追溯至本世纪初,其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反映了国家间能源合作中复杂的利益纠葛,同时也可视为国际能源外交的典型案例。
2004年10月14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署关于开展战略合作的协议。2006年3月21日,两公司签署了《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其中就天然气供应期限、数量、东西两条输气线路以及定价公式原则达成了一致。
2019年,东线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项目正式开通,但西线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则因各类因素的影响,谈判进展缓慢。
到了2020年9月,“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设计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2021年,俄气宣布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在蒙古成立“东方联盟输气管道”公司,以开展勘测设计工作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22年,乌克兰局势恶化后,西方对俄制裁的升级迫使俄罗斯加速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2023年12月,分管能源工作的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表示,已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达成原则性协议,正在审议商业条款,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正对价格进行讨论。2024年,“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完成,为最终签约奠定了技术基础。
谈判的第一个争议点是管道的路线选择。俄罗斯一直主张过境蒙古方案,这条线路比直连中国缩短1000公里,可显著降低成本。但蒙古国的过境地位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需要平衡中俄蒙三方利益。最终,蒙古国通过承诺大幅降低过境费用并推进中蒙跨境铁路网络建设等“补位式合作”,成为项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
第二个争议点则是关于价格,在谈判初期,俄罗斯主张参照欧洲市场定价确定对华定价,中国则坚决要求消除“亚洲溢价”。据俄媒的相关报道,中国最终争取到低于俄对欧基准价的协议价格,这一突破打破了僵局,也标志着中国正从被动买家向能源市场规则制定者转变。
内外因素交织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最终落地,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了中俄两国的战略诉求,也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动带来的深刻影响。
外部因素中,正如前文所说,乌克兰局势的持续发酵成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关键变量。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欧天然气供应占比从40%暴跌至19%,西方市场的急剧萎缩加强了俄罗斯能源战略东移的紧迫性。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甚至表示,“西伯利亚力量2号”有望取代未获认证的输欧“北溪2”管道。
此外,西方对俄制裁范围不断扩大,导致俄罗斯在深海焊接技术等关键领域受限,对相关的技术依赖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国际天然气价格剧烈波动,日本、韩国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价涨至400美元/千立方米,这一市场环境为中俄天然气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的地缘政治干扰则构成了另一影响因素,为遏制中俄合作,美国在2024年底向蒙古批准提供5亿美元基建贷款,并希望通过以蒙古为地缘杠杆,撬动中俄的天然气过境项目。这种以经济援助为条件的地缘政治博弈,反映了全球能源格局重构过程中的大国竞争态势。
内部因素同样关键,对中国而言,“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价值。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相当于2024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四分之一。该项目将显著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并推动华北气价下降10%~15%,惠及民生与各类产业。有利于我国在全球能源价格剧烈波动的当下,通过多元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作为过境国,蒙古的战略考量和选择也同样重要。通过支持和参与项目,蒙古国不仅可获得稳定的过境费收入,还能通过参与项目提升自身在地区能源网络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