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上午,在中国象征性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数万名中国军人列队行进,举行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式。北京展示了其所有现代化军事作战系统,在二战结束和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向世界传递了非凡的信息。

然而,此次阅兵并非仅仅是军事性的,它还带有戏剧性和外交色彩。中国领导层渴望吸引广泛的外国力量参与,以此确立其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地位,并表明其不再仅仅是西方孤立的对手。此次阅兵是对中国角色的信任投票,而缺席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菲律宾对中国至关重要,却缺席了此次阅兵,或许是因为它与华盛顿的战略关系,这种关系源于其作为美国盟友先锋和中国最亲密盟友的地位。与此同时,新加坡仅派出副总理出席,表明其谨慎的中立态度,或更明显地倾向于美国。相比之下,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缅甸的参与为北京提供了外交掩护,因为尽管南海争端持续存在,但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似乎更倾向于与中国合作而非对抗。

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坐在一起。对于因乌克兰战争而陷入孤立的莫斯科来说,习近平在北京的出现代表着其合法性的一扇窗口,也传递出俄罗斯并非孤军奋战的信息。对于中国来说,这生动地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也是一种政治声明,表明北京和莫斯科正在超越当前形势,走向更广泛的合作。这一时机的把握也并非偶然;在华盛顿主持莫斯科和基辅的三边对话之际,习近平和普京抓住机会,探讨了战后问题,包括和平前景和构建新的世界秩序,尽管这些讨论的细节尚未正式披露。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是习近平面向五万多名听众的讲话。习近平试图修正西方几十年来主导的历史叙事,这种叙事将战胜纳粹和日本的大部分功劳归于美国和苏联,而将中国的作用边缘化。他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是日本战败的关键参与者,也是国际秩序的创始伙伴。他对东京的讲话以谨慎为特征,要求日本为其历史角色负责,但并未升级为升级的言论,而是呼吁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他将中国作为受害国的过去、作为崛起大国的现在以及作为重塑国际秩序的雄心勃勃的建设者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基于阅兵式传递的这些信号,观察人士认为,阅兵式并非仅仅是一场礼仪活动,而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行动。它传递出一个复杂的信息,融合了军事实力、外交定位以及对历史叙事的改写,其信号既指向寻求信心和自豪感的国内层面,也指向密切关注北京方面威慑信息的国际层面。

最明确的声明是针对华盛顿的:你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中国正在展现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其周围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和伙伴,有随时准备战斗的军队,以及决心捍卫自身地位并塑造未来全球秩序的领导层。

中国核三位一体

北京打造战略信息的第一个工具就是强调中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即能够同时从陆、海、空发动核打击的能力,使其成为世界主要核大国之一。

在地面部队方面,北京展示了东风-61洲际弹道导弹(ICBM),这是一种能够携带多枚核弹头的新型远程武器。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机动发射能力,使其具备高度机动性和隐身性,比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的常规导弹更难以捉摸。此外,还展出了升级版的东风-31中远程导弹,该导弹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陆基核威慑力量的支柱。

在海军力量领域,专为核潜艇发射而设计的“巨浪-3”弹道导弹亮相。该导弹使中国能够从深海实施隐形打击,为其核战略增添出其不意的因素,增强核威慑力,确保中国即使在遭受突然袭击时也能做出反应。

在空军方面,北京展示了远程“雷电-1”导弹,该导弹由战略轰炸机携带。这种武器可以从远距离发射,为打击敌方战略目标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并完善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体系。

得益于三大核武器的整合,中国力图确立其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大国,而是一个成熟的核超级大国,能够从各个方向同时发动战略打击,对任何潜在对手施加持续威慑。

阅兵式并未就此止步。东风-5C洲际弹道导弹也成为焦点,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研发的系列导弹的最新版本。新型号射程超过2万公里,可携带多达12枚核弹头,理论上可覆盖全球。在北京看来,这些战略导弹是其核威慑的王牌,也是中国领导人用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工具。

猎杀海洋巨人的海箭

除了核武器之外,中国还展示了其先进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库。新型鹰击-15导弹首次亮相,同时亮相的还有其他鹰击级导弹,这些导弹此前曾针对美国航母舰体模型进行过测试。

该系列导弹属于巡航或战术弹道导弹,通常从舰艇或飞机发射。其特点是能够低空飞行并按照精确设定的轨迹追击大型海军目标。与用于核威慑的战略弹道导弹不同,鹰击导弹旨在直接作战,旨在高精度地打击特定目标,并对驱逐舰和航空母舰等大型海军舰艇造成严重破坏。其质量优势在于其高超音速,超过音速的五倍,这使得常规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

1949 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阅兵式上,中国士兵在运载直升机的小型上(盖蒂图像)

这一类别中最引人注目的导弹是被称为“航母杀手”的鹰击-21型导弹。据信,这种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约为1500公里,被视为北京旨在压制美国最重要的海上武器——航母——的战略的一部分。该导弹的特点是速度极快,中程飞行时速度超过音速的六倍(6马赫),接近目标时速度可达音速的十倍,几乎无法拦截。此外,它采用准弹道轨迹,可在飞行过程中进行机动,即使是移动中的大型海军目标,也能实现高精度打击。

鹰击-21配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结合了惯性和卫星制导,确保精确瞄准。它可以携带多种弹头,包括常规高爆弹和旨在对大型舰船造成最大杀伤的弹药。该导弹最初装备于中国现代化的仁海级驱逐舰,随后为西安轰-6战略轰炸机研发了空射型,大大扩展了其射程和灵活性。

因此,鹰击-21成为一种双平台武器,使中国能够从海上和空中发动快速、精确的打击,并巩固其作为能够挑战美国在太平洋霸权的海军强国的地位。

导弹、激光与干扰的风暴

在防空和电子战领域,中国展示了旨在应对从卫星到无人机等各种当代威胁的新型系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红旗-29(HQ-29),这是一种防御性武器,旨在拦截穿越大气层外太空的弹道导弹,以及低地球轨道上的卫星。该系统使北京能够瘫痪敌方军队所依赖的监视和制导系统,即打击空中监视和制导的“眼睛”。

北京还推出了基于高能激光的新型武器,这种武器能够发射集中光束,瞬间摧毁或瘫痪小型无人机,成本远低于常规导弹。此外,基于微波的电子战系统也已出现,该系统使用电磁波能够扰乱无人机群的控制系统,使其失去响应或平衡,最终失效。

2025年9月3日,中国北京,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阅兵式上,红旗-22A导弹防御系统亮相(路透)

中国媒体将这套系统称为“对抗无人机的铁三角”,因为它融合了三级防护:远程击落目标的常规导弹、快速精准拦截目标的激光武器,以及迷惑和干扰目标的微波武器。中国由此全面展示了一套能够对抗无人机集群的新型防御体系。

在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艇领域,此次阅兵式清晰地展现了北京向“智能战争”转型的态势。中国海军展示了HSU-100无人水下航行器,这是一款长约20米的无人水下航行器。其外形与常规潜艇相似,但设计为无人驾驶。其主要任务可能是收集情报或打击深海远距离敌方部队,这将为中国在海战领域赢得优势提供新的武器。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展示了另一艘用于布设水雷的无人潜艇AJX-002。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这种武器被视为对台湾实施海上封锁或封锁东亚重要水道和海峡的有效手段。因此,此次阅兵式清晰地展现了北京正在加速将无人海事系统纳入其战略,以增强其监测深海并在必要时威胁国际航道的能力。

中国军事专家指出,中国拥有最新的大型无人潜艇,使其在应对深海威胁方面处于理想地位,特别是考虑到北溪输油管道破坏事件的教训,凸显了该技术作为保护重要水下基础设施手段的战略意义。

发展并未止步于深海。此次阅兵展示了能够在空中和水下作业的先进无人机,以及可从舰艇上发射的无人直升机,以扩大海上侦察范围。中国还展示了搭载在装甲车上的“机器狗”等引人注目的作战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执行侦察和后勤支援任务,如果配备武器,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战斗。

空军助北京一臂之力

在空军的水平上,北京公布了四种专为航母作战而设计的战斗机,这清晰地表明了其海空军实力的快速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歼-15T战斗机,它是歼-15的升级版,其特点是能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起飞。

第一种是老式航空母舰上使用的滑跃式起飞方法,即在航母舰首建造一个倾斜的跳板,以帮助飞机自行升空。这种机制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设备,但它限制了飞机的有效载荷,使其无法满载燃料和武器起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女兵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训练(盖蒂图像)

第二种方法是现代航母上使用的弹射系​​统。飞机安装在专用轨道上,以巨大的推力弹射升空,在短距离内达到起飞速度。该系统允许飞机满载燃油和武器起飞,从而显著提升其作战能力。

凭借这种灵活性,歼-15T能够与中国拥有的各种类型的航空母舰兼容,使其能够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中高效执行任务。

歼-15DT是另一种专门用于电子战的型号。这意味着它不仅限于直接作战,还能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使其成为攻击机的“伪装之眼”,从而提高其成功率。由于它能够通过弹射器和滑跃起飞,这为中国海军增添了新的战术力量。

中国战机阵容中最前沿的当属最新、最引人注目的歼-35隐形战斗机,专为航母设计。其强大的雷达规避能力和携带先进武器的灵活性使其成为未来空战的基石。

因此,观察人士将歼-35描述为“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御转变的决定性装备”,体现了中国从仅保卫沿海地区转向向深海投射力量的雄心。

2024 年 11 月 15 日,中国沈阳歼-35A 战斗机出现在中国南部广东省珠海市(法新社)

这一趋势与中国军事专家的观点相呼应。中国军事专家指出,解放军展示的空中编队证实,中国战略轰炸机如今能够利用运-20的空中加油能力,打击更远距离的目标。这凸显了中国空军发展的新阶段,即将远程轰炸机与多用途隐形飞机整合成一个综合体系。

力量结构:从深处延伸到太空的网络

总而言之,此次阅兵体现了北京对作战理论的愿景,即力求将进攻和防御能力整合成一个单一的网络,阻止对手接近,实现远距离精确瞄准,并阻止敌人获得任何战场优势。每种武器并非作为单一系统呈现,而是作为统一指挥和控制网络结构中的一条线索,通过该网络,在战斗开始之前就能描绘出完整的画面。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概念,这一战略愿景旨在建立广泛的威慑保护伞,使任何接近中国水域或南海和东海的敌对海军力量都成为一项危险的行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层次力量的协同作用,包括能够打击远至美国关岛目标的东风-26等远程导弹;能够以极快速度击中大型海军舰艇的鹰击-21等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能够充当移动雷区或深海预警网络的无人潜艇和水下无人机群。

这种组合使得航空母舰和大型舰艇在接近中国海岸或台湾海峡时的任务更加复杂。敌对势力不再面临单一、可预测的威胁,而是面临一个相互关联的威胁网络,难以渗透或瓦解。这反映了中国军事思维的质变,从保卫沿海转向在地区环境中构建新的现实,并明确表示这片海域不再是美国的专属领地。

东风-61导弹参加阅兵(美联社)

在同一背景下,此次阅兵式也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灵活的战略威慑能力,首次将中国三位一体的核力量集中展现在了一幅画面中。这给任何对手都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因为任何针对中国核力量某一组成部分的先发制人打击都不足以抵消其应对能力,从而确保北京能够发动必杀的报复性打击。

专家指出,这种发展的目标是弥补各种核平台之间的差距,使每个平台都能弥补彼此的弱点。潜艇在海上拥有高度的生存能力,即使陆地基地遭到攻击,也能保持生存能力;而轰炸机则具备灵活性和远程打击能力。这种整合增强了中国核威慑的可靠性,并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无论是通过海上或空中的“二次打击”(如果陆基导弹遭到攻击),还是通过部署和机动,都能实现,这使得摧毁这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核三位一体的展示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展示,而是一个明确的政治和战略信息,即中国已经有能力通过灵活可靠的核威慑保护伞来维护其全球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明显倾向于汲取近期冲突(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教训。北京意识到无人机已成为一种决定性且廉价的武器,这促使其研发反无人机“铁三角”,以更有效地击落无人机。这一发展增强了中国军队保护其地面和海军部队免受敌方无人机和导弹攻击的能力,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国防成本。

瓶中的精灵

然而,中国展示的军事实力仍然有限且未经检验,如同瓶中尚未打开的精灵。尽管北京展示了先进武器,但其中许多尚未在实战条件下进行测试,有些仍处于“部署测试”阶段,这引发了人们对其军火库规模的质疑。这些武器究竟是有限的精锐部队能力,还是具备足够密集和训练的规模,足以进行大规模部署的系统?

在作战一体化层面,此次演示似乎展现了陆、海、空、网部队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的理想图景。然而,要将这一图景转化为现实,需要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和强大的实时协调能力。历史上,解放军一直饱受官僚主义和僵化的指挥体系之苦,而且中国几十年来从未真正打过仗,这使得其新的作战理论需要在开放的战场上进行实战检验。

后勤保障仍然是此次阅兵的一个薄弱环节。管理无人机、无人潜艇和导弹编队需要强大的补给、维护和通信系统,以及大量的弹药储备,而所有这些都无法公开展示。

进一步复杂化的是,每一次武力展示都会促使对手重新定位,无论是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和加速军备计划,还是迫使日本等地区大​​国增加军费开支并强化同盟关系。因此,武力展示可能成为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催化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真相社交”网站上对习近平、普京和金正恩会晤的讽刺评论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你们正在密谋反对美国。”

因此,阅兵式展现了一种双重性:北京试图借此发出威慑信号,缅怀历史,宣示当代的实力;但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人们对新的国际格局和更不稳定平衡的担忧。在宣示与检验之间,中国这个巨人将始终笼罩在疑云之中,等待着真正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决定它在历史舞台上的真正分量。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