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飞书会因deepseek走上不同道路吗?
随着DeepSeek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软件领域正在迎来新的变革。钉钉和飞书作为国内两大主流的办公协作平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AI技术融入其产品体系中。本文将深入对比钉钉和飞书接入DeepSeek后的功能体验、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两者在AI办公领域的不同策略和潜在的差异化路径。 昨天,我看到两条新闻: 一条是钉钉发的,另一条是飞书发的;飞书那边的情况是这样:DeepSeek模型被接入到表格里,能干好多事儿,比如:AI业务巡检、智能门店巡检、智能客服客户评价等等。 钉钉,不一样,用户创建AI助理时,可以选择DeepSeek系列的R1、V3等3种模型,并支持深度思考和联网查询功能。 还有一点,钉钉低代码平台宜搭也接入了DeepSeek,用户可以通过宜搭生成Prompt,然后,调用DeepSeek的能力,用在数据分析、文本生成这些场景里。 所以,问题来了:哪家强?有什么区别?体验如何? 先说说我对钉钉AI助理的体验。在钉钉左边导航栏找到「AI助理」并点击进入,就能看到基于DeepSeek的AI助理创建入口。 进入后,首先是模型配置环节,里面有大约11个模型可供选择,其中通义有3个,DeepSeek有3个,其余的则来自月之暗面、Minimax等其他厂商。 钉钉创建AI助理的方式,与以前有所不同,更像在搭建工作流。所谓工作流,就是把一项工作分步骤逐步推进。在钉钉的工作流中,创建过程分为四步: 选择模型:基础资料上传,你可以设置角色的开场指令、兜底回复等内容。 设置技能:比如是否联网查询、是否生成图片、是否解读图片等。 知识配置:比如是否读取钉钉文档、本地文件或已有知识库; 个性化设置:可以导入数据变量,决定是否让AI助理拥有记忆,或者让它学习特定术语。 这些设置并非必须,但如果不设置,AI助理的能力会受到一定限制。设置完成后,点击发布,AI助理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AI助理打通了七个板块的技能。目前包括协作、实时工具、热点新闻、专业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 我测试了一下,发现AI助理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得很细致,比如,如果我让它学习所有的文档,还让它帮我查找聊天记录中,关于某个会议记录的内容。 它不仅展示思考逻辑,还能像写论文一样在回答中引用来源,点击引用直接跳转到相关内容,体验感非常好。 这是我对钉钉接入DeepSeek R1的体验。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是它将DeepSeek模型融入了AI助理;二是它将DeepSeek融入了工作流。 再说说:飞书。怎么用?首先,在多维表格里新建一个字段,找到「字段捷径」,输入DeepSeek,就能找到。 比如:你想用它改写笔记文案,就需要用到它的API KEY,然后,选择对应的模型和字段,再加上一个提示词,AI就能把文案改写好啦。 说到这儿,顺便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字段捷径。 它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小工具。把一些常用的功能(比如AI、公式、API等)提前准备好,直接放到字段里,这样你用的时候,就不用从头设置,能快速搞定。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个“自动排名”的字段捷径,只要选中一列数字,就能自动算出排名,不用自己写公式。 飞书里,字段捷径还能快速输入信息。比如,输入“@小明”,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小明是负责人;输入“#2025-02-15”,截止日期就自动设置好了。 这样填表格就方便多了。 我试了一下,感觉它就像一个小助手,每一列可以看作是一个AI节点,每一行就是一个AI工作流。这些工作流在AI节点的驱动下,可以同时进行;我可以用手机随时记录自己的创意,然后AI工作流会帮我生成一个精巧的脚本。 所以,一个结论是: 一,AI节点与工作流的结合,复杂任务可以并行处理。 既然这样,能看出两家定位有什么不同吗?钉钉和飞书在智能助手、工作流这块的思路的确不太一样。 钉钉,像在平台上给每个人安排了一个「小管家」。这个「小管家」能把工作流程都串起来。比如说,我可以跟它说:帮我写个任务,记一下会议纪要,再或者“明天给XX发个信息”,它就能帮我把事情都搞定。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任务流程简化为与一个智能助手的交互,我只要向Agent提出需求,它就会自动调用相关的工作流来完成任务。 飞书,有点不同。 它把AI的能力变成了一堆小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放在表格、文档里用。我只要在键盘上敲一个“/”,就能把它们调出来。 比如:我想改写文案、自动排名之类的,就可以用这些小工具来完成。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用不同的工具来帮忙。 不过,目前字段捷径太多了,它以后会不会把所有小工具直接融入到一个里面,直接斜杠“/”一下,像Notion一样呼出来,我不知道,还要具体观察,有消息了第一时间向你汇报。 所以,通过对比钉钉和飞书接入DeepSeek R1模型后的功能体验,不难发现AI在办公产品里,已经带来很多改变,这让我对AI+办公产品有了新的看法。 我之前对办公软件有个评价: 办公软件本质上,是在一个空间内提供诸多工具,把这些维度链接起来,一方面帮助我们完成任务(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沉淀数字资产,提升协同效率。 在公司里,我们用飞书、钉钉,不就是为了大家一起用这些工具把项目搞定嘛?个人也一样,用印象笔记、flomo、Obsidian这些工具,不就是为了记录信息,方便完成任务、项目吗? 既然这样,咱就想想,软件到底有啥用?deepseek来了之后,又加速了哪些功能?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 解决自动化重复任务 智能决策更高了 提升协作效率 提供个性化能力 这几点,应该不难理解。AI能自动搞定很多重复的活儿,录文档、回邮件、记会议内容,甚至,OCR技术能把纸质文件快速变成电子版,AI助手还能自动生成邮件回复,这能省下不少时间。 其二,AI能分析一大堆数据,帮我们做决策,这不用展开,多维表格数据是一个例子。其三,AI驱动的协作工具可以实时翻译、自动记录会议要点,还能根据大家的日程自动安排会议,让团队协作更顺溜。 最后,AI能根据你的行为和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这也能理解,比如:接入具备推理的deepseek,我可以训练AI助理的记忆。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功能背后,谁在干活呢? 说到底还是人。 人在线上、线下有两种角色:一种是「我」、碳基生物,靠双手操作一切;另一种是线上的硅基生物「数字分身」,它能拉通整个工作流程,只要对它说句话,就能把事儿都搞定。 现在我看到,钉钉正在往第二条路走。飞书以后会不会把诸多场景下AI的能力,也从提示指令,延伸成一个AI助理或智能体,然后,对着智能体说一句话,就能搞定这一切呢?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有个直觉:能力内卷到极致,可能一个斜杠(/),一句话就能搞定一切,就像Notion那样,这种趋势不可逆,也是产品设计的「大道至简」原则。 所以,总的来说,从AI在办公产品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智能体(Agent)已经是AI办公产品在工作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一直在思考Agent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机器学习里,Agent被定义为可以根据环境自主做决定的AI,它更像是个工具。 但我总觉得,智能体不仅是提供提示、旅行建议、分析文档的工具。它们更像是有智慧的专家,能和你深入交流。它和传统的问答机器不一样,能和用户连续对话,一步步深入问题的核心。 比如:我让智能体帮我做PPT、学习,甚至解决Obsidian插件冲突的问题,这些它都能搞定,而且它还能做更多,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我觉得Agent应该是一个像人的、可以进化的智能结构,甚至能够成为社会的参与者。但是,还有两个关键问题得解决: Agent的可训练性。现在不管是百度、字节、钉钉、通义,还是豆包这种APP,各种发布智能体的平台,本质上都是给大模型搭了个「手和脚」。但这样出来的Agent,并不智能。 Agent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它可以模仿一个职业,或者是一个陪伴者、助手,但这些好像都不太合理;我的答案是,Agent首先应该成为“我”,成为每个人的AI身份。 说到工作流,很多人把它当作模型的「流程化」来处理,但问题在于,工作流并没有真正改变AI大模型本身,RAG(检索增强生成)也是这样。所以,最后做出来的AI Agent还是显得很笨拙。 想想人脑,行动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和前额叶一起训练的,这意味着,把记忆当外挂(RAG),或者把行动能力当外挂(工作流),和底层的LLM(大型语言模型)分离,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组合。 这就好比一个实习生,只能靠查看工作流程来完成任务,而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甚至能自己摸索出最佳的行动流程,随机应变。 所以,结论是: 我们需要把行动能力和记忆能力真正融入到模型中。这些能力在哪里呢?肯定是在每个人、每个团队的知识库、数字资产里,这是关键一环,也是未来的方向。 既然是这样,新的问题来了:钉钉、飞书同时接入DeepSeek,对工作流、智能体理解不同,这会重新拉开彼此距离吗?不太好说。 就要看他们如何在自己平台上,围绕客户需求,重新去理解AI在项目、任务、工具、人,四个维度上扮演的角色了。 我还是那句话,任何办公软件的抽象理解,是在一个空间内提供诸多工具,把这些维度链接起来,一方面帮助我们完成任务(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沉淀数字资产,提升协同效率。 现在有了AI,接入了会推理的deepseek,我们用飞书、钉钉各种软件,它会加速项目、任务在这些空间内,所用工具的形态吗?我还在观察,你怎么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王智远】,微信公众号:【王智远】,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随着DeepSeek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软件领域正在迎来新的变革。钉钉和飞书作为国内两大主流的办公协作平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AI技术融入其产品体系中。本文将深入对比钉钉和飞书接入DeepSeek后的功能体验、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两者在AI办公领域的不同策略和潜在的差异化路径。
昨天,我看到两条新闻:
一条是钉钉发的,另一条是飞书发的;飞书那边的情况是这样:DeepSeek模型被接入到表格里,能干好多事儿,比如:AI业务巡检、智能门店巡检、智能客服客户评价等等。
钉钉,不一样,用户创建AI助理时,可以选择DeepSeek系列的R1、V3等3种模型,并支持深度思考和联网查询功能。
还有一点,钉钉低代码平台宜搭也接入了DeepSeek,用户可以通过宜搭生成Prompt,然后,调用DeepSeek的能力,用在数据分析、文本生成这些场景里。
所以,问题来了:哪家强?有什么区别?体验如何?
先说说我对钉钉AI助理的体验。在钉钉左边导航栏找到「AI助理」并点击进入,就能看到基于DeepSeek的AI助理创建入口。
进入后,首先是模型配置环节,里面有大约11个模型可供选择,其中通义有3个,DeepSeek有3个,其余的则来自月之暗面、Minimax等其他厂商。
钉钉创建AI助理的方式,与以前有所不同,更像在搭建工作流。所谓工作流,就是把一项工作分步骤逐步推进。在钉钉的工作流中,创建过程分为四步:
- 选择模型:基础资料上传,你可以设置角色的开场指令、兜底回复等内容。
- 设置技能:比如是否联网查询、是否生成图片、是否解读图片等。
- 知识配置:比如是否读取钉钉文档、本地文件或已有知识库;
- 个性化设置:可以导入数据变量,决定是否让AI助理拥有记忆,或者让它学习特定术语。
这些设置并非必须,但如果不设置,AI助理的能力会受到一定限制。设置完成后,点击发布,AI助理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AI助理打通了七个板块的技能。目前包括协作、实时工具、热点新闻、专业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
我测试了一下,发现AI助理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得很细致,比如,如果我让它学习所有的文档,还让它帮我查找聊天记录中,关于某个会议记录的内容。
它不仅展示思考逻辑,还能像写论文一样在回答中引用来源,点击引用直接跳转到相关内容,体验感非常好。
这是我对钉钉接入DeepSeek R1的体验。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是它将DeepSeek模型融入了AI助理;二是它将DeepSeek融入了工作流。
再说说:飞书。怎么用?首先,在多维表格里新建一个字段,找到「字段捷径」,输入DeepSeek,就能找到。
比如:你想用它改写笔记文案,就需要用到它的API KEY,然后,选择对应的模型和字段,再加上一个提示词,AI就能把文案改写好啦。
说到这儿,顺便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字段捷径。
它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小工具。把一些常用的功能(比如AI、公式、API等)提前准备好,直接放到字段里,这样你用的时候,就不用从头设置,能快速搞定。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个“自动排名”的字段捷径,只要选中一列数字,就能自动算出排名,不用自己写公式。
飞书里,字段捷径还能快速输入信息。比如,输入“@小明”,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小明是负责人;输入“#2025-02-15”,截止日期就自动设置好了。
这样填表格就方便多了。
我试了一下,感觉它就像一个小助手,每一列可以看作是一个AI节点,每一行就是一个AI工作流。这些工作流在AI节点的驱动下,可以同时进行;我可以用手机随时记录自己的创意,然后AI工作流会帮我生成一个精巧的脚本。
所以,一个结论是:
一,AI节点与工作流的结合,复杂任务可以并行处理。
既然这样,能看出两家定位有什么不同吗?钉钉和飞书在智能助手、工作流这块的思路的确不太一样。
钉钉,像在平台上给每个人安排了一个「小管家」。这个「小管家」能把工作流程都串起来。比如说,我可以跟它说:帮我写个任务,记一下会议纪要,再或者“明天给XX发个信息”,它就能帮我把事情都搞定。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任务流程简化为与一个智能助手的交互,我只要向Agent提出需求,它就会自动调用相关的工作流来完成任务。
飞书,有点不同。
它把AI的能力变成了一堆小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放在表格、文档里用。我只要在键盘上敲一个“/”,就能把它们调出来。
比如:我想改写文案、自动排名之类的,就可以用这些小工具来完成。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用不同的工具来帮忙。
不过,目前字段捷径太多了,它以后会不会把所有小工具直接融入到一个里面,直接斜杠“/”一下,像Notion一样呼出来,我不知道,还要具体观察,有消息了第一时间向你汇报。
所以,通过对比钉钉和飞书接入DeepSeek R1模型后的功能体验,不难发现AI在办公产品里,已经带来很多改变,这让我对AI+办公产品有了新的看法。
我之前对办公软件有个评价:
办公软件本质上,是在一个空间内提供诸多工具,把这些维度链接起来,一方面帮助我们完成任务(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沉淀数字资产,提升协同效率。
在公司里,我们用飞书、钉钉,不就是为了大家一起用这些工具把项目搞定嘛?个人也一样,用印象笔记、flomo、Obsidian这些工具,不就是为了记录信息,方便完成任务、项目吗?
既然这样,咱就想想,软件到底有啥用?deepseek来了之后,又加速了哪些功能?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
- 解决自动化重复任务
- 智能决策更高了
- 提升协作效率
- 提供个性化能力
这几点,应该不难理解。AI能自动搞定很多重复的活儿,录文档、回邮件、记会议内容,甚至,OCR技术能把纸质文件快速变成电子版,AI助手还能自动生成邮件回复,这能省下不少时间。
其二,AI能分析一大堆数据,帮我们做决策,这不用展开,多维表格数据是一个例子。其三,AI驱动的协作工具可以实时翻译、自动记录会议要点,还能根据大家的日程自动安排会议,让团队协作更顺溜。
最后,AI能根据你的行为和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这也能理解,比如:接入具备推理的deepseek,我可以训练AI助理的记忆。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功能背后,谁在干活呢?
说到底还是人。
人在线上、线下有两种角色:一种是「我」、碳基生物,靠双手操作一切;另一种是线上的硅基生物「数字分身」,它能拉通整个工作流程,只要对它说句话,就能把事儿都搞定。
现在我看到,钉钉正在往第二条路走。飞书以后会不会把诸多场景下AI的能力,也从提示指令,延伸成一个AI助理或智能体,然后,对着智能体说一句话,就能搞定这一切呢?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有个直觉:能力内卷到极致,可能一个斜杠(/),一句话就能搞定一切,就像Notion那样,这种趋势不可逆,也是产品设计的「大道至简」原则。
所以,总的来说,从AI在办公产品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智能体(Agent)已经是AI办公产品在工作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一直在思考Agent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机器学习里,Agent被定义为可以根据环境自主做决定的AI,它更像是个工具。
但我总觉得,智能体不仅是提供提示、旅行建议、分析文档的工具。它们更像是有智慧的专家,能和你深入交流。它和传统的问答机器不一样,能和用户连续对话,一步步深入问题的核心。
比如:我让智能体帮我做PPT、学习,甚至解决Obsidian插件冲突的问题,这些它都能搞定,而且它还能做更多,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我觉得Agent应该是一个像人的、可以进化的智能结构,甚至能够成为社会的参与者。但是,还有两个关键问题得解决:
- Agent的可训练性。现在不管是百度、字节、钉钉、通义,还是豆包这种APP,各种发布智能体的平台,本质上都是给大模型搭了个「手和脚」。但这样出来的Agent,并不智能。
- Agent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它可以模仿一个职业,或者是一个陪伴者、助手,但这些好像都不太合理;我的答案是,Agent首先应该成为“我”,成为每个人的AI身份。
说到工作流,很多人把它当作模型的「流程化」来处理,但问题在于,工作流并没有真正改变AI大模型本身,RAG(检索增强生成)也是这样。所以,最后做出来的AI Agent还是显得很笨拙。
想想人脑,行动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和前额叶一起训练的,这意味着,把记忆当外挂(RAG),或者把行动能力当外挂(工作流),和底层的LLM(大型语言模型)分离,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组合。
这就好比一个实习生,只能靠查看工作流程来完成任务,而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甚至能自己摸索出最佳的行动流程,随机应变。
所以,结论是:
我们需要把行动能力和记忆能力真正融入到模型中。这些能力在哪里呢?肯定是在每个人、每个团队的知识库、数字资产里,这是关键一环,也是未来的方向。
既然是这样,新的问题来了:钉钉、飞书同时接入DeepSeek,对工作流、智能体理解不同,这会重新拉开彼此距离吗?不太好说。
就要看他们如何在自己平台上,围绕客户需求,重新去理解AI在项目、任务、工具、人,四个维度上扮演的角色了。
我还是那句话,任何办公软件的抽象理解,是在一个空间内提供诸多工具,把这些维度链接起来,一方面帮助我们完成任务(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沉淀数字资产,提升协同效率。
现在有了AI,接入了会推理的deepseek,我们用飞书、钉钉各种软件,它会加速项目、任务在这些空间内,所用工具的形态吗?我还在观察,你怎么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王智远】,微信公众号:【王智远】,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