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店“送礼物”落后的设计,还是新机会?

微信小店更新了一个“送礼物”功能,这一次微信电商的战略性探索,在不同角度上如何理解?本文从用户、平台和商家三个视角,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送礼,一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许多场景中,这种需求因为过于正式或者繁琐的操作而未被满足。微信小店最新上线的“送礼物”功能,试图用轻量化的方式填补这一空白:用户只需点击几步,即可在微信对话框里完成礼物的赠送和接收。 这项功能并非完全创新,但其切入点和设计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在我看来,“送礼物”功能的推出不仅是微信小店对用户需求的一次精确回应,更是微信电商生态的一次战略性探索。 一、用户视角:送礼的需求为什么被激活了? 送礼物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交行为,尤其是在那些关系“模糊地带”。 邻里场景:想象一下,你的新邻居帮你修了家里的漏水问题。人情上,你希望表达谢意;经济上,你不想给对方造成负担。但如果手头没有合适的礼物,“感激”的行为就容易不了了之。 情侣场景:在恋爱初期,送礼物既是增进感情的必要行为,又需要克制礼物的价值,避免双方感到负担。这种微妙的心理门槛,让送礼变成一个“不送尴尬、送了难选”的难题。 微信的“送礼物”功能很好地切入了这些模糊需求。用户可以选择价格适中的实用商品,一方面达成社交目的,另一方面避免了过度正式或耗时的操作。通过这样一种“轻礼物、重心意”的方式,礼物不再是大场合的专属,而成为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粘合剂。 心理学中的“赠礼效应”(Gift Effect)告诉我们,赠送礼物会让双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联结。而“送礼物”功能通过轻量化的操作门槛、低价商品的选择,降低了用户在表达情感时的心理负担,让礼物在微信生态中成为随时触发的情感媒介。 二、平台视角:从社交功能到电商生态的纽带 在微信的产品哲学中,功能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嵌套在更大的生态中,成为生态的纽带之一。“送礼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微信的生态特质让这项功能显得尤为适配。首先,用户可以通过“熟人关系链”快速完成礼物的赠送和接收,这种无缝嵌入式的体验,比单纯的电商平台显得更自然和便利。其次,“送礼物”没有设置中心化入口,而是通过微信的多个场景触达用户(如视频号直播、公众号推送等),体现了微信去中心化、轻量化的产品策略。 赠送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同样是设计的亮点。赠送方无需知道收礼人的地址,接收方则可以在确认接受礼物后自行填写信息。这种安排不仅降低了赠送行为的“压力感”,也提高了用户对功能的信任度。 从社交到电商,微信正试图用这项功能打通更多场景。通过社交行为触发交易需求,“送礼物”让商品的流通与情感互动合二为一,这种模式无疑是对传统电商逻辑的一次巧妙重构。 三、商户视角:送礼物功能带来了哪些新机会? 对商户来说,“送礼物”功能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商品销售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尤其是那些价格适中、日常实用的商品。 举个例子,一位商家在小店中上线了一款手工护手霜,单价仅30元,原本的销售以家庭主妇为主。而自从支持“送礼物”后,销售用户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主妇”,而是扩展到“家庭主妇”周围的人,他们会选择将这款护手霜作为轻礼物赠送给好友。 然而,机会背后也有局限。目前,“送礼物”的商品种类和品牌覆盖率尚显不足。举个例子,假如用户尝试购买一份优质牛奶作为礼物,却发现选项有限,而且价格偏高。对于高价值商品,用户的信任心智更倾向京东或淘宝,这其实就是现在的核心问题,“送礼物”覆盖的场景很难维系高价值商品。 如果“送礼物”功能想要更广泛地被接受,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商家货盘的丰富度,以及降低用户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这不仅需要产品功能的迭代,也需要生态整合的优化。 四、从轻量化功能到电商战略 “送礼物”是微信电商的一次轻量化试探,而这种轻量化恰恰体现了微信的战略思维。相比于直接追求交易量,微信更关注功能对社交关系的粘合作用。这也决定了它与传统电商平台的截然不同:前者是以人际关系为起点,后者则是以商品和价格为核心。 未来,“送礼物”功能有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商品丰富性:拓展更多品类,满足不同场景的礼物需求,例如书籍、节日礼盒等。 节日场景优化:围绕节日需求策划主题活动,强化用户在特定场景的使用意愿。 与公域流量的整合:将“送礼物”功能与公众号、搜一搜、朋友圈广告等场景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商品曝光度。 在当下,“送礼物”已经通过轻量化功能满足了部分用户的社交需求,但能否在更大的电商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本文由 @努力做产品的小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十二月 27, 2024 - 12:00
 5328
微信小店“送礼物”落后的设计,还是新机会?

微信小店更新了一个“送礼物”功能,这一次微信电商的战略性探索,在不同角度上如何理解?本文从用户、平台和商家三个视角,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送礼,一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许多场景中,这种需求因为过于正式或者繁琐的操作而未被满足。微信小店最新上线的“送礼物”功能,试图用轻量化的方式填补这一空白:用户只需点击几步,即可在微信对话框里完成礼物的赠送和接收。

这项功能并非完全创新,但其切入点和设计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在我看来,“送礼物”功能的推出不仅是微信小店对用户需求的一次精确回应,更是微信电商生态的一次战略性探索。

一、用户视角:送礼的需求为什么被激活了?

送礼物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交行为,尤其是在那些关系“模糊地带”。

  • 邻里场景:想象一下,你的新邻居帮你修了家里的漏水问题。人情上,你希望表达谢意;经济上,你不想给对方造成负担。但如果手头没有合适的礼物,“感激”的行为就容易不了了之。
  • 情侣场景:在恋爱初期,送礼物既是增进感情的必要行为,又需要克制礼物的价值,避免双方感到负担。这种微妙的心理门槛,让送礼变成一个“不送尴尬、送了难选”的难题。

微信的“送礼物”功能很好地切入了这些模糊需求。用户可以选择价格适中的实用商品,一方面达成社交目的,另一方面避免了过度正式或耗时的操作。通过这样一种“轻礼物、重心意”的方式,礼物不再是大场合的专属,而成为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粘合剂。

心理学中的“赠礼效应”(Gift Effect)告诉我们,赠送礼物会让双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联结。而“送礼物”功能通过轻量化的操作门槛、低价商品的选择,降低了用户在表达情感时的心理负担,让礼物在微信生态中成为随时触发的情感媒介。

二、平台视角:从社交功能到电商生态的纽带

在微信的产品哲学中,功能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嵌套在更大的生态中,成为生态的纽带之一。“送礼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微信的生态特质让这项功能显得尤为适配。首先,用户可以通过“熟人关系链”快速完成礼物的赠送和接收,这种无缝嵌入式的体验,比单纯的电商平台显得更自然和便利。其次,“送礼物”没有设置中心化入口,而是通过微信的多个场景触达用户(如视频号直播、公众号推送等),体现了微信去中心化、轻量化的产品策略。

赠送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同样是设计的亮点。赠送方无需知道收礼人的地址,接收方则可以在确认接受礼物后自行填写信息。这种安排不仅降低了赠送行为的“压力感”,也提高了用户对功能的信任度。

从社交到电商,微信正试图用这项功能打通更多场景。通过社交行为触发交易需求,“送礼物”让商品的流通与情感互动合二为一,这种模式无疑是对传统电商逻辑的一次巧妙重构。

三、商户视角:送礼物功能带来了哪些新机会?

对商户来说,“送礼物”功能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商品销售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尤其是那些价格适中、日常实用的商品。

举个例子,一位商家在小店中上线了一款手工护手霜,单价仅30元,原本的销售以家庭主妇为主。而自从支持“送礼物”后,销售用户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主妇”,而是扩展到“家庭主妇”周围的人,他们会选择将这款护手霜作为轻礼物赠送给好友。

然而,机会背后也有局限。目前,“送礼物”的商品种类和品牌覆盖率尚显不足。举个例子,假如用户尝试购买一份优质牛奶作为礼物,却发现选项有限,而且价格偏高。对于高价值商品,用户的信任心智更倾向京东或淘宝,这其实就是现在的核心问题,“送礼物”覆盖的场景很难维系高价值商品。

如果“送礼物”功能想要更广泛地被接受,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商家货盘的丰富度,以及降低用户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这不仅需要产品功能的迭代,也需要生态整合的优化。

四、从轻量化功能到电商战略

“送礼物”是微信电商的一次轻量化试探,而这种轻量化恰恰体现了微信的战略思维。相比于直接追求交易量,微信更关注功能对社交关系的粘合作用。这也决定了它与传统电商平台的截然不同:前者是以人际关系为起点,后者则是以商品和价格为核心。

未来,“送礼物”功能有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1. 商品丰富性:拓展更多品类,满足不同场景的礼物需求,例如书籍、节日礼盒等。
  2. 节日场景优化:围绕节日需求策划主题活动,强化用户在特定场景的使用意愿。
  3. 与公域流量的整合:将“送礼物”功能与公众号、搜一搜、朋友圈广告等场景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商品曝光度。

在当下,“送礼物”已经通过轻量化功能满足了部分用户的社交需求,但能否在更大的电商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本文由 @努力做产品的小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