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底是你留给自己的乐观和坚韧丨记者手记
2024-11-16 11:00:39 (陈志彤/图) 相关报道详见《变局下的外企职场人:光环渐褪,何去何从》 写《变局下的外企职场人:光环渐褪,何去何从》时,我常会想起此前操作的《重启人生:35岁后职场人如何应对裁员和转型》。两篇封面报道相隔半年,竟有不少遥相呼应之处。 在《重启人生》中,好几位受访者谈到被裁,都流露出浓重的悲凉和怨念。裁员的发生几乎都是措手不及的,影响心态的一个关键在于裁员补偿是否合理。比如,文中的房平和徐海利,自认为对公司鞠躬尽瘁,可实际得到的裁员赔偿都远低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水平(N或N+1)。后者的HR话术更是冰冷,“是你们工作没做好”,“如不接受,劳动仲裁就在隔壁。” 面对不合理的待遇,部分职场人不惜耗时耗财耗力诉诸劳动仲裁,大多只为“争口气”,而更多的人选择忍气吞声,甚至因此陷入无尽的内耗。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来因可观的裁员赔偿标准被贴上“良心”标签的部分外企。我在《外企职场人》一文中的几位受访者,裁员补偿普遍在“N+3”或“N+4”的水平。2024年9月,思科大连分公司的裁员赔偿方案更是引得社交网络上赞叹一片。如果被裁者愿意在接到通知后直接离职,可拿到高达“N+7”的赔偿。 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文中遭遇IBM“一刀切”的卢迪,在文章推送后的留言区写道:“虽然被裁,但依然认为IBM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也许是企业文化,也许是人文关怀,我总结不出它的吸引力所在,但是它能让所有离开的人都很怀念。” 另一处是《重启人生》中,在35岁那一年内就经历了多次失业的房平感慨,自己毕业时对考公全无兴趣,如今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山东老乡们为何那般热衷考编。 虽有温差,但大环境的凉热依然是同频共振的。这篇稿件发布后,两位久未联系的微信好友也发来链接,和我聊起他们的感受。 一位是此前工作中认识的朋友,效力于一家全球财富榜前十的美资企业。她最初还调侃“希望有一天能被N+4”,但这份爽朗稍纵即逝,实话是“中年妇女哪儿能这么容易放弃”。两年前,她迎来了自己的二宝。同为人母,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另一位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当年毕业,我去了媒体,他加入了一家全国前五的金融公司。遥想9年前,媒体就已经不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最主流的职业选择了。他吐槽自己遇到了一个典型的“NPD(自恋人格障碍)”领导,常常将下属贬得一无是处。最近他也在考虑“挪动一下”,可既对求职市场不太乐观,也对是否要更改求职方向颇为迷茫。 内心难免有雾霾弥天的日子,是否能唤来一阵大风,重归天朗气清,因人而异。每次做群像采访,我都会遇到几位乐观主义者和行动派。他们在采访中常常点亮我。《重启人生》中的马颖兵就是其中一位。几日前,我偶然刷到了他发布的近况视频。在2023年末,35岁的程序员马颖兵被联想裁员,此后他卖了43天烤地瓜,屡屡求职无门后,开始探索个人软件外包业务。据他最近发布的那条视频,过去七个月间,他接下了近十个项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起名“马儿飞”,也开始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交社保。 同样面对不确定性,马颖兵的乐观和坚韧,总会给人鼓舞。动荡的职场故事还将继续。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低沉时,唤来自己的清风。没人能给你托底,唯一的底是你留给自己的乐观和坚韧。
(陈志彤/图)
相关报道详见《变局下的外企职场人:光环渐褪,何去何从》
写《变局下的外企职场人:光环渐褪,何去何从》时,我常会想起此前操作的《重启人生:35岁后职场人如何应对裁员和转型》。两篇封面报道相隔半年,竟有不少遥相呼应之处。
在《重启人生》中,好几位受访者谈到被裁,都流露出浓重的悲凉和怨念。裁员的发生几乎都是措手不及的,影响心态的一个关键在于裁员补偿是否合理。比如,文中的房平和徐海利,自认为对公司鞠躬尽瘁,可实际得到的裁员赔偿都远低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水平(N或N+1)。后者的HR话术更是冰冷,“是你们工作没做好”,“如不接受,劳动仲裁就在隔壁。”
面对不合理的待遇,部分职场人不惜耗时耗财耗力诉诸劳动仲裁,大多只为“争口气”,而更多的人选择忍气吞声,甚至因此陷入无尽的内耗。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来因可观的裁员赔偿标准被贴上“良心”标签的部分外企。我在《外企职场人》一文中的几位受访者,裁员补偿普遍在“N+3”或“N+4”的水平。2024年9月,思科大连分公司的裁员赔偿方案更是引得社交网络上赞叹一片。如果被裁者愿意在接到通知后直接离职,可拿到高达“N+7”的赔偿。
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文中遭遇IBM“一刀切”的卢迪,在文章推送后的留言区写道:“虽然被裁,但依然认为IBM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也许是企业文化,也许是人文关怀,我总结不出它的吸引力所在,但是它能让所有离开的人都很怀念。”
另一处是《重启人生》中,在35岁那一年内就经历了多次失业的房平感慨,自己毕业时对考公全无兴趣,如今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山东老乡们为何那般热衷考编。
虽有温差,但大环境的凉热依然是同频共振的。这篇稿件发布后,两位久未联系的微信好友也发来链接,和我聊起他们的感受。
一位是此前工作中认识的朋友,效力于一家全球财富榜前十的美资企业。她最初还调侃“希望有一天能被N+4”,但这份爽朗稍纵即逝,实话是“中年妇女哪儿能这么容易放弃”。两年前,她迎来了自己的二宝。同为人母,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另一位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当年毕业,我去了媒体,他加入了一家全国前五的金融公司。遥想9年前,媒体就已经不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最主流的职业选择了。他吐槽自己遇到了一个典型的“NPD(自恋人格障碍)”领导,常常将下属贬得一无是处。最近他也在考虑“挪动一下”,可既对求职市场不太乐观,也对是否要更改求职方向颇为迷茫。
内心难免有雾霾弥天的日子,是否能唤来一阵大风,重归天朗气清,因人而异。每次做群像采访,我都会遇到几位乐观主义者和行动派。他们在采访中常常点亮我。《重启人生》中的马颖兵就是其中一位。几日前,我偶然刷到了他发布的近况视频。在2023年末,35岁的程序员马颖兵被联想裁员,此后他卖了43天烤地瓜,屡屡求职无门后,开始探索个人软件外包业务。据他最近发布的那条视频,过去七个月间,他接下了近十个项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起名“马儿飞”,也开始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交社保。
同样面对不确定性,马颖兵的乐观和坚韧,总会给人鼓舞。动荡的职场故事还将继续。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低沉时,唤来自己的清风。没人能给你托底,唯一的底是你留给自己的乐观和坚韧。
你的反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