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我在大厂做策略产品踩过的坑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策略产品经理的角色越来越关键,他们负责通过数据分析和产品策略来推动业务增长。然而,即使 […]

十二月 12, 2024 - 08:45
 3605
再聊我在大厂做策略产品踩过的坑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策略产品经理的角色越来越关键,他们负责通过数据分析和产品策略来推动业务增长。然而,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专家,也会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各种挑战和陷阱。

做策略产品很多年了,从京东,美团,阿里再到快手,这期间做过从0到1的搭建,也做过从1到N的优化,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期间走了不少弯路。

几年前也前梳理过自己踩得几个坑,但是随着项目越做越多,经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坑需要等着去填,下面这些都是我的血泪教训,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踩。

坑1:模糊的策略目标设定

策略产品在做迭代的时候,必然涉及到对于项目需求的目标拆解和定义,这个不仅仅影响对于你做的每一个策略价值收益的衡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策略的落地,比如模型收敛目标的制定。

通常策略的目标是由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关于策略产品的指标,能够罗列一大堆:

流量类型的:PV,UV,曝光PV/UV,点击PV,点击UV等等;转化收益类型的:CTR,CVR,RCVR,UV价值,RPM等。

那么,在设定做一个策略的ROI之前我们到底该如何确定选取哪个指标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做需求的前置分析的时候,首先想清楚目前的目标导向是什么。是GMV导向,还是转化率导向,还是流量导向?

目标导向不同,直接决定了整个推荐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策略,公式,算法,特征等等的选取。

我给到的建议是:对于新业务线暂时不要以GMV为导向,可以从流量或转化率的角度入手,选取CTR作为核心指标;对于比较稳定的业务线则以GMV为导向,选取UV价值作为核心指标。

很多时候我看到的现状是“既要又要”,巴不得一个策略所有相关指标都能涨,这其实是典型的预期不当。

坑2:数据问题

策略产品的搭建,如果数据问题是其面临的第二大问题,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称作是最大的问题了。

以推荐策略产品为例,都知道做一个推荐系统,三大数据不可或缺:用户,物品和事件,否则就无法做一个推荐系统。

所以,数据对于策略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我经常说的:策略是基于特定的业务场景,通过数据应用的方式去提升业务核心指标,解决用户核心痛点。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数据问题并不是指没有数据,而且没有结构化的数据。

结构化数据也称作是行数据,是由二维表结构来进行逻辑展示和表达的数据,严格遵循数据格式与长度规范,主要通过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管理。

主要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埋点缺失,线上数据无法采集,尤其是用户行为相关的数据
  2. 数据没有进行科学的存储,导致线上无法使用
  3. 数据存储结果比较混乱,工程效率低下

以上三点,直接决定了一个业务线是否能够搭建推荐策略产品。我记得老早之前在京东参加了一个VP级别的会议,当时京东搜索推荐的VP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

底层数据各种属性不全,最好的规则也白搭

针对这类问题,我建议大家在做策略产品之前,尤其是从0到1去做,不要看了几个推荐系统架构,搜索系统架构的文章,就开始想着用什么召回策略,用什么排序策略,选什么样的模型,先看看最基础的条件是否具备。

当时在京东刚开始做策略产品的时候,我用了三个月的实践啥事都没有做,只优化产品线上埋点,提高线上数据的质量,降低白埋率,然后才开始做搜索,做推荐。

坑3:推荐系统牛逼到无所不能

当然,除了上述的客观问题之外,还会经常碰到下面的连环提问:

  • 哇,这个东西我不喜欢,为什么还在我的列表展示?
  • 嗯,这个东西是怎么推出来的,毫无根据啊
  • 这几个东西我怎么都没见过…
  • 我想买一个电磁炉,咋没给我推出来啊…
  • 啊,你看我们两个推的东西不一样啊,会不会被投诉…

这些提问的背后,实际上是近几年推荐热带来的用户预期管理不当,尤其今年策略产品的招聘越来越多了,人们对策略的认识也逐渐开始普及。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推荐系统无所不能,而且能够未卜先知,当然更不能犯错,推出来的item必须是它喜欢的,认可的。

而准确度,多样性,不存在的。推荐系统当中的EE问题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这里不展开描述了。

在企业中,这种问题主要是发生在频繁与业务方对接需求的过程中,所以我建议在讲解方案,进行规划的时候做好预期管理,同时对于项目的核心衡量指标做好定义和目标阈值设置。

当然,从策略层面可以尽量的减轻这种因为预期不符带来的用户体验营销,比如典型的负反馈策略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坑4:没有算法的推荐系统就很low

算法现在越来越被神化了,貌似只要产品加上算法,那么业务指标就一定能提升,所以,上算法模型在企业内部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事情。

所以当有人看到你的推荐系统没有GBDT,SVD,甚至连个最简单的LR都没有的话,呵呵,不好意思,你这不叫推荐系统。

实际上是,推荐系统除了基于各种算法的推荐,还有一个大类是基于内容的推荐。这其中包括了基于约束的推荐,基于知识的推荐等。比如典型的tag2i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标签的规则匹配策略。

真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包括大厂在推荐系统搭建的初期全部都是基于规则逻辑的推荐系统。这其实也是一种推荐系统冷启动的原则:

通过规则快速落地一个可行的推荐系统,从而去验证个性化能够带来分发效率的提升,然后随着业务体量的提升,场景的丰富,逐步迭代上模型。

另外,做推荐系统也需要有互联网的产品思维,MVP先行。

可以先试一试基于用户的个性化行为feature去做一些个性化的推荐是否能够提升相关的指标,是否契合本业务线?

一个新的业务线如果一上来就开始选各种算法,训练各种模型,先不说客观条件具备与否,就说最后的ROI是否能够达到都需要画一个问号。

策略本身还是为业务服务,从业务出发,撇开业务谈策略都是耍流氓。

坑5:脱离实际业务场景做策略

随着策略产品的商业应用越来越成熟,尤其是搜索,推荐方向,业界的系统级架构,常见的一些策略思路,导致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在做策略的时候奉行拿来主义,越来越欠缺业务的思考。

比如拿我之前做过医生推荐系统,也就是给用户推荐医生用于其问诊和购药,业界常用的Item-CF和User-CF的思路合适么?

A和B两个医生的特征相似度很高,那么对于用户看过A医生,最好的策略就是把B医生推给用户么?

A和B两个用户的特征相似度很高,那么如果用户A在平台上问诊过某个医生,那么一定的给用户B推荐该医生么?

以上的逻辑很明显无法适用于用户看病找医生,但是通用商品却很适合。

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首先,就用户习惯来讲,一般大家都会信任熟悉的医生,所以之前为该用户看过病,开过方的医生,对于用户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从平台的角度来说,医生有水平高低,服务态度的差别,所以如何帮助用户挑出比较好的医生,高效的链接用户和医生资源,才是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的关键。

可以看出策略还是从业务中来,回到业务中去,依据就是业务模式和用户场景,终极目标还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流量转化。

以上就是我总计出的在做策略产品当中的五个大坑,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夏唬人】,微信公众号:【策略产品夏师傅】,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