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解码网络共情视频:用户共鸣点与产品破圈密码
做产品设计及运营策略时,如果能共情用户的情感,在现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作者梳理了这些与用户深度连接的方法,可以参考一下。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共情类视频异军突起,刷爆各大平台,收获海量的点赞、评论与分享。从萌娃的天真无邪到老人的沧桑坚守,从打工人的拼搏不易到创业者的跌宕起伏,这些视频仿佛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大门,让大家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作为产品经理,深入探究用户在这些共情类视频中的情感共鸣点,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网络文化生态,还能为自家产品找准与用户深度连接的密码,打造出更具温度、更受欢迎的产品。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好好剖析剖析。 一、用户共情维度剖析 1. 生活困境维度 理论依据: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困难,如经济压力、职场竞争、健康问题等。当看到他人也深陷类似困境时,出于人类的同理心,会不自觉地代入自身经历,产生共情。这种共情能让用户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知道自己并非独自在苦海里挣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对此格外敏感。共情类视频展现生活困境,触动了用户对自身这些需求是否满足的思考,进而引发共鸣。 心理学中的挫折 – 攻击理论提到,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会积累负面情绪,而看到他人克服相似困境能给予自己希望与力量,将共情转化为激励自身前行的动力。 社会比较理论表明,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看到他人处于困境,会在对比中对自己的境遇有新的认知,同时对他人的不易产生共情。 情感释放理论认为,人们积压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出口。观看他人困境视频,如同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口,借他人故事抒发自己内心的委屈、焦虑等情绪。 实际案例: 有一类视频是讲述年轻人北漂租房的艰辛,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频繁搬家的狼狈、被房东突然涨租的无奈,这些画面让无数有着相同经历的北漂族瞬间破防。评论区满是大家分享自己曾经为了省房租住地下室、冬天没有暖气瑟瑟发抖的回忆,彼此安慰打气。 还有讲述中年人失业后不敢告诉家人,瞒着到处找工作,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视频。许多中年用户纷纷留言,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同样的遭遇,感叹生活的不易,同时从视频主人公后续的振作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困境。 一些关于慢性病患者记录自己日常抗病过程的视频,从病痛折磨到四处求医问药的艰难,让同病相怜的患者群体找到了共鸣。他们在评论区交流治疗心得、互相鼓励,共同对抗病魔带来的恐惧与无助。 反映大学生生活费不够、课余还要兼职打工赚取学费生活费的视频,唤起了有过勤工俭学经历人群的回忆。大家分享当年发传单、做家教时受过的委屈,也为视频中的大学生加油,希望他们坚持学业梦想。 单亲家庭孩子讲述成长中缺失一方关爱,面对同学异样眼光的故事,触动了同样家庭背景孩子的心弦。他们抱团取暖,分享自己如何坚强面对生活,克服心理创伤,彼此陪伴成长。 2. 梦想追逐维度 理论依据: 梦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源泉,几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看到他人为梦想拼搏的身影,会唤醒自己心底那份渴望,产生共情,因为那是大家共有的对美好生活、自我实现的向往。 目标导向理论指出,人们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时,会关注同类人的进程。共情类视频展现他人逐梦之路,让用户对照自身,思考梦想实现的路径与可能性,进而情感共振。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人们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很重要。观看他人克服重重困难追逐梦想,会提升用户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靠近目标,引发共情共鸣。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内在倾向。看到他人在逐梦路上的阶段性胜利,会激发用户自身的成就动机,渴望复制这份成功,从而深度共情。 情绪感染理论在此处也发挥作用,视频主人公逐梦时的热血、激情等情绪会感染观看的用户,使其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地为梦想加油。 实际案例: 许多记录草根音乐人街头卖唱,从无人问津到逐渐积累粉丝,一步步走向更大舞台的视频,激励着无数怀揣音乐梦的年轻人。他们在评论区交流创作心得,分享自己在小酒吧、校园舞台表演的经历,相互鼓励坚持对音乐的热爱,不放弃梦想。 讲述小镇青年通过自学编程,克服学历限制,最终入职大厂的故事,成为众多小镇做题家们的精神支柱。大家纷纷请教学习方法,感慨只要努力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共情于主人公逆袭的每一步艰辛与坚持。 有体育生分享自己为了参加奥运会选拔赛,日复一日高强度训练,带伤上阵仍不放弃的视频。这让同样热爱体育、追求竞技梦想的观众们心潮澎湃,回忆起自己为了比赛挥洒汗水的青春岁月,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点赞,共情其逐梦的执着。 一些手工匠人专注传统技艺传承,从默默无闻到作品被认可走向国际展览的历程,唤起了民间手工艺爱好者的共情。他们晒出自己的手工作品,讲述传承中的困难与坚守,从视频主人公身上汲取传承文化瑰宝的力量。 创业者分享自己从一个 idea 开始,四处找投资、组建团队,经历多次失败仍重新出发,最终让公司站稳脚跟的故事。这引发了广大创业群体的强烈共鸣,评论区成了创业经验交流大会,大家共情彼此的艰辛,也互相给予希望与建议。 3. 情感关系维度 理论依据: 人是社会性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构成了生活的重要支撑。共情类视频展现这些情感中的美好、冲突或修复,能直击用户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在这些关系中经历着喜怒哀乐。 依恋理论表明,人们从婴幼儿时期就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成年后在各类情感关系中依然受其影响。看到视频中类似的情感互动,会触动相应的依恋情感,产生共情。 人际交往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期望在关系中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共情类视频呈现情感关系中的付出、误解与和解,让用户反思自身关系,对主人公的境遇感同身受。 情绪共鸣理论在情感关系场景下尤为明显,视频中人物的开心、悲伤、感动等情绪能迅速传递给用户,引发共鸣,让用户沉浸在相似的情感氛围里。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渴望得到他人支持。共情类视频展现情感关系里的相互扶持,能让用户感受到温暖,联想到自己在关系中获得的力量,从而共情。 实际案例: 有很多女儿远嫁他乡,多年后回家看望父母,看到父母衰老模样瞬间泪崩的视频。这让无数漂泊在外不能常伴父母左右的游子们感同身受,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对父母的愧疚,分享自己准备如何弥补亲情的计划。 讲述好友之间因误会冷战,最后敞开心扉重归于好的故事,勾起了大家对校园友谊、青春伙伴的回忆。用户们分享自己和朋友闹别扭又和好的趣事,感慨真正的友谊经得住考验,共情于视频中的友情修复。 一些情侣从校服到婚纱,携手走过多年风风雨雨,记录恋爱、求婚、结婚每一个甜蜜瞬间的视频,让众多憧憬爱情的年轻人沉浸其中。他们在评论区许愿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爱情,回忆起恋爱中的心动与陪伴,共情这份甜蜜。 关于夫妻在中年危机时,一方事业受挫,另一方不离不弃共同度过难关的视频,给许多家庭带来启示。正面临类似困境的夫妻们相互交流应对经验,共情于视频主人公相互扶持的坚韧,重燃对家庭未来的信心。 还有记录宠物与主人相依为命,宠物生病时主人焦急万分、悉心照料的视频。爱宠人士们纷纷共情,分享自家毛孩子的暖心故事,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纯粹深厚的情感羁绊。 4. 身份认同维度 理论依据: 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身份,如职业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等。当共情类视频聚焦于某一特定身份群体的经历、文化与挑战时,相同身份的用户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共情。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们会按照社会对特定角色的期望来行事,并期望得到相应认可。视频展现同一角色群体的共性问题与成就,能让用户确认自身角色价值,引发共情共鸣。 文化认同理论强调,人们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有天然亲近感。以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等为主题的共情类视频,能唤醒用户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记忆与热爱,产生深度共情。 刻板印象威胁理论指出,当某一身份群体面临外界刻板印象压力时,内部成员会更团结,对展现打破刻板印象内容的共情更强。共情类视频若呈现身份群体的多元与突破,会赢得用户共情。 自我分类理论表明,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归入不同群体,对所属群体的信息格外关注。涉及特定身份群体的共情视频,满足了用户对群体内信息交流、情感共享的需求,催生共情。 实际案例: 有一系列展现医护人员抗疫期间日夜奋战、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患者的视频,让广大医护群体深感自豪与共鸣。他们在评论区讲述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疲惫与坚持,彼此加油打气,也让普通民众更了解医护这份职业的伟大,引发全民共情。 讲述女性在职场遭遇性别歧视,通过自身努力打破天花板,获得晋升的故事,激励着无数职场女性。她们分享自己类似的职场困境与突围经验,共情于主人公为女性群体争光的每一步,强化了女性身份认同。 一些关于东北乡村生活的视频,从大棉袄、热炕头到农村大集、民俗表演,勾起了东北游子的思乡情,也让对东北文化好奇的外地人更了解这片黑土地。东北网友们热情分享家乡趣事,外地网友则表达向往,不同群体围绕地域身份产生共情交流。 聚焦程序员 996 加班日常、秃头烦恼以及代码世界独特乐趣的视频,让程序员们会心一笑,纷纷吐槽行业艰辛,也分享技术成长的喜悦。非程序员群体借此了解这一职业群体,因好奇与理解产生共情。 展现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在地方继续发光发热,抢险救灾、服务社区的视频,唤起了军人的荣誉感与使命感。退伍军人回忆军旅生涯,普通民众向他们致敬,围绕军人身份达成共情共识。 5. 社会现象维度 理论依据: 作为社会成员,人们对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天然关注,尤其是那些关乎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社会道德等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议题。共情类视频对这些现象的呈现与探讨,能激发用户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引发共情。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人们发现社会现象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不符时,会产生不适感,而看到有人为改变这种现象努力,会共情并希望参与其中,恢复认知平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学习应对社会情境。共情类视频中的主人公对社会现象的积极作为,成为用户学习的榜样,促使他们共情并效仿。 集体行动理论强调,当个体意识到某一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且通过集体力量可改变时,会有参与冲动。共情类视频引发大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讨论,凝聚集体共情,推动可能的改变。 情绪唤醒理论在此场景下,通过视频呈现社会现象的震撼画面、感人瞬间,激发用户强烈情绪,唤醒共情,促使他们思考行动。 实际案例: 有曝光某些企业污染环境,附近居民深受其害的视频,引发了公众对环保问题的热议。环保爱好者们组织线上线下行动,呼吁企业整改,普通民众纷纷谴责污染行为,共情于居民的生存困境与对美好环境的诉求。 讲述贫困山区孩子上学难,志愿者翻山越岭支教送物资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爱心人士。大家捐款捐物、报名支教,共情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希望为教育公平出份力。 一些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争议的视频,通过还原真实暖心的帮扶案例,引导社会舆论。市民们分享自己遇到类似情况的抉择,倡导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共情于扶起老人传递的正能量。 反映职场性骚扰问题,女性勇敢发声维权的视频,得到了众多女性乃至男性群体的支持。大家在评论区分享防范知识、法律建议,共情于受害者的遭遇,推动职场环境净化。 展现疫情期间邻里互助、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的视频,让大家感受到众志成城的力量。居民们回忆那段共克时艰的日子,感恩付出,共情于集体抗疫展现的人性光辉与社会凝聚力。 二、共情在产品应用上的要点 1. 内容打造 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深入挖掘他们在上述各维度可能的共情点。比如针对年轻职场人群,聚焦职场竞争、梦想进阶等话题,创作系列短视频、图文故事等内容,让用户一接触就感觉 “这就是我的生活写照”。 故事化呈现,摒弃生硬说教。将产品相关信息融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中,像美妆产品可以通过美妆博主分享从自卑到自信,化妆助力人生蜕变的故事,让用户在共情故事时自然接纳产品。 多元内容形式适配不同共情场景。对于情感关系类共情,可推出长视频访谈,让嘉宾畅所欲言;对于生活困境类,漫画形式能以轻松笔触缓解沉重,引发共鸣,给用户多感官共情体验
做产品设计及运营策略时,如果能共情用户的情感,在现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作者梳理了这些与用户深度连接的方法,可以参考一下。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共情类视频异军突起,刷爆各大平台,收获海量的点赞、评论与分享。从萌娃的天真无邪到老人的沧桑坚守,从打工人的拼搏不易到创业者的跌宕起伏,这些视频仿佛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大门,让大家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作为产品经理,深入探究用户在这些共情类视频中的情感共鸣点,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网络文化生态,还能为自家产品找准与用户深度连接的密码,打造出更具温度、更受欢迎的产品。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好好剖析剖析。
一、用户共情维度剖析
1. 生活困境维度
理论依据: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困难,如经济压力、职场竞争、健康问题等。当看到他人也深陷类似困境时,出于人类的同理心,会不自觉地代入自身经历,产生共情。这种共情能让用户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知道自己并非独自在苦海里挣扎。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对此格外敏感。共情类视频展现生活困境,触动了用户对自身这些需求是否满足的思考,进而引发共鸣。
- 心理学中的挫折 – 攻击理论提到,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会积累负面情绪,而看到他人克服相似困境能给予自己希望与力量,将共情转化为激励自身前行的动力。
- 社会比较理论表明,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看到他人处于困境,会在对比中对自己的境遇有新的认知,同时对他人的不易产生共情。
- 情感释放理论认为,人们积压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出口。观看他人困境视频,如同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口,借他人故事抒发自己内心的委屈、焦虑等情绪。
实际案例:
有一类视频是讲述年轻人北漂租房的艰辛,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频繁搬家的狼狈、被房东突然涨租的无奈,这些画面让无数有着相同经历的北漂族瞬间破防。评论区满是大家分享自己曾经为了省房租住地下室、冬天没有暖气瑟瑟发抖的回忆,彼此安慰打气。
还有讲述中年人失业后不敢告诉家人,瞒着到处找工作,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视频。许多中年用户纷纷留言,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同样的遭遇,感叹生活的不易,同时从视频主人公后续的振作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困境。
一些关于慢性病患者记录自己日常抗病过程的视频,从病痛折磨到四处求医问药的艰难,让同病相怜的患者群体找到了共鸣。他们在评论区交流治疗心得、互相鼓励,共同对抗病魔带来的恐惧与无助。
反映大学生生活费不够、课余还要兼职打工赚取学费生活费的视频,唤起了有过勤工俭学经历人群的回忆。大家分享当年发传单、做家教时受过的委屈,也为视频中的大学生加油,希望他们坚持学业梦想。
单亲家庭孩子讲述成长中缺失一方关爱,面对同学异样眼光的故事,触动了同样家庭背景孩子的心弦。他们抱团取暖,分享自己如何坚强面对生活,克服心理创伤,彼此陪伴成长。
2. 梦想追逐维度
理论依据:
- 梦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源泉,几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看到他人为梦想拼搏的身影,会唤醒自己心底那份渴望,产生共情,因为那是大家共有的对美好生活、自我实现的向往。
- 目标导向理论指出,人们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时,会关注同类人的进程。共情类视频展现他人逐梦之路,让用户对照自身,思考梦想实现的路径与可能性,进而情感共振。
-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人们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很重要。观看他人克服重重困难追逐梦想,会提升用户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靠近目标,引发共情共鸣。
-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内在倾向。看到他人在逐梦路上的阶段性胜利,会激发用户自身的成就动机,渴望复制这份成功,从而深度共情。
- 情绪感染理论在此处也发挥作用,视频主人公逐梦时的热血、激情等情绪会感染观看的用户,使其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地为梦想加油。
实际案例:
- 许多记录草根音乐人街头卖唱,从无人问津到逐渐积累粉丝,一步步走向更大舞台的视频,激励着无数怀揣音乐梦的年轻人。他们在评论区交流创作心得,分享自己在小酒吧、校园舞台表演的经历,相互鼓励坚持对音乐的热爱,不放弃梦想。
- 讲述小镇青年通过自学编程,克服学历限制,最终入职大厂的故事,成为众多小镇做题家们的精神支柱。大家纷纷请教学习方法,感慨只要努力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共情于主人公逆袭的每一步艰辛与坚持。
- 有体育生分享自己为了参加奥运会选拔赛,日复一日高强度训练,带伤上阵仍不放弃的视频。这让同样热爱体育、追求竞技梦想的观众们心潮澎湃,回忆起自己为了比赛挥洒汗水的青春岁月,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点赞,共情其逐梦的执着。
- 一些手工匠人专注传统技艺传承,从默默无闻到作品被认可走向国际展览的历程,唤起了民间手工艺爱好者的共情。他们晒出自己的手工作品,讲述传承中的困难与坚守,从视频主人公身上汲取传承文化瑰宝的力量。
- 创业者分享自己从一个 idea 开始,四处找投资、组建团队,经历多次失败仍重新出发,最终让公司站稳脚跟的故事。这引发了广大创业群体的强烈共鸣,评论区成了创业经验交流大会,大家共情彼此的艰辛,也互相给予希望与建议。
3. 情感关系维度
理论依据:
- 人是社会性动物,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构成了生活的重要支撑。共情类视频展现这些情感中的美好、冲突或修复,能直击用户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在这些关系中经历着喜怒哀乐。
- 依恋理论表明,人们从婴幼儿时期就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成年后在各类情感关系中依然受其影响。看到视频中类似的情感互动,会触动相应的依恋情感,产生共情。
- 人际交往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期望在关系中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共情类视频呈现情感关系中的付出、误解与和解,让用户反思自身关系,对主人公的境遇感同身受。
- 情绪共鸣理论在情感关系场景下尤为明显,视频中人物的开心、悲伤、感动等情绪能迅速传递给用户,引发共鸣,让用户沉浸在相似的情感氛围里。
-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渴望得到他人支持。共情类视频展现情感关系里的相互扶持,能让用户感受到温暖,联想到自己在关系中获得的力量,从而共情。
实际案例:
- 有很多女儿远嫁他乡,多年后回家看望父母,看到父母衰老模样瞬间泪崩的视频。这让无数漂泊在外不能常伴父母左右的游子们感同身受,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对父母的愧疚,分享自己准备如何弥补亲情的计划。
- 讲述好友之间因误会冷战,最后敞开心扉重归于好的故事,勾起了大家对校园友谊、青春伙伴的回忆。用户们分享自己和朋友闹别扭又和好的趣事,感慨真正的友谊经得住考验,共情于视频中的友情修复。
- 一些情侣从校服到婚纱,携手走过多年风风雨雨,记录恋爱、求婚、结婚每一个甜蜜瞬间的视频,让众多憧憬爱情的年轻人沉浸其中。他们在评论区许愿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爱情,回忆起恋爱中的心动与陪伴,共情这份甜蜜。
- 关于夫妻在中年危机时,一方事业受挫,另一方不离不弃共同度过难关的视频,给许多家庭带来启示。正面临类似困境的夫妻们相互交流应对经验,共情于视频主人公相互扶持的坚韧,重燃对家庭未来的信心。
- 还有记录宠物与主人相依为命,宠物生病时主人焦急万分、悉心照料的视频。爱宠人士们纷纷共情,分享自家毛孩子的暖心故事,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纯粹深厚的情感羁绊。
4. 身份认同维度
理论依据:
- 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身份,如职业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等。当共情类视频聚焦于某一特定身份群体的经历、文化与挑战时,相同身份的用户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共情。
-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们会按照社会对特定角色的期望来行事,并期望得到相应认可。视频展现同一角色群体的共性问题与成就,能让用户确认自身角色价值,引发共情共鸣。
- 文化认同理论强调,人们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有天然亲近感。以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等为主题的共情类视频,能唤醒用户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记忆与热爱,产生深度共情。
- 刻板印象威胁理论指出,当某一身份群体面临外界刻板印象压力时,内部成员会更团结,对展现打破刻板印象内容的共情更强。共情类视频若呈现身份群体的多元与突破,会赢得用户共情。
- 自我分类理论表明,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归入不同群体,对所属群体的信息格外关注。涉及特定身份群体的共情视频,满足了用户对群体内信息交流、情感共享的需求,催生共情。
实际案例:
- 有一系列展现医护人员抗疫期间日夜奋战、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患者的视频,让广大医护群体深感自豪与共鸣。他们在评论区讲述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疲惫与坚持,彼此加油打气,也让普通民众更了解医护这份职业的伟大,引发全民共情。
- 讲述女性在职场遭遇性别歧视,通过自身努力打破天花板,获得晋升的故事,激励着无数职场女性。她们分享自己类似的职场困境与突围经验,共情于主人公为女性群体争光的每一步,强化了女性身份认同。
- 一些关于东北乡村生活的视频,从大棉袄、热炕头到农村大集、民俗表演,勾起了东北游子的思乡情,也让对东北文化好奇的外地人更了解这片黑土地。东北网友们热情分享家乡趣事,外地网友则表达向往,不同群体围绕地域身份产生共情交流。
- 聚焦程序员 996 加班日常、秃头烦恼以及代码世界独特乐趣的视频,让程序员们会心一笑,纷纷吐槽行业艰辛,也分享技术成长的喜悦。非程序员群体借此了解这一职业群体,因好奇与理解产生共情。
- 展现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在地方继续发光发热,抢险救灾、服务社区的视频,唤起了军人的荣誉感与使命感。退伍军人回忆军旅生涯,普通民众向他们致敬,围绕军人身份达成共情共识。
5. 社会现象维度
理论依据:
- 作为社会成员,人们对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天然关注,尤其是那些关乎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社会道德等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议题。共情类视频对这些现象的呈现与探讨,能激发用户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引发共情。
-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人们发现社会现象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不符时,会产生不适感,而看到有人为改变这种现象努力,会共情并希望参与其中,恢复认知平衡。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学习应对社会情境。共情类视频中的主人公对社会现象的积极作为,成为用户学习的榜样,促使他们共情并效仿。
- 集体行动理论强调,当个体意识到某一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且通过集体力量可改变时,会有参与冲动。共情类视频引发大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讨论,凝聚集体共情,推动可能的改变。
- 情绪唤醒理论在此场景下,通过视频呈现社会现象的震撼画面、感人瞬间,激发用户强烈情绪,唤醒共情,促使他们思考行动。
实际案例:
- 有曝光某些企业污染环境,附近居民深受其害的视频,引发了公众对环保问题的热议。环保爱好者们组织线上线下行动,呼吁企业整改,普通民众纷纷谴责污染行为,共情于居民的生存困境与对美好环境的诉求。
- 讲述贫困山区孩子上学难,志愿者翻山越岭支教送物资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爱心人士。大家捐款捐物、报名支教,共情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希望为教育公平出份力。
- 一些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争议的视频,通过还原真实暖心的帮扶案例,引导社会舆论。市民们分享自己遇到类似情况的抉择,倡导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共情于扶起老人传递的正能量。
- 反映职场性骚扰问题,女性勇敢发声维权的视频,得到了众多女性乃至男性群体的支持。大家在评论区分享防范知识、法律建议,共情于受害者的遭遇,推动职场环境净化。
- 展现疫情期间邻里互助、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的视频,让大家感受到众志成城的力量。居民们回忆那段共克时艰的日子,感恩付出,共情于集体抗疫展现的人性光辉与社会凝聚力。
二、共情在产品应用上的要点
1. 内容打造
- 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深入挖掘他们在上述各维度可能的共情点。比如针对年轻职场人群,聚焦职场竞争、梦想进阶等话题,创作系列短视频、图文故事等内容,让用户一接触就感觉 “这就是我的生活写照”。
- 故事化呈现,摒弃生硬说教。将产品相关信息融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中,像美妆产品可以通过美妆博主分享从自卑到自信,化妆助力人生蜕变的故事,让用户在共情故事时自然接纳产品。
- 多元内容形式适配不同共情场景。对于情感关系类共情,可推出长视频访谈,让嘉宾畅所欲言;对于生活困境类,漫画形式能以轻松笔触缓解沉重,引发共鸣,给用户多感官共情体验。
2. 用户互动
- 搭建便捷的评论、分享平台,鼓励用户分享自身经历,形成共情社区。例如运动健身类产品,用户分享健身打卡中的挫折与突破,彼此鼓励,产品成为他们情感纽带,增强用户粘性。
- 及时回复用户评论,让用户感受到被关注。尤其当用户倾诉困境时,官方暖心回应,如知识付费产品针对用户学习瓶颈给出个性化建议,像朋友般陪伴,深化共情连接。
- 发起共情主题活动,如摄影产品举办 “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 摄影比赛,用户围绕主题创作分享,在互动中强化对产品价值的共情,拓展用户社交圈。
3. 品牌塑造
- 确立有温度、懂用户的品牌形象,通过宣传文案、品牌故事传递共情理念。像家居品牌强调为用户打造温馨港湾,贴合人们对家的情感需求,让用户从心底认可品牌价值观。
- 品牌代言人与共情挂钩,选择经历丰富、能引发大众共情的明星或 KOL。例如请草根出身逆袭成功的艺人代言教育产品,让目标用户因对代言人的共情而亲近品牌。
- 公益联动,将品牌与社会共情议题绑定。如食品品牌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推广,既践行社会责任,又让用户在购买时产生为社会做贡献的共情满足感,提升品牌美誉度。
4. 产品设计
- 界面设计注重情感化表达,根据不同功能模块融入共情元素。比如理财类 APP 在亏损提示页面,用温馨话语代替冰冷数字,安抚用户焦虑情绪,从细微处引发共情。
- 功能优化围绕用户共情需求,以社交产品为例,增加密友专属互动功能,满足用户对亲密情感关系维护需求,提升产品易用性与情感附加值。
- 新手引导融入共情故事,让用户初次接触产品就有情感共鸣。像办公软件讲述创业团队如何用它攻克难关,让新用户感知产品力量,快速上手融入。
5. 营销策略
- 场景化营销,将产品植入用户生活共情场景。旅游产品宣传时,展现打工人疲惫后一场说走就走旅行带来的心灵治愈,精准击中用户渴望放松的共情点,激发购买欲望。
- 口碑营销借助共情传播,鼓励老用户分享使用产品后的人生改变,新用户基于对同类经历的共情更容易被种草,形成产品口碑裂变。
- 热点营销紧跟社会共情热点,如电影热映期间,相关周边产品迅速推出联名款,借电影引发的大众共情热度,吸引粉丝购买,实现流量变现。
总结
通过对网络共情类视频的深入剖析,我们清晰地看到用户在生活困境、梦想追逐、情感关系、身份认同、社会现象等多个维度的共情触发点,这些共情源于人性对美好、理解、归属与改变的追求。而将这份共情巧妙运用到产品打造的各个环节,从内容创作的灵魂注入,到用户互动的情感升温,从品牌形象的深入人心,到产品设计的贴心关怀,再到营销策略的精准出击,我们就有机会赋予产品鲜活生命力,与用户建立起超越交易的深厚情感纽带。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共情力或许将成为产品脱颖而出、赢得用户长久青睐的关键秘钥,让我们带着这份洞察,用心雕琢产品,用爱连接用户,开启产品的共情之旅。
作者:海鲜不设计,微信公众号:海鲜不设计
本文由 @海鲜不设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