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开放挑战加剧,“即使是单边开放,也要一直干下去”
2024-11-14 11:00:00 第七届进博会累积意向成交额800.1亿元,同比增长2%。(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图) 累积意向成交额800.1亿元,同比增长2%,3496家参展企业,85.2万人进场观摩——这是2024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出的成绩单。 数字增长来之不易。 根据第七届进博会发布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4》,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同比下降0.12%,相比2008年,更是下降了5.43%,震荡收缩趋势明显。 上述报告主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在进博会上指出,仅从2020年至2023年,全球贸易干预措施就保持在4700项以上,显著高于之前。如果世界陷入全面政治竞争,那么全球平均贸易额将下降13%,平均收入将下降5%。 好消息是,新技术正成为“对抗”封闭的有力武器。 2023年,全球数据市场平台交易量同比增长23%。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同比增长8.5%,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升至56.8%。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国内已经有多年没有大范围讨论开放和自由贸易的话题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 2024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第七届进博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如果说(2018年)首届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单向邀约,之后的每一届便是中国和世界双向奔赴的共同约定。” 李强表示,中国愿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包括实施单边开放措施,落实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等,持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真正把中国大市场变成世界大机遇。 郑永年判断,美国、欧盟地区受制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向世界的开放程度仍然不高,“中国的持续开放,尤其是单边开放,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全球最大的国际公共平台,也会重塑全球的经济贸易格局,千万不要低估这一力量。即使是单边开放,也要一直干下去。” “中国造”的三十年 中国丹麦商会会长、特雷通集团创始人兼CEO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站在中国馆内,指着一台国产商用无人机告诉在场记者,“中国是目前无人机技术最为领先的国家,无人机的商业化飞行以及相关的低空经济也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中国。” 李曦萌向记者团介绍国产无人机和新型商用飞机。(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图) 李曦萌原本的工作是带领记者游览丹麦展馆,但他时不时会用流利的中文向在场记者表达,看到中国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有多兴奋,其中既有来自外资企业的创造,也有中国本土的创新。 李曦萌在中国经营一家北欧家具公司,他总结,三十年前外资企业来中国主要是为了生产出口产品,市场在国外(in China for Export)。后来变成了在中国生产,一部分出口,一部分在国内销售(in China for China)。最近几年,更多是在中国创造,也就是将研发中心放在国内(in China for the World)。 以全球泵业巨头格兰富为例,李曦萌介绍,这家丹麦企业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时只有一个易拉宝,现在不仅有独立展台,进博会还成为其全球最重要的新品发布平台之一。 “丹麦有很多这样的微型巨头,它们可能并不为大众熟知,却是某些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如生产光刻机的阿斯迈尔ASML和生产胰岛素药物的诺和诺德。” 李曦萌观察,中国科创的发展速度极快,导致中国对全球尖端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企业也顺势将自己的前沿技术带入了中国市场。 德国企业也有类似路径。 “过去三十年,福伊特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福伊特董事总经理陈洪国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目前中国市场约占福伊特全球市场的20%,年销售额60亿元左右,“利润率和现金流表现非常突出。” 福伊特是一家创建于1867年的德国企业,是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之一。它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为中国第一个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提供产品。“时隔一百多年,这个水电站至今仍在工作。”福伊特的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1993年,随着上海一号线地铁列车正式使用,福伊特齿轮箱和夏芬伯格车钩正式进入中国,并迅速被推广至全国多个城市的地铁和轻轨系统。1994年,福伊特在中国成立公司,至今已有三十年。 11月7日,在福伊特上海莲花工厂里,其生产物流总监介绍,中国工厂的制造已经能实现80%以上的本地化。 在工厂里,正在生产中国铁路的前端系统,也就是火车头,同样也在生产要出口去韩国的火车头。陈洪国介绍,这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未来要面向全球,“中国市场的需求有所下滑,但我们的订单没有减少,就是因为出口业务的增长。” 11月,福伊特在无锡将会成立一家关于氢能的合资公司。“我们不但会更重视中国市场,而且会扩大投资,对未来中国的投资可以说还是比较激进的。”他说。 福伊特中国工厂里生产的高铁车钩。(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图) 外资角力AI 进博会已经成为外资企业进行创新成果展示的全球平台。 “今天上午,我刚和(上海)两家医院聊到,如何才能与这些优秀的研发中心一起生成数据,从而在中国,为中国患者合作开发解决方案。”拜耳影像诊断全球总裁安德华(Nelson Ambrogio)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方法就是,加大对中国本土生产的投资力度。他举例,在过去六年里,拜耳在进博会共展出了一百多款新产品,其中包括8个专门在进博首发的新品,此外还落实了三十多项签约。 拜耳将这类产品称为“进博会宝宝”,因为它们大多选择在中国首发,比如这次进博会展示的MEDRAD® Centargo CT高压注射系统,“这项全新的尖端技术已在中国获批,我们希望它也能尽快在美国获批。” 如今外资选择中国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在被视作全球下一个核心技术增长点的AI领域,需对本土数据进行采集。 仅在AI影像医疗这个细分赛道,中国就已成为国际巨头的“角力场”。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到,在这届进博会的医药展厅,几乎所有行业巨头都展示了自家的影像创新产品,“人工智能”“首秀”是它们共同的关键词。 比如该展区东南角是西门子医疗在中国首次展出的人工智能心血管超声系统Acuson Origin,该模型据称在拥有20亿张心脏影像的数据库中进行了训练,可提供5600多项AI自动化超声测量。 展区另一头是飞利浦展出的AI磁共振和AI高端CT。展区中间还有来自GE医疗在中国的首款医疗大语言模型“技易答”,一位工作人员称,该模型准确率能达到92%。 不过该模型目前仅用于对GE医疗器械产品的说明解答,南方周末记者向其询问全球癌症治疗的最尖端技术现状,该模型没有给出答案,问题明显“超纲”。 对跨国医药企业来说,当地政府对创新型产品的审批速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意愿。 安德华举例,近期全球开展了大环状钆对比剂(GBCA)Ⅲ期临床试验。这类试剂能够提高核磁共振检测的准确性。不仅是拜耳,几乎整个医疗保健行业都选择在中国开展对比剂的临床试验,“(拜耳)在全国已有12个中心参与了这项研究,这能帮助我们获得关于中国患者群体的数据和洞察,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临床试验中。” 10月,拜耳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投资2000万欧元。2023年9月,拜耳投资两千余万元在北京设立了新的医疗器械厂房,目标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在北京工厂实现高压注射器设备的全面国产化。同月,拜耳的另一家创新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启动。 展品变商品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此前向媒体表示:“为帮助进博会展商拓展国内市场,上海搭建了‘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借助保税展示交易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展品变商品,已累计引入展品超35万种,进口额超过4500亿元。” 以关税为例,进博会之前中国的平均关税在16%,现在中国的平均关税只有6%。 纽仕兰乳业亚太区CEO盛文灏告诉现场记者,2022年起,中国自新西兰进口常温牛奶关税由15%降为0%。2024年,自新西兰进口奶粉,关税也由10%降为0%,“中国的高水平开放让世界受益,让中国消费者受益。” 此次进博会有一个直接的变化是,有多家电商平台联合海外品牌把直播间搭在了展馆里。 快手、菜鸟供应链等平台还邀请多位主播在展位进行跨境直播。在这些直播间里,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商品轮番登场。 “基本是从早上八点就开始播,播到晚上八点闭馆。以前也有通过直播间介绍产品,但大多只是橱窗里的展品,还没有正式引入国内,消费者也无法购买。”一位菜鸟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将展品变为商品,第一是要打通检疫与物流环节。 根据上海海关提供的资料,海关总署在延续往届进博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此次出台了支持第七届进博会的18条便利措施。 比如,对已消除动植物疫情传播风险的动植物源性参展食品,可免于提供输出国家或地区官方出具的卫生证书或动植物检疫证书。常规产品的检疫通常需要3至6个月。 这类“特许审批”的展品属于敲门砖,在当年获得进博会准入门票后,来年就可以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入国内,省去进口企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参展进博会也因此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 在运力上,中欧班列平台企业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中欧班列—进博号”将扩充到4列,货值超过3.8亿元人民币。 绿色成为最大公约数 中国也在为全球寻找自由贸易的最大公约数,比如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开放报告2024》指出,截至2023年末,140多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覆盖全球近90%的排放量。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长近50%,是过去二十年来的最高增速。全球低碳能源投资激增17%,氢能投资增长两倍。 这也给外资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带来了机遇。 渣打集团介绍,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是集团的战略重点之一,并承诺于2030年前投入3000亿美元用于可持续融资,并于2050年前实现融资业务的净零排放。 渣打银行(中国)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鲁静向在场记者介绍,渣打不仅始终帮助企业在海外拿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开展可持续融资,还帮助企业在海外找到全球等级最高的同行,拆解技术路线。 “从伦敦、新加坡到中国香港及内地,我们都有一个团队,成员并非银行业出身,更多是高碳排行业专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每一个行业中用什么样的方式,形成一个高于行业标准的一个减碳工具。” “我们(渣打)就是进博会的直接受益者。”鲁静谈道,渣打为这些跨国企业进行全球化的服务。 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渣打兴奋地看到,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真正迎来Multinational Company(跨国企业),它不是简单的进出口,而是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并反哺这个市场。 绿色金融产品也成为进博会金融服务商的重头戏。 例如东京海上日动(中国)与绿创资本、宁德时代合作,推出了创新的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旨在深化绿色清洁能源在各类工商业应用场景中的利用。2023年,东京海上日动(中国)累计提供绿色保险保障近3500亿元。 盛文灏表示,“纽仕兰这样的传统乳业也正以全链路减碳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譬如从牧场“奶源”开始遵循青草草饲3F标准(无圈养、新鲜牧草、牧场到家),同时制定牧场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世界领先的氮气和污水管理系统。运输端减碳“35%”,引入氢能源奶罐车替代传统运输中的化石能源。
第七届进博会累积意向成交额800.1亿元,同比增长2%。(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图)
累积意向成交额800.1亿元,同比增长2%,3496家参展企业,85.2万人进场观摩——这是2024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出的成绩单。
数字增长来之不易。
根据第七届进博会发布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4》,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同比下降0.12%,相比2008年,更是下降了5.43%,震荡收缩趋势明显。
上述报告主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在进博会上指出,仅从2020年至2023年,全球贸易干预措施就保持在4700项以上,显著高于之前。如果世界陷入全面政治竞争,那么全球平均贸易额将下降13%,平均收入将下降5%。
好消息是,新技术正成为“对抗”封闭的有力武器。
2023年,全球数据市场平台交易量同比增长23%。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同比增长8.5%,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升至56.8%。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国内已经有多年没有大范围讨论开放和自由贸易的话题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
2024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第七届进博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如果说(2018年)首届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单向邀约,之后的每一届便是中国和世界双向奔赴的共同约定。”
李强表示,中国愿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包括实施单边开放措施,落实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等,持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真正把中国大市场变成世界大机遇。
郑永年判断,美国、欧盟地区受制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向世界的开放程度仍然不高,“中国的持续开放,尤其是单边开放,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全球最大的国际公共平台,也会重塑全球的经济贸易格局,千万不要低估这一力量。即使是单边开放,也要一直干下去。”
“中国造”的三十年
中国丹麦商会会长、特雷通集团创始人兼CEO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站在中国馆内,指着一台国产商用无人机告诉在场记者,“中国是目前无人机技术最为领先的国家,无人机的商业化飞行以及相关的低空经济也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中国。”
李曦萌向记者团介绍国产无人机和新型商用飞机。(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图)
李曦萌原本的工作是带领记者游览丹麦展馆,但他时不时会用流利的中文向在场记者表达,看到中国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有多兴奋,其中既有来自外资企业的创造,也有中国本土的创新。
李曦萌在中国经营一家北欧家具公司,他总结,三十年前外资企业来中国主要是为了生产出口产品,市场在国外(in China for Export)。后来变成了在中国生产,一部分出口,一部分在国内销售(in China for China)。最近几年,更多是在中国创造,也就是将研发中心放在国内(in China for the World)。
以全球泵业巨头格兰富为例,李曦萌介绍,这家丹麦企业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时只有一个易拉宝,现在不仅有独立展台,进博会还成为其全球最重要的新品发布平台之一。
“丹麦有很多这样的微型巨头,它们可能并不为大众熟知,却是某些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如生产光刻机的阿斯迈尔ASML和生产胰岛素药物的诺和诺德。”
李曦萌观察,中国科创的发展速度极快,导致中国对全球尖端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企业也顺势将自己的前沿技术带入了中国市场。
德国企业也有类似路径。
“过去三十年,福伊特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福伊特董事总经理陈洪国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目前中国市场约占福伊特全球市场的20%,年销售额60亿元左右,“利润率和现金流表现非常突出。”
福伊特是一家创建于1867年的德国企业,是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之一。它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为中国第一个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提供产品。“时隔一百多年,这个水电站至今仍在工作。”福伊特的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1993年,随着上海一号线地铁列车正式使用,福伊特齿轮箱和夏芬伯格车钩正式进入中国,并迅速被推广至全国多个城市的地铁和轻轨系统。1994年,福伊特在中国成立公司,至今已有三十年。
11月7日,在福伊特上海莲花工厂里,其生产物流总监介绍,中国工厂的制造已经能实现80%以上的本地化。
在工厂里,正在生产中国铁路的前端系统,也就是火车头,同样也在生产要出口去韩国的火车头。陈洪国介绍,这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未来要面向全球,“中国市场的需求有所下滑,但我们的订单没有减少,就是因为出口业务的增长。”
11月,福伊特在无锡将会成立一家关于氢能的合资公司。“我们不但会更重视中国市场,而且会扩大投资,对未来中国的投资可以说还是比较激进的。”他说。
福伊特中国工厂里生产的高铁车钩。(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图)
外资角力AI
进博会已经成为外资企业进行创新成果展示的全球平台。
“今天上午,我刚和(上海)两家医院聊到,如何才能与这些优秀的研发中心一起生成数据,从而在中国,为中国患者合作开发解决方案。”拜耳影像诊断全球总裁安德华(Nelson Ambrogio)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方法就是,加大对中国本土生产的投资力度。他举例,在过去六年里,拜耳在进博会共展出了一百多款新产品,其中包括8个专门在进博首发的新品,此外还落实了三十多项签约。
拜耳将这类产品称为“进博会宝宝”,因为它们大多选择在中国首发,比如这次进博会展示的MEDRAD® Centargo CT高压注射系统,“这项全新的尖端技术已在中国获批,我们希望它也能尽快在美国获批。”
如今外资选择中国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在被视作全球下一个核心技术增长点的AI领域,需对本土数据进行采集。
仅在AI影像医疗这个细分赛道,中国就已成为国际巨头的“角力场”。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到,在这届进博会的医药展厅,几乎所有行业巨头都展示了自家的影像创新产品,“人工智能”“首秀”是它们共同的关键词。
比如该展区东南角是西门子医疗在中国首次展出的人工智能心血管超声系统Acuson Origin,该模型据称在拥有20亿张心脏影像的数据库中进行了训练,可提供5600多项AI自动化超声测量。
展区另一头是飞利浦展出的AI磁共振和AI高端CT。展区中间还有来自GE医疗在中国的首款医疗大语言模型“技易答”,一位工作人员称,该模型准确率能达到92%。
不过该模型目前仅用于对GE医疗器械产品的说明解答,南方周末记者向其询问全球癌症治疗的最尖端技术现状,该模型没有给出答案,问题明显“超纲”。
对跨国医药企业来说,当地政府对创新型产品的审批速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意愿。
安德华举例,近期全球开展了大环状钆对比剂(GBCA)Ⅲ期临床试验。这类试剂能够提高核磁共振检测的准确性。不仅是拜耳,几乎整个医疗保健行业都选择在中国开展对比剂的临床试验,“(拜耳)在全国已有12个中心参与了这项研究,这能帮助我们获得关于中国患者群体的数据和洞察,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临床试验中。”
10月,拜耳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投资2000万欧元。2023年9月,拜耳投资两千余万元在北京设立了新的医疗器械厂房,目标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在北京工厂实现高压注射器设备的全面国产化。同月,拜耳的另一家创新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启动。
展品变商品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此前向媒体表示:“为帮助进博会展商拓展国内市场,上海搭建了‘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借助保税展示交易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展品变商品,已累计引入展品超35万种,进口额超过4500亿元。”
以关税为例,进博会之前中国的平均关税在16%,现在中国的平均关税只有6%。
纽仕兰乳业亚太区CEO盛文灏告诉现场记者,2022年起,中国自新西兰进口常温牛奶关税由15%降为0%。2024年,自新西兰进口奶粉,关税也由10%降为0%,“中国的高水平开放让世界受益,让中国消费者受益。”
此次进博会有一个直接的变化是,有多家电商平台联合海外品牌把直播间搭在了展馆里。
快手、菜鸟供应链等平台还邀请多位主播在展位进行跨境直播。在这些直播间里,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商品轮番登场。
“基本是从早上八点就开始播,播到晚上八点闭馆。以前也有通过直播间介绍产品,但大多只是橱窗里的展品,还没有正式引入国内,消费者也无法购买。”一位菜鸟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将展品变为商品,第一是要打通检疫与物流环节。
根据上海海关提供的资料,海关总署在延续往届进博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此次出台了支持第七届进博会的18条便利措施。
比如,对已消除动植物疫情传播风险的动植物源性参展食品,可免于提供输出国家或地区官方出具的卫生证书或动植物检疫证书。常规产品的检疫通常需要3至6个月。
这类“特许审批”的展品属于敲门砖,在当年获得进博会准入门票后,来年就可以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入国内,省去进口企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参展进博会也因此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
在运力上,中欧班列平台企业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中欧班列—进博号”将扩充到4列,货值超过3.8亿元人民币。
绿色成为最大公约数
中国也在为全球寻找自由贸易的最大公约数,比如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开放报告2024》指出,截至2023年末,140多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覆盖全球近90%的排放量。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长近50%,是过去二十年来的最高增速。全球低碳能源投资激增17%,氢能投资增长两倍。
这也给外资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带来了机遇。
渣打集团介绍,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是集团的战略重点之一,并承诺于2030年前投入3000亿美元用于可持续融资,并于2050年前实现融资业务的净零排放。
渣打银行(中国)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鲁静向在场记者介绍,渣打不仅始终帮助企业在海外拿到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开展可持续融资,还帮助企业在海外找到全球等级最高的同行,拆解技术路线。
“从伦敦、新加坡到中国香港及内地,我们都有一个团队,成员并非银行业出身,更多是高碳排行业专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每一个行业中用什么样的方式,形成一个高于行业标准的一个减碳工具。”
“我们(渣打)就是进博会的直接受益者。”鲁静谈道,渣打为这些跨国企业进行全球化的服务。
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渣打兴奋地看到,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真正迎来Multinational Company(跨国企业),它不是简单的进出口,而是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并反哺这个市场。
绿色金融产品也成为进博会金融服务商的重头戏。
例如东京海上日动(中国)与绿创资本、宁德时代合作,推出了创新的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旨在深化绿色清洁能源在各类工商业应用场景中的利用。2023年,东京海上日动(中国)累计提供绿色保险保障近3500亿元。
盛文灏表示,“纽仕兰这样的传统乳业也正以全链路减碳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譬如从牧场“奶源”开始遵循青草草饲3F标准(无圈养、新鲜牧草、牧场到家),同时制定牧场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世界领先的氮气和污水管理系统。运输端减碳“35%”,引入氢能源奶罐车替代传统运输中的化石能源。
你的反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