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解读 | 消费主义下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消费主义也是可以被选择的,在这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好与坏的抉择,在于人们如何选择表达自我,如何进行客观的辩证,至少,这不完全是总体性的意识形态。 以上是我论证的观点,客观陈述消费主义带来的好与坏和消费主义带来的异化,以及辨析之后如何正确看待消费主义下的“温柔的暴政”。 人们步伐加快了,过马路匆匆、眉头紧皱;吃饭边看视频娱乐或是学习,内卷的紧迫感到处都是;路上行人戴着耳机,广场商店放着音乐,他们好像很害怕陷入沉默之中;人们的笑容变少了,体验倒是增多了,足不出户,与世界各地网友畅聊人生趣事,可现实生活, 总是处于人群之中的孤独,在钢筋水泥的笼罩下, 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压抑感。 消费主义社会变迁与科技加速,导致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由此陷入了“被制造的焦虑与加速中” 其实消费主义是被制造出来的“不太坏的主义”,贾行家老师曾说:我们身处在一种“不太坏的主义”当中,它至少可以让我们自以为是的在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实现了自我表达。 消费主义也并非全是消极虚无的享乐,谈论此观点前,我们首先讲述一下什么是异化? 一、什么是异化 我想大家应该发现时间变快了。以前的时光总是过得如此 漫长,在上学时是度日如年,初到社会,又感觉度年如日,眨眼间,一年就过去了,仿佛什么也没有做成,一切的体验消散在碎片化的时间之中,大脑好像死机故障了,零零散散的记忆挺多,完整的一块少之又少。可快的时候,又感觉很慢。比如点个外卖,迟到了几分钟就对快递小哥发火怒吼甚至投诉;淘宝买个东西延迟了一两天,就要投诉维权。 时间被异化了,也可以说时间被碎片化了。自从进入了工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时间被具体化,好像人们拥有不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掌控不了未来的人生了,所有的一切 都是被推着走的,也不过问人们到底愿不愿意。 其实异化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感到自己失去了对自己从事的劳动工作的掌控与价值。随着流水线作业和分工的细化,劳动异化作为结果之一在现代社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马克思认为,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生产过程分离。使得工作的本质变成了获得维持生计的工资,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人们从来都不是自主、自我实现的人类存在,他只能以资产阶级所制造的社会分工模式存在, 通缩来说就是:我不是自愿的,我是被迫上班,不上班就得饿死。 资本主义社会造成异化,消费主义也由此诞生,美其名曰是享受到了不同的快乐,体验了各种物质带来的愉悦。然而人们的快乐只是 被制造出来的,沉沦到短视频洗脑节奏与音乐中;沉迷物质享乐带来的快感;吃喝玩乐之后,意识到没钱了,继续工作赚钱,无限循环。人们变成了工具,就好像up主搜集素材、剪辑视频、加工分发视频,为平台制造流量,是工具人;流水线、快递、服务员、管理者、建筑工人,也是工具人。你所能想到的一切为了工资, 把自我时间物化的,都是工具人。你不仅是工具人,你对于理想、满足、成功、快乐、幸福,这些词语的定义权也被资本家夺取了。资本家告诉你,拥有豪华的房子,开着昂贵的车子,花着票子玩着马子,叫作成功,资本家告诉,你吃高级食物,进入高档会所叫作幸福。资本家告诉你,刷着视频,躺着幻想暴富叫作快乐。资本家给你塑造了一个富人的生活模型,告诉你那就是你的梦想。不只是资本家,多多少少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也成为了这个消费主义谎言的共谋者。 那么异化说完了,具体有哪些具体的东西改变了呢?消费主义真正改变了什么? 二、消费主义导致了哪些变化 现代消费主义的威力可谓异常强大,打击了全社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特别是现代性的年轻人,在没有完善健康的三观的基础下,后期的行为与心理完全是被带着走的,陷入精神空虚也是必然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富人挥霍无度,加剧了生活环境的恶化,反过来要求穷人节俭粮食和避免浪费。但另一方面又因经济下滑,专家呼吁说要“刺激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年轻人不能躺平要奋斗”,他们没想到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财富分配不均吗?他们想到了,只是闭口不谈,捂上群众嘴巴,事情就解决了。 贫富差距愈发明显,精英文化大肆改革,普遍性的无产阶级工人们,无疑是最苦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次是出现了各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背后的原因还是过度的消费主义,刺激的经济通胀下,人们的劳动价值无法获得提升,物价倒是提升了不少。买不起就别买,该生产还是得生产,需求大于供给,可是购买力追不上生产力,你再如此刺激消费,根本的财富分配问题,无产阶级工人的利益问题得不到提高,一切都是枉然。 很多人的焦虑与恐惧,是对于讯息加速时代下,不可掌控的时间与未知的明天的体现。 几百年前的旧社会是不存在消费主义这个东西的,那时候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精神生活并未被触发。大部分的人民一贫如洗,生产都是自给自足,大部分的交易都是靠交换布衣、牛马、麦子,每天的劳作也只能温饱。其乐融融的氛围下,满足了温饱的条件下,人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与家人,劳作也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换取生活报酬。有人可能会说,那时候也有地主与豪绅呀,他们不会去抢夺和奴役人民吗?那时候当然也有,可并不像现在如此盛行,人们也很容易满足,快乐依然在脸上,即使贫苦,活的照样自性自在。 有人也可能会说,那时候有没有奢侈品之类的,也有。丝绸、香料、瓷器、还有燕京八绝,即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宫毯、京绣等。 但是这些被规定和统一了,富人用的是一样的,身份的象征就是拥有这些一模一样的所谓高贵的东西,那时候穷人也只能使用符合身份象征的物品,也被统一化了。失去了个性化追求。 可现在呢,消费界限被模糊化了,富人用高档的品牌,穷人也要用,而且是不计代价的换取这种虚荣。为的是在人前显贵,显示自己也能摆脱穷人的身份,拥有高档的物品。其实抛开这种品牌本身的含义,背后的价值不过也就是一堆符号。比如百达翡丽,也不过是一个手表;耐克阿迪鞋子,也不过只是一双能穿的鞋子;lv包包也不过是一个包,与几百块的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被广告与渲染营造的,附加的“远不止于此”的价值。 我记得几年前有个初中的同学早早辍学了,同学聚会的时候,在一个饭桌上总是炫耀自己买的iPhone手机,可他本人穿着可以说是衣衫褴褛。同时在场的一个家里比较有钱的同学,也拿着一个iPhone手机,可并没有炫耀说明什么,甚至把手机踹裤兜里了,免得被拿来调侃。两个人都是有着iPhone手机的人,我们会觉得那个大肆炫耀的同学是小丑,是附庸风雅,用的再好也是装逼犯一个。而那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实打实的有经历实力,大部分人内心都认为他们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对等的。 其实这个手机并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本质上并不能消除不平等,只会让人模糊了界限,陷入到虚荣与攀比中。如果不看他们本身的穿着,随便找一个人来辨别其中的差距,其实可能看不出来谁高人一等。假如是我也拿着这部手机附庸高尚,难道就说明我们平等了吗?我想并不是的,实际上阶级界限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被模糊了,被眼前拥有的物质所迷惑了。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我们的工作和所拥有的产品并不能直接赋予地位与身份。但是消费背后的符号,可以赋予这些含义。因为你买了高档品牌,用着这些高贵的东西,在人前就能显示自身的高贵,显示拥有的金钱数量,显示在这个圈子里面高人一等。其实你买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背后带来的虚荣与高人一等的优越,买的是符号和被赋予的社会所衡量的标准。 没有人买死贵的东西是为了吃穿用度,而是为了商品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因为这些东西代表高尚、精致、圈子文化、时尚与潮流。 这些死贵的东西并没有消除阶级的界限,反而加重了阶级的异化,一昧的追求物质上的攀比,陷入了无限的工作与享乐中。消费本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资本家们必须创造稀缺性和赋予价值。利用的是人性中的虚荣和贪婪,毕竟人人平等,怎么显示优越和出众呢? 所以消费主义是如此的虚伪,利用广告、明星加持、稀缺性制造、品牌附加值,巧妙的降低了商业运作成本,提高了产品溢价。如果你一昧的追求物质上的攀比与享乐,那么就正中资本的下怀,被动的接受了资本家制造的消费陷阱。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是资本家善于利用的人性,几块钱成本的东西,经过广告的附魅,历经品牌的加持,明星的穿戴,卖出去的东西翻了几十上百倍的价格,然后再卖给我们。包装无比精致,工艺如此拉胯。 有的人想法是特别的荒谬,认为只要是品牌的东西就一定是最高品质的。此类例子不在少数。就像之前的“毒”app,号称全是正版品质鞋子与品牌的售卖平台。因“先鉴定后发货”而火爆的得物因售后无忧服务问题导致被告,原因竟是:在本app上面购买的鞋子,再次拿到平台上面鉴定,居然是假的! 今年7月底,广西的吴先生花了2500多元,在得物App上购得一款耐克周年纪念限量鞋子。购买前,他仔细叮嘱客服,如果有开胶脱胶或者再次鉴定是假的话,一定要告知他并让他确认。将近十天后,吴先生收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限量鞋子,然而打开外包装的那一刻, 他傻眼了。 包装盒子破烂不堪,鞋子开胶、溢胶,除了“鉴定为真”的一张纸,和防伪的扣子,其他方面惨不忍睹。后来还拿去得物上找寻专家鉴定,居然说是鉴定为假的。你说气不气,在一个号称东西全为真的平台上,购买的产品居然是假的。 此类例子屡见不鲜,看似追求品质高尚,实则穿的,用的都是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而已,本质上衣服还是衣服,鞋子还是鞋子,贵的只是品牌和广告效应,以及从众效应。以为买了,用了这些产品,就可以成为上流人士了,实则又被资本家设下的陷阱套住了。 消费主义下的资本家,占有了大部分社会资源、生产资料,不停的生产商品,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的社会,如何利用短视频以及广告,时刻的轰击我们的大脑,扭曲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我才会说,现在的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你本心所想要追求的。 有没有发现儿时的梦想,与现在追逐名利市场和车子房子票子妹子,完全不相干,人们所需要的完全是被引导,被迫偏离内心的。 我们再谈几个,跟消费主义相关的问题,一个就是,消费不光是对物进行异化,还有文化与价值观、人生观皆被消费取而代之。不禁让人感慨,小时候真好呀,八九点就上床睡觉,一觉睡到天亮。没有噩梦,没有惆怅,没有想念的人,也没有躺着躺着就掉下来的泪。唉,小时候真傻,竟然盼着长大。 梦里回到了从前,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经济也没有如此的糟糕,至少物价均衡,物质富足,忧虑的面容替代不了欢声笑语。可如今社会剧变,物价上涨,可不见工资提升,失业率多于牛毛。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随着通货膨胀与消费主义的不断进行,政府可以无意中没收其同胞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资本也可以在其中谋取暴利,甚至制定各种游戏规则。 我记得高中时期,当时喜欢打篮球,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有意无意的说着品牌,高级的话语,我的虚荣心在此刻爆棚了。于是攒钱,打暑假工,做兼职,只为买一双欧文的篮球鞋。我当时仿佛魔怔了一般,买了鞋子之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喜悦,反而内心感到无比的空虚,消费的上千块钱感觉像是打水漂一样,快速捡起浪花又迅速陷入平静到孤寂的境地。 读了很多书,了解了许多道理,可仍然分辨不出这种感觉是好是坏,只是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 我开始去寻找这种空虚出现的来由,在一本书中读到:人们的虚荣心是魔鬼最喜欢的东西,追求的一切物质不过是资本所赋予的噱头,在满足于人类本身生产的需求之后,其余的一切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是被人为定义的规则与标准。 读后似懂非懂,我去找到老师请教,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反而让我好好学习,别想东想西的。到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凯恩斯为什么会说:教育是无知者对无知者的教授,这句话的意思。 言归正传,如今爆炸式的广告营销,电商带货,短视频横行,给人们的大脑来了一遍马杀鸡。思想扭曲不在于突然的入侵,而是日积月累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日复一日的重复,打着节日的名号进行降价促销,实际上却是抬高了价格之后再降价,美其名曰打折。 总之,所有的广告营销类型都是在为资本家摇旗呐喊,荒谬的点在于,人们身在其中不自
消费主义也是可以被选择的,在这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好与坏的抉择,在于人们如何选择表达自我,如何进行客观的辩证,至少,这不完全是总体性的意识形态。
以上是我论证的观点,客观陈述消费主义带来的好与坏和消费主义带来的异化,以及辨析之后如何正确看待消费主义下的“温柔的暴政”。
人们步伐加快了,过马路匆匆、眉头紧皱;吃饭边看视频娱乐或是学习,内卷的紧迫感到处都是;路上行人戴着耳机,广场商店放着音乐,他们好像很害怕陷入沉默之中;人们的笑容变少了,体验倒是增多了,足不出户,与世界各地网友畅聊人生趣事,可现实生活,
总是处于人群之中的孤独,在钢筋水泥的笼罩下,
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压抑感。
消费主义社会变迁与科技加速,导致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由此陷入了“被制造的焦虑与加速中”
其实消费主义是被制造出来的“不太坏的主义”,贾行家老师曾说:我们身处在一种“不太坏的主义”当中,它至少可以让我们自以为是的在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实现了自我表达。
消费主义也并非全是消极虚无的享乐,谈论此观点前,我们首先讲述一下什么是异化?
一、什么是异化
我想大家应该发现时间变快了。以前的时光总是过得如此
漫长,在上学时是度日如年,初到社会,又感觉度年如日,眨眼间,一年就过去了,仿佛什么也没有做成,一切的体验消散在碎片化的时间之中,大脑好像死机故障了,零零散散的记忆挺多,完整的一块少之又少。可快的时候,又感觉很慢。比如点个外卖,迟到了几分钟就对快递小哥发火怒吼甚至投诉;淘宝买个东西延迟了一两天,就要投诉维权。
时间被异化了,也可以说时间被碎片化了。自从进入了工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时间被具体化,好像人们拥有不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掌控不了未来的人生了,所有的一切
都是被推着走的,也不过问人们到底愿不愿意。
其实异化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感到自己失去了对自己从事的劳动工作的掌控与价值。随着流水线作业和分工的细化,劳动异化作为结果之一在现代社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马克思认为,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生产过程分离。使得工作的本质变成了获得维持生计的工资,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人们从来都不是自主、自我实现的人类存在,他只能以资产阶级所制造的社会分工模式存在,
通缩来说就是:我不是自愿的,我是被迫上班,不上班就得饿死。
资本主义社会造成异化,消费主义也由此诞生,美其名曰是享受到了不同的快乐,体验了各种物质带来的愉悦。然而人们的快乐只是
被制造出来的,沉沦到短视频洗脑节奏与音乐中;沉迷物质享乐带来的快感;吃喝玩乐之后,意识到没钱了,继续工作赚钱,无限循环。人们变成了工具,就好像up主搜集素材、剪辑视频、加工分发视频,为平台制造流量,是工具人;流水线、快递、服务员、管理者、建筑工人,也是工具人。你所能想到的一切为了工资,
把自我时间物化的,都是工具人。你不仅是工具人,你对于理想、满足、成功、快乐、幸福,这些词语的定义权也被资本家夺取了。资本家告诉你,拥有豪华的房子,开着昂贵的车子,花着票子玩着马子,叫作成功,资本家告诉,你吃高级食物,进入高档会所叫作幸福。资本家告诉你,刷着视频,躺着幻想暴富叫作快乐。资本家给你塑造了一个富人的生活模型,告诉你那就是你的梦想。不只是资本家,多多少少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也成为了这个消费主义谎言的共谋者。
那么异化说完了,具体有哪些具体的东西改变了呢?消费主义真正改变了什么?
二、消费主义导致了哪些变化
现代消费主义的威力可谓异常强大,打击了全社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特别是现代性的年轻人,在没有完善健康的三观的基础下,后期的行为与心理完全是被带着走的,陷入精神空虚也是必然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富人挥霍无度,加剧了生活环境的恶化,反过来要求穷人节俭粮食和避免浪费。但另一方面又因经济下滑,专家呼吁说要“刺激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年轻人不能躺平要奋斗”,他们没想到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财富分配不均吗?他们想到了,只是闭口不谈,捂上群众嘴巴,事情就解决了。
贫富差距愈发明显,精英文化大肆改革,普遍性的无产阶级工人们,无疑是最苦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次是出现了各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背后的原因还是过度的消费主义,刺激的经济通胀下,人们的劳动价值无法获得提升,物价倒是提升了不少。买不起就别买,该生产还是得生产,需求大于供给,可是购买力追不上生产力,你再如此刺激消费,根本的财富分配问题,无产阶级工人的利益问题得不到提高,一切都是枉然。
很多人的焦虑与恐惧,是对于讯息加速时代下,不可掌控的时间与未知的明天的体现。
几百年前的旧社会是不存在消费主义这个东西的,那时候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精神生活并未被触发。大部分的人民一贫如洗,生产都是自给自足,大部分的交易都是靠交换布衣、牛马、麦子,每天的劳作也只能温饱。其乐融融的氛围下,满足了温饱的条件下,人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与家人,劳作也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换取生活报酬。有人可能会说,那时候也有地主与豪绅呀,他们不会去抢夺和奴役人民吗?那时候当然也有,可并不像现在如此盛行,人们也很容易满足,快乐依然在脸上,即使贫苦,活的照样自性自在。
有人也可能会说,那时候有没有奢侈品之类的,也有。丝绸、香料、瓷器、还有燕京八绝,即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宫毯、京绣等。
但是这些被规定和统一了,富人用的是一样的,身份的象征就是拥有这些一模一样的所谓高贵的东西,那时候穷人也只能使用符合身份象征的物品,也被统一化了。失去了个性化追求。
可现在呢,消费界限被模糊化了,富人用高档的品牌,穷人也要用,而且是不计代价的换取这种虚荣。为的是在人前显贵,显示自己也能摆脱穷人的身份,拥有高档的物品。其实抛开这种品牌本身的含义,背后的价值不过也就是一堆符号。比如百达翡丽,也不过是一个手表;耐克阿迪鞋子,也不过只是一双能穿的鞋子;lv包包也不过是一个包,与几百块的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被广告与渲染营造的,附加的“远不止于此”的价值。
我记得几年前有个初中的同学早早辍学了,同学聚会的时候,在一个饭桌上总是炫耀自己买的iPhone手机,可他本人穿着可以说是衣衫褴褛。同时在场的一个家里比较有钱的同学,也拿着一个iPhone手机,可并没有炫耀说明什么,甚至把手机踹裤兜里了,免得被拿来调侃。两个人都是有着iPhone手机的人,我们会觉得那个大肆炫耀的同学是小丑,是附庸风雅,用的再好也是装逼犯一个。而那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实打实的有经历实力,大部分人内心都认为他们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对等的。
其实这个手机并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本质上并不能消除不平等,只会让人模糊了界限,陷入到虚荣与攀比中。如果不看他们本身的穿着,随便找一个人来辨别其中的差距,其实可能看不出来谁高人一等。假如是我也拿着这部手机附庸高尚,难道就说明我们平等了吗?我想并不是的,实际上阶级界限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被模糊了,被眼前拥有的物质所迷惑了。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我们的工作和所拥有的产品并不能直接赋予地位与身份。但是消费背后的符号,可以赋予这些含义。因为你买了高档品牌,用着这些高贵的东西,在人前就能显示自身的高贵,显示拥有的金钱数量,显示在这个圈子里面高人一等。其实你买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背后带来的虚荣与高人一等的优越,买的是符号和被赋予的社会所衡量的标准。
没有人买死贵的东西是为了吃穿用度,而是为了商品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因为这些东西代表高尚、精致、圈子文化、时尚与潮流。
这些死贵的东西并没有消除阶级的界限,反而加重了阶级的异化,一昧的追求物质上的攀比,陷入了无限的工作与享乐中。消费本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资本家们必须创造稀缺性和赋予价值。利用的是人性中的虚荣和贪婪,毕竟人人平等,怎么显示优越和出众呢?
所以消费主义是如此的虚伪,利用广告、明星加持、稀缺性制造、品牌附加值,巧妙的降低了商业运作成本,提高了产品溢价。如果你一昧的追求物质上的攀比与享乐,那么就正中资本的下怀,被动的接受了资本家制造的消费陷阱。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是资本家善于利用的人性,几块钱成本的东西,经过广告的附魅,历经品牌的加持,明星的穿戴,卖出去的东西翻了几十上百倍的价格,然后再卖给我们。包装无比精致,工艺如此拉胯。
有的人想法是特别的荒谬,认为只要是品牌的东西就一定是最高品质的。此类例子不在少数。就像之前的“毒”app,号称全是正版品质鞋子与品牌的售卖平台。因“先鉴定后发货”而火爆的得物因售后无忧服务问题导致被告,原因竟是:在本app上面购买的鞋子,再次拿到平台上面鉴定,居然是假的!
今年7月底,广西的吴先生花了2500多元,在得物App上购得一款耐克周年纪念限量鞋子。购买前,他仔细叮嘱客服,如果有开胶脱胶或者再次鉴定是假的话,一定要告知他并让他确认。将近十天后,吴先生收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限量鞋子,然而打开外包装的那一刻,
他傻眼了。
包装盒子破烂不堪,鞋子开胶、溢胶,除了“鉴定为真”的一张纸,和防伪的扣子,其他方面惨不忍睹。后来还拿去得物上找寻专家鉴定,居然说是鉴定为假的。你说气不气,在一个号称东西全为真的平台上,购买的产品居然是假的。
此类例子屡见不鲜,看似追求品质高尚,实则穿的,用的都是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而已,本质上衣服还是衣服,鞋子还是鞋子,贵的只是品牌和广告效应,以及从众效应。以为买了,用了这些产品,就可以成为上流人士了,实则又被资本家设下的陷阱套住了。
消费主义下的资本家,占有了大部分社会资源、生产资料,不停的生产商品,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的社会,如何利用短视频以及广告,时刻的轰击我们的大脑,扭曲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我才会说,现在的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你本心所想要追求的。
有没有发现儿时的梦想,与现在追逐名利市场和车子房子票子妹子,完全不相干,人们所需要的完全是被引导,被迫偏离内心的。
我们再谈几个,跟消费主义相关的问题,一个就是,消费不光是对物进行异化,还有文化与价值观、人生观皆被消费取而代之。不禁让人感慨,小时候真好呀,八九点就上床睡觉,一觉睡到天亮。没有噩梦,没有惆怅,没有想念的人,也没有躺着躺着就掉下来的泪。唉,小时候真傻,竟然盼着长大。
梦里回到了从前,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经济也没有如此的糟糕,至少物价均衡,物质富足,忧虑的面容替代不了欢声笑语。可如今社会剧变,物价上涨,可不见工资提升,失业率多于牛毛。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随着通货膨胀与消费主义的不断进行,政府可以无意中没收其同胞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资本也可以在其中谋取暴利,甚至制定各种游戏规则。
我记得高中时期,当时喜欢打篮球,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有意无意的说着品牌,高级的话语,我的虚荣心在此刻爆棚了。于是攒钱,打暑假工,做兼职,只为买一双欧文的篮球鞋。我当时仿佛魔怔了一般,买了鞋子之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喜悦,反而内心感到无比的空虚,消费的上千块钱感觉像是打水漂一样,快速捡起浪花又迅速陷入平静到孤寂的境地。
读了很多书,了解了许多道理,可仍然分辨不出这种感觉是好是坏,只是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
我开始去寻找这种空虚出现的来由,在一本书中读到:人们的虚荣心是魔鬼最喜欢的东西,追求的一切物质不过是资本所赋予的噱头,在满足于人类本身生产的需求之后,其余的一切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是被人为定义的规则与标准。
读后似懂非懂,我去找到老师请教,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反而让我好好学习,别想东想西的。到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凯恩斯为什么会说:教育是无知者对无知者的教授,这句话的意思。
言归正传,如今爆炸式的广告营销,电商带货,短视频横行,给人们的大脑来了一遍马杀鸡。思想扭曲不在于突然的入侵,而是日积月累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日复一日的重复,打着节日的名号进行降价促销,实际上却是抬高了价格之后再降价,美其名曰打折。
总之,所有的广告营销类型都是在为资本家摇旗呐喊,荒谬的点在于,人们身在其中不自知,反而成为拥护者,为自己宽衣解带。
你说荒不荒谬!即使你用了高贵的品牌,吃着昂贵的套餐,贷款之后住着奢华的房屋,也并不代表你就是人上人,你始终还是那个阶层的人,只不过披上了虚荣的外衣。有句话说的挺好:骑着小电驴的人,看似穷困潦倒,实际存款却有十多万几十万;开着路虎、宝马奔驰的人,看似富有,一看卡里仅剩几千块。资本营造了所谓的中产阶级,不过是透支消费,看似富有的表面人而已。这时候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扯淡吗?你自己没有能力,说别人是资本的傀儡。
也许是吧,每一个看透的表明都有一颗不甘的心,不是我不想,而是我没有能力做到,然后才敢于命运,甘于平凡。不过换个角度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再为了名利追逐,把流离失所的心重新找了回来;不再为了谈恋爱而谈,享受一个人的自由;不再为了似是而非的工作而工作,工作就是为了更好的不工作。
我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理想也不再迷路,终于有了借口去追寻心之所向了。
但是请记住了,使用了上流的商品不代表你就是明星、富绅,就像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吃着汉堡薯条,听着音乐看着书,我也这样做,我难道还能成为他吗?但是这样恰恰可以说明,站在顶峰的人根本不会被所谓的消费主义所左右,不接受资本的洗脑,恰恰他们是洗我们的脑,他们这种人不用靠商品给自己定义价值。
但是有人会说,我买这些东西完全是出于喜欢和使用。如果你真的喜欢,购买之后不会感到空虚和担忧未来,如果购买豪车,坐上去就能消除一切烦闷苦恼,那不妨购买。如果说买了之后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劝你还是三思而后行。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资本就是如此,定义了什么是成功和幸福,诠释了什么叫作控制和权威,无形的大手笼罩着所有人,就连节日都能变成消费日。
谈到节日,前面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好似一杯奶茶就能证明多爱对方,如果不买,那就是不爱我,不舍得为我花钱。以前有这种情况吗?我想是没有的,歪风邪气的背后,细细琢磨还是资本的操盘,最终受益者也始终是商家,受害者则是不自知的大众。即使知道了又能怎样呢?思想意识已经被嵌入脑海中,说再多也无用,该买还是得买。
类似这种的还有近期的七夕节,我有时候很纳闷,为什么一定是男生给女生送礼物,有哪条规定说了必须男生送礼物的?是表达爱意还是扯到了虚荣?
商家的广告词更离谱,类似“男生们给我听好了”“不买就是渣男”,这不是在训话吗?这让人听了谁会好受?当然,舔狗除外。
但凡你说得礼貌委婉一点,尊重一点,比如:这位靓仔,如果女生想要七夕礼物,你也正好打算赠送,那么请看一下我家的产品,先谢过了。这种广告词,怎么说也比刚才那些傲慢话语强呀,就算不买,也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懂不懂什么叫反差?糟一顿pua,还得掏钱买,买了还不一定看得到结果,可能还会被嫌弃不够档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买来送给妈妈,她可能还会边流泪,边说“儿子长大了,妈很喜欢”。至少不再是“妈不饿,你吃”这类的话了。
为什么大家不用物质衡量母爱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真正的爱,用物质是无法衡量的。
现在总有人谈论爱情如何,喜欢搞男女对立。说什么男的该、女的不该、谈了之后得不到回报、害怕失恋后的损失与伤害。
不得不说这一代人确实歪得离谱,明码标价的彩礼、分手后的明算账、各种设限的男女要求条件:颜值高、有钱又有闲、会哄人、身高优势、舍得为对方花钱等。不得不说,满天飞的消极负能量,充斥所有人的大脑,让本就不聪明的脑袋瓜一下子宕机了,随后干脆不用思考了,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这叫紧跟潮流,还是叫做盲目从众呢?
说实话,正常人怎么会有人不想爱与被爱呢?这是人的天性和欲望。我想,得不到爱的人会编织一个借口说,我不需要爱情,但是得到的时候又到处炫耀。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男女性不愿意谈恋爱了,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是不愿意谈吗?不是的,大概是社会病了,爱情畸形了。理想式的爱情不存在,具备条件才有资格谈。就算有了机会,也会患得患失,害怕付出又经受不住伤害,害怕得到之后要负责,害怕失去自由嫌麻烦。失去了呢,总说对方如何的渣,说什么世界不存在爱情。
一方面是深夜里无人诉说的孤独,一方面是生活中形单影只的孤单。不知道是社会风气变了,还是人们观念被扭曲了,爱的匆匆,结束也匆匆,甚至还来不及告别,下一任已经无缝衔接了。以前总说,从前夜色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的信息传播如此之快,高铁飞机微信都快,一生中爱的人换了又换。
现在的人们可能难以有汪曾祺口中所说的“粪尿的爱情”,是什么意思呢?在他的作品《大淖记事》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农村的女孩子,她跟另外一个小伙子相爱了,但是有人想要霸占这个姑娘,小伙子就去阻挡,结果被打得不省人事,休克,几乎相当于死了,就给抬了回家。然后大家如何救他呢,有个民间偏方,找那个陈年尿桶上那个尿碱,刮下来冲水喝,能把那个闭着的气给冲散。灌完之后并没有什么回应,于是大家在等待苏醒的时候,那个女孩看着那个碗里面还剩一点,她不知道为什么就端到嘴边,也尝了一口。
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苦难、耻辱一块尝。这是现在许多人达不到的,不论男女皆是如此了,功利性使得某些真善丧失了。没有苦难一起尝的共苦,也没有了川端康成的“晨四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总觉得这时,你应该在我身边。”的同甘。一切都在变化,就连爱的眼神都可以伪装。
还有一个现象,现在网络奔现的人,不过是两个预谋已久的灵魂达成了一项肮脏的交易,是网友,是孤独,是见面,是为了约炮。并未了解多方多少,就迫不及待去开房了。网络是虚拟的,网恋靠的是运气和感觉,但是你要知道,爱你的眼神也是可以装出来的,那网络也是如此。
爱不应是物质所驱动,人们所向往的还是这种:傍晚夕阳落下,日暮淡黄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夫妻身上。他眺望远方,无言看着归圈的牛羊,她亦是如此看着。男人不需要看她的神态表情,他始终知道,爱人也与他同步进行。
不同的灵魂碰撞在一起,经过世事无常的锤炼融贯,最终合二为一。他是他,她也是她,但此刻他们不分彼此。
既往向往,那就共同为之努力,单方面付出并不能迎来和谐美好的爱情,双向奔赴中,彼此包容成长,不束缚谁也不占有谁,独立且深刻的爱着彼此,你愿意走我走过的路,我愿意陪你一起。
每个人都是一只自由的鸟,你把它攥得越紧,它越是想要逃离,而松开束缚,可能会飞走,但也可能往回飞,也可能彼此更加信任。
除了爱情,工作也是被消费异化的一种,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科技进步并没有带来安逸享乐的生活,反而带来更多毫无意义的工作,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只能混口饭吃。
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关于毫无意义的工作的尖锐的问题,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
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2天的生产力或许可以抵得上过去5天的。但是因为贪婪,因为某种必须一刻不停高效工作的蜜蜂综合征,我们依然埋头苦干,为他人赢取收益,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抱负,只因这些抱负挣不了钱。不管你是相信智慧设计论,还是相信进化论,人类的存在不是为了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所以在大卫看来,这一切不过是贪婪和通货膨胀的产物。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觉得一些职位毫无意义,比如接待员,秘书,助理,门卫等,这些工作对于工作者本身可能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就像是混吃等死。可上级为了衬托出他的高贵和虚荣,认为这些是必要的。
还有一些比如电话销售,公关、前台、报告员、文书、宣传员、监工等职位,实则并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表面说是处理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制造出来的。但也有人说,环节变多了,服务也就多了,赚的钱当然也就更多了,变相的增加服务费用,当真是好计谋。
从事这些工作,每日混吃等死,曾经热情洋溢的心也会变得黯淡无光,理想也会幻化成泡沫。不管是中产阶级,还是流水线员工,还是服务员,我想大家对于工作应该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工作本身是令人不快乐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工作都要听命于人,带来的满足感非常有限,我们无法直接改变这种不爽,但是如果能通过劳动换来更好的闲暇时光,应该是可以缓解这种不爽的。可现在越来越多人离职之后选择摆烂享受了。
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选择辞职之后,会摆烂一段时间呢?有网友回答道:过去,我们习惯了为了生计而拼搏,为了梦想而努力,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辞职之后放下包袱,放下紧绷的心弦而享受一段逍遥自在的时光。你或许会质疑这样做是否值得,为什么不立刻奋斗下一份工作?其实当我们选择辞职摆烂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是堕落,而是在重新审视人生。
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为之努力赚钱,更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快乐。现在我们选择了暂时的自由让内心彻底放松,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内心真正快乐,我们才能拥有最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这段冲撞的时光,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或许,我们之前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健康,忽略了家人和朋友,忽略了一路上的风景和感悟。现在,我们不再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为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重拾热爱的兴趣和梦想,让自己不断迭代成为最好的自己。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多方面的成长和收获,我们应该拥抱生活的多彩,去体验不同的人生阶段,用心感受每一天的美好。健康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快乐是我们最温暖的陪伴,而赚钱只是实现梦想的工具,当我们学会为了自己而赚钱,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爱生活,爱具体的人,而不是爱被赋予的意义。
所以我们现在去工作并不是作为生活的本来目的,而是把工作当成了以后拥抱消费主义的工具,因为如果不买新东西,不进行更好的休闲消费,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更好的闲暇时光呢?而如果工人们想更好的定义自己的理想生活,换取更多的满足感,又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换取更高额的报酬,并且还满足的称自己为中产阶级。你会发现,那些总在劝大家好好打工的人,自己本身都是不怎么去打工的。
所以我内心并不相信上班工作就能改变人生,获取一个好的文凭就能改变命运。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了打工和考取好的文凭,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但也不能审视过度,审视过度的人生过不下去。
在未经审视的人生中,消费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如洪水猛兽,个人有如商品一样,可以被购得或弃置,无法找到自我所在。
消费主义冲刷了人生赖以维继的信仰,带来了背离本心的物质欲望。
鲍曼认为这是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在无法确保有稳定收入的状况下,以往的延迟享受变成了及时享乐,如同鲍曼所言“消费主义是信用卡的社会,而不是存折的社会。”所以金钱变成了欠条,只有更努力工作,才能换取更多的欠条。在社会因素与消费异化的环境下,个人越来越难在紧密的人际关系中,以及在工作当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购物获得的满足可暂时填补生活的空虚。这也就是精神空虚的来源,人群中的孤独显得多么无助。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爱情、亲情、工作、社会都被异化了,剩下的友情当然也难以幸免。人际关系变成了人们恐惧的源头,好似团建与交流会偷走人们对生活的掌控,只有一个人独处时,自己才属于自己。
体会尤为明显的是,以前的朋友玩伴,自从离开家乡之后,音讯全无,甚至一句问候都没有了。同学一到毕业就断绝联系,是生命中的过客,也是寥寥众人中熟悉的陌生人。邻居不再是互帮互助的关系,而是恐惧交涉的源泉。社会学家项彪曾说过,“消失的附近”是近代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他们对附近一无所知,却对网络各地的地方了如指掌。与各地网友聊得不亦乐乎,对外界地方如数家珍。有网友开玩笑,我没出过门,我可能比英国人还熟悉巴黎的街道与各地商店的位置;可能比美国人更熟悉加利福尼亚州的地理环境与山间小路;比弗罗里达州的民众更熟悉当地发生的奇闻异事等。
科技的加速确实带动了社会的变迁,足不出户知千里,一念之间看世界。可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体本身,在其社会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需要与社会,与人构建关系的。你可以独自相处,但难免需要与人打交道,你不能说,我一个人待到天荒地老,也不出门觅食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只能是那些富人家庭,雇有保姆保洁,你只需支付一定的金额,就能享受到,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就算你说在家啃老,也要面对父母与亲戚,或者家乡的人们,这也是一种交流,家庭是最小单位的社会。
友情的变质,放映出社会的异化,反过来导致了友情的异化。曾经最好的朋友所剩无几了,出去工作之后好似换了一个人,接触了短视频自媒体,脑子都有点不正常了。
我们遭受了痛苦,没人可以诉说,好似诉说代表着脆弱,代表着目的性,因为一种奇异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观念,让人不能成为人。
综上所述,论证了消费主义导致的异化,节日的附魅、爱情的物化、亲情的异化、工作的控制、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扭曲,皆是被消费主义所制造的异化,价值观与人生观向着资本陷阱靠拢。人在这时候,深陷莫比乌斯环似的恶性循环,意志消弭,沉迷短期的欲望享乐,碎片化与快节奏的时代中,恰恰是短期内可实现的欲望击中了人们难以实现的满足,替代了长期主义的延迟满足。
那么批判了这么多,消费社会就没有好的积极的一面吗?有的,那该如何选择呢?
三、不代表必须选择一切
《丰裕社会》的作者加尔布雷斯,他把这个社会分为高雅文化和大众庸俗的文化的社会。他区别了两种消费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享受方式,包括什么呢?运动,食物,房屋,汽车和性。还有一种是更高雅享受的方式,比如说音乐,阅读,艺术创作,一定程度上还包括旅行。他在这两者之间划分的界限,前者,他说,几乎不需要事先针对主题进行准备,以获得最高的享受,因此呢是现代欲望创造的目标。而与之相反,后者呢就是音乐,高雅艺术,他们则就是更具个性的,是需要加以培养的。
但他没有看到社会多样性与人的复杂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像加尔布雷斯和他追随者没有意识到在20世纪后半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年轻人的文化反叛运动,它带来了不是文化的堕落庸俗化,而是鲜明个性的反叛与自我表达。比如披头士乐队,看似陷入堕落的沼泽无法自拔、摇摆着空洞的大脑与弯曲下跪的双膝,背后却隐藏着对世俗文化的反抗与批判,他们在挑战父辈、以往社会的权威。
虽然现代性消费主义使人沉沦迷失,但后人的智慧就是在各种矛盾中激发出来的。这种消费文化,和人们使用的商品,刷的短视频,也能够带来他们的自我发现。陷入了精神困境,人们会开始反思,他们开始自我表达,反叛这种剥削式、控制式的社会主流文化。
其实人并不是多高雅,知识分子本质上和其他人也都一样,有时候我们此刻在附庸风雅,下一刻就去看低俗小说了。
许多被看作是流行的、低俗的大众文化,经过时代的转换,它也会变得高雅。比如唐诗宋词、音乐旋律,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风格与主流,人们的选择并不是一致的,总有不同观点与欣赏的角度。
你看,短视频盛行的年代,不也有各自追寻的品味嘛。流俗的文化也有积极的一面。全球性的援助活动、网友们的热心肠助人脱困,小到外卖送纸,大到助人逃离传销。科技是发展迅速了,但不乏有一群积极乐观,时而清醒时而低迷的人。他们在表达自我,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反思现状,反叛操控。
你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问题只有现代人自己才能回答,因为现代性的多元化,不是能被谁定义的。我们也许无法避免成为被操纵的对象,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盘接受,也不必全盘否认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
消费主义,无论必要与否,都意味着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增大,而这也意味着市场的扩大,进而拉动供给侧的规模扩张,促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是可以促进我国货币流通、经济内循环,进而促进资源的协调分配并一定程度上促使各大产业链的完善、延长,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可以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各产业用工的岗位数量,促进就业;三是在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下,一些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市场萎缩,消费主义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减弱甚至防止这些特定市场的坍缩,为我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宝贵的时间;四是消费主义客观上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的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都在说现在的人们无法进行长期主义的延迟满足,比如阅读一本书,看完一部剧都没有耐心了。我们固然要激励自己和鼓励他人去追求更高的伟业和价值;但是,缺乏日常满足和自我激励也很容易导致人的长期努力的付出突然崩坏,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放弃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甚至,产生堕落的可能。
所以,我不反对消费主义,消费主义能够让人得到即时满足,且这些满足并不妨碍他人,只要这个满足是合法且合理的,我们不应当反过来说要人摒弃这种满足,然后把所有资源都孤注一掷投入到生产之中,这样的成功学教育,反而是极不合理和不合适的。
四、结语
我们无法避免成为消费者,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消费主义要照单全收,或者全盘否认涉及消费主义所包含的一切。
至少我们,还可以自由的选择。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有的鸟终究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翼沾满自由的光辉,当它们飞走时,你会由衷的祝贺他们获享自由;
那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他们到达不了,也无法触及的,那是你的。
本文由 @王富贵儿本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你的反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