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亿车主需要的共享停车,如何破局?
随着国内汽车越来越多,停车难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共性问题。而随着前几年共享经济兴起的共享车位,也无法治好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下,共享停车到底怎么了?如何才能运营好共享停车? 一、共享停车的发展现状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全国9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43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6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鼓励停车资源共享。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车位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停车难”是每个城市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共享停车,是智慧停车行业新兴的蓝海业务,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重要途径。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很多城市火热的共享停车,遭遇到运营困境后,逐渐冷淡下来。 从2024年1月开始,媒体对现有共享停车的负面问题报道也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车位数量太少、限制太多、时间错位等。例如;北京晚报2024年1月报道的《共享车位缓解停车难题却遇尴尬》,中国宁波网的宁波民生e点通2024年8月报道的《错时共享停车:想说爱你不容易》。 大家都有共同的疑问:共享停车到底怎么了?如何才能运营好共享停车?未来会如何发展呢? 二、共享停车的运营困境 导致现阶段的困境,我认为是目前的共享停车项目还不完全符合用户需求,还不能有效聚合当地停车场的资源,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难点: 1. 存在停车位数量、空间上的运营难点 各地现有的共享停车,主要是针对居住停车,以错时方式开放周边机关单位、商业购物中心停车场的夜间停车。平台接入的停车场来源单一、数量有限。如果有接入其他停车场的,覆盖密度也较低,且呈零星状分布的现状。超过距离500米以上的停车场,对车主的吸引力较小。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使用率普遍较低。甚至没有地方政府强力推动下,很多城市的机关单位内部车位难以开放。至今为止,中国内地22个省会城市,还有10个省会城市没有开放错时共享停车。 2. 存在使用时间错位的运营难点 很多城市的机关单位共享停车场,车主取车时间和机关单位上班时间容易冲突,在上午7:00前要驶离,否则会影响机关单位正常使用车位。部分城市还发生车主和共享车位单位的法律纠纷。 3. 难以满足车主的实际停车需求和期望 目前面向居住区的错时共享停车,也只能解决部分固定包月停车的用户需求,周末停车或者临时停车用户的停车需求无法解决。此外,根据停车目的类型,停车行为可分为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出行停车,比居住停车更困难,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造成驾驶员燃油、时间损失。面向出行停车的“共享停车”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居住停车难、出行停车难都需要共享停车来解决。 4. 停车场运营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城市,由于增收不明显,停车场运营方参与共享停车的积极性比较差。当地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只能成为政府数据监管平台,车位运营方在平台技术上配合程度低,停车位动态数据源不准确。 所以,现有的“错时型”共享停车,在车位数量、车场距离、时间匹配、停车需求和期望都存在难点,实际价值有限。 那么,如何科学的设计和运营共享停车,既符合城市停车资源的现有条件,又能最大程度解决车主的停车需求呢? 三、共享停车的重构 1. 共享停车是个多面体 我认为,需要打破现有“错时型共享停车”的顶层设计思维,进行项目重构。 首先,可以扩大共享停车现有的项目边界。“共享停车”应该是一个多面体,可以是共享平台,也可以是智慧停车服务平台的一种增值功能。目前的“错时型共享停车”,只是共享停车这个产品的一种“初级形态”,甚至是“过渡阶段产品”。 其次,根据覆盖范围,共享停车的产品形态可以分为“城市级、区域级、局部级、企业级”这四类。现有错时共享停车是“区域级、局部级”共享;停车公司的停车服务平台上“找车位”功能是“企业级”共享。“城市级共享停车”是能满足整个城市的居住停车、出行停车需求,集车位共享、预约、停车诱导等为一体化的停车服务共享平台。 2. “城市级共享停车”是共享停车的终极产品 我们可能会问,目前各地不是都在实现“一个城市一张停车网”吗?不是“城市级共享停车”吗? 其实这种网,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企业级的公共停车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BOT或者TOT模式,获得道路停车、公共停车场等公共产权停车位,大部分商业车场没有接入,覆盖当地总车位数的比例较低。事实上不是“全城一张停车网”。 另一种,是政府主管部门建设的“智慧停车数据平台”,只有数据接入,主要是用于行业监管。即使有面向市民停车的公众服务,运营结果上都不理想。因为只是数据信息做了共享,实际的停车服务没有实现共享,支付没有打通,运营更没有打通。例如:各地智慧城市APP接入的智慧停车。 所以,从停车服务结果来看,只有可以“全城通停通缴”的全城一张停车网的“城市级共享停车”,才是真正的共享停车。数据接入是基础,融合运营才是核心关键点。 从2023年-2024年,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先后在全市的智慧停车数据平台上增加共享、预约、导航等停车公众服务,如果能够运营成功,将会成为共享停车向城市级升级的新方向。 上海停车APP截图 3. “城市级”大共享和“企业级”小共享 根据“中国停车网”对目前全国13个共享停车项目的分析,现有的共享停车平台有两种方式,11个城市的共享停车板块嵌入城市停车平台;2个是独立开发建设的共享停车平台,分别是杭州邻里停、深圳预约共享停车平台。 杭州邻里停小程序截图 目前各地的共享停车平台,很多是向着“城市级”共享停车去规划的。“找车位、共享停车、预约停车”栏目都有。但是实际运营后,都变成“局部级”共享停车。除了数量、空间、时间和需求问题,在整合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落地执行出问题了。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级、区域级、局部级、企业级”中的每一种共享停车,都有其流量的属性优势,最后市场留存的可能是:城市级和企业级。现有“区域级、局部级”错时共享停车,要么升级为“城市级”,要么会被淘汰。“城市级”大共享和“企业级”小共享,可能会构成未来共享停车的两大生态模式。 1)城市级共享停车—大共享 只要突破融合运营的门槛,城市级共享停车将实现数据全接入、运营全合作,作为独立的垂直型城市停车服务平台存在,甚至会升级为区域型的停车产业增值服务平台。 2)企业级共享停车—小共享 “企业级”小共享的运营主体是停车运营企业,因其掌握线下停车的流量入口,“找车位”是其基础功能。如果运营企业具有更开放的运营思维,也可以和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合作,把共享功能接入,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可以查询其他停车场的车位动态数据,也可以融合运营。 四、城市级共享停车的运营关键点 共享停车目前处于突破堵点的阶段。城市级共享停车,是智慧停车的高阶业务。运营企业需要在“系统平台、整合运营、数据算法”三个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才能成功。 三大运营关键点 1. 系统平台能力 1)基础功能:停车导航、共享停车、预约停车 产品力是首要能力。城市级共享停车,可以分为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在现阶段,基于整个城市范围的“停车导航、共享停车、预约停车”是基础功能。 城市级共享停车基础功能 从产品设计上来看,这三项服务有非常明显的递进结构。停车导航,是爆款服务,是免费的。共享停车,是引流款服务,可以给停车场运营方增收,从而获得收入分成。预约停车,是利润款服务,在政府产权的公共停车场无法收取预约费用,但在商业停车场可以用信息服务费的方式收取一定的预约费用。 “停车导航”:可以通过当地“智慧停车开放数据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级停车导航,也是各地智慧停车数据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很多运营企业纠结停车场数量的准确程度,其实大可不必,仅显示“充足、一般、紧张”即可。停车导航在功能效用上需要升级,不仅仅是余位展示、地图导航,“停车诱导、停车推荐”才是车主更需要的。 “共享停车”:要覆盖居住停车、出行停车的共享需求,满足固定停车、临时停车的共享需求。不仅有实时车位信息,更要有基于历史数据对区域停车情况、停车场余位情况的预测,实现共享功能的升级。 “预约停车”:预约停车可以引导车主计划出行,提高出行效率。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重点区域实行免费预约停车,购物中心、商务区实行收费预约停车。 2)衍生功能:停车生态权益 在此基础上,增加衍生功能,可以设计按月计费的“停车生态权益包”,成为高端款服务,具体包括:停车、充电、洗车、美食、娱乐、文旅、专属预约车位等。 据了解,停车权益包业务,在很多全国型商业停车场运营企业的收入贡献都不大。原因是车场覆盖密度不大,本地服务太少。缺少本地生态,是停车“权益包”,而不是停车“生态权益包”。但这些恰恰是城市级共享停车的优势。因为城市级停车平台在当地高密度覆盖停车泊位,车主会觉得生态权益包实用。如果可以结合VIP用户预约停车专区,可以起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2. 整合运营能力 流量运营能力,是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最关键的能力。其中的“用户引流、共享增收、车位聚合、停车诱导”是核心。 1)用户引流 是指从线上线下各种停车渠道以及非停车渠道,聚集车主流量的能力。 基于线下场景的停车消费离不开地推,需要团队有强线下运营的能力。 在线上,非停车渠道包括从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充电平台、社区平台、本地生活平台等渠道,可以筛选出车主向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引流。因为“出行频道”目前都成为这些机构渠道重要的增值服务,有很多车主流量可以挖掘转化。 中国银联“云闪付”出行频道截图 2)共享增收 是指能够用现有的用户流量,为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的参与方增加停车收入和非停车收入。具体包括:临停增收、包月增收、广告增收、欠费催缴增收、助力商圈引流等业务。 停车场运营方愿意加入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首要需求是增收。但是目前除了错时共享,可以增加车场收入,很难给运营方带来其他增收,甚至还要让运营方对停车费打折,导致很难吸纳运营方参与。停车导航过来产生的停车订单,难以界定,很难达成收入分成。所以,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要有很强的增收能力。 3)车位聚合 当地国有的停车场运营方,是首先要聚合的合作方。特别是路内停车位、公共停车场。这些停车位是城市停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政府可控的、可以充分发挥停车供需调节作用的核心资源。 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是城市停车位资源的主体。车位占比数量最多的住宅类小区,如何纳入共享停车平台?在部分城市,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小区,通过车牌审核、关联人脸识别审核,在保障小区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共享停车,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4)停车诱导 是指在线上线下,都能有效引导车主到有空位的停车场或者路内泊位停车。有效的“停车诱导”能力,是目前很多共享停车平台所欠缺的。停车诱导牌、线上全渠道诱导,是可以重点提升的切入点。 (1)停车诱导牌是被遗忘的流量触点 在线下,最有价值的是线下停车诱导牌,但是很多城市都没有系统化的用好各级诱导牌。特别是停车场入口的诱导牌,只显示停车场余位数量。 传统停车诱导牌 停车场诱导牌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增加引导的动态文字、共享平台的二维码,增加入口停车流量拥堵状态的视频摄像,进行视觉识别分析。让诱导牌真正成为流量增长的触点、流量分析的载体。 传统停车诱导牌和智能化停车诱导牌功能对比 (2)线上全渠道诱导 在线上,要实现全渠道诱导,和车主的互动方式可分为被动查询和主动推送。 被动查询,是车主在共享停车线上平台发起查询目的地停车位的需求。主动推送,是线上平台根据用户行为标签,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企业微信进行消息推送,分为群发式推送、一对一式推送。主动推送,需要依靠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数据积累、统计分析和标签化。 3. 数据算法能力 共享停车的数据应用,绝对不仅仅是匹配错时空余车位需求、对接各家系统那么简单,更需要大规模的系统和算法研发投入。 1)数据算法,是实现停车场增收的基础 错时包月停车、预约停车、错时临时停车、动态定价,是共享停车的四种增收业务。目前,
随着国内汽车越来越多,停车难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共性问题。而随着前几年共享经济兴起的共享车位,也无法治好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下,共享停车到底怎么了?如何才能运营好共享停车?
一、共享停车的发展现状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全国9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43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6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鼓励停车资源共享。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车位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停车难”是每个城市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共享停车,是智慧停车行业新兴的蓝海业务,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重要途径。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很多城市火热的共享停车,遭遇到运营困境后,逐渐冷淡下来。
从2024年1月开始,媒体对现有共享停车的负面问题报道也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车位数量太少、限制太多、时间错位等。例如;北京晚报2024年1月报道的《共享车位缓解停车难题却遇尴尬》,中国宁波网的宁波民生e点通2024年8月报道的《错时共享停车:想说爱你不容易》。
大家都有共同的疑问:共享停车到底怎么了?如何才能运营好共享停车?未来会如何发展呢?
二、共享停车的运营困境
导致现阶段的困境,我认为是目前的共享停车项目还不完全符合用户需求,还不能有效聚合当地停车场的资源,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难点:
1. 存在停车位数量、空间上的运营难点
各地现有的共享停车,主要是针对居住停车,以错时方式开放周边机关单位、商业购物中心停车场的夜间停车。平台接入的停车场来源单一、数量有限。如果有接入其他停车场的,覆盖密度也较低,且呈零星状分布的现状。超过距离500米以上的停车场,对车主的吸引力较小。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使用率普遍较低。甚至没有地方政府强力推动下,很多城市的机关单位内部车位难以开放。至今为止,中国内地22个省会城市,还有10个省会城市没有开放错时共享停车。
2. 存在使用时间错位的运营难点
很多城市的机关单位共享停车场,车主取车时间和机关单位上班时间容易冲突,在上午7:00前要驶离,否则会影响机关单位正常使用车位。部分城市还发生车主和共享车位单位的法律纠纷。
3. 难以满足车主的实际停车需求和期望
目前面向居住区的错时共享停车,也只能解决部分固定包月停车的用户需求,周末停车或者临时停车用户的停车需求无法解决。此外,根据停车目的类型,停车行为可分为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出行停车,比居住停车更困难,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造成驾驶员燃油、时间损失。面向出行停车的“共享停车”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居住停车难、出行停车难都需要共享停车来解决。
4. 停车场运营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城市,由于增收不明显,停车场运营方参与共享停车的积极性比较差。当地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只能成为政府数据监管平台,车位运营方在平台技术上配合程度低,停车位动态数据源不准确。
所以,现有的“错时型”共享停车,在车位数量、车场距离、时间匹配、停车需求和期望都存在难点,实际价值有限。
那么,如何科学的设计和运营共享停车,既符合城市停车资源的现有条件,又能最大程度解决车主的停车需求呢?
三、共享停车的重构
1. 共享停车是个多面体
我认为,需要打破现有“错时型共享停车”的顶层设计思维,进行项目重构。
首先,可以扩大共享停车现有的项目边界。“共享停车”应该是一个多面体,可以是共享平台,也可以是智慧停车服务平台的一种增值功能。目前的“错时型共享停车”,只是共享停车这个产品的一种“初级形态”,甚至是“过渡阶段产品”。
其次,根据覆盖范围,共享停车的产品形态可以分为“城市级、区域级、局部级、企业级”这四类。现有错时共享停车是“区域级、局部级”共享;停车公司的停车服务平台上“找车位”功能是“企业级”共享。“城市级共享停车”是能满足整个城市的居住停车、出行停车需求,集车位共享、预约、停车诱导等为一体化的停车服务共享平台。
2. “城市级共享停车”是共享停车的终极产品
我们可能会问,目前各地不是都在实现“一个城市一张停车网”吗?不是“城市级共享停车”吗?
其实这种网,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企业级的公共停车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BOT或者TOT模式,获得道路停车、公共停车场等公共产权停车位,大部分商业车场没有接入,覆盖当地总车位数的比例较低。事实上不是“全城一张停车网”。
另一种,是政府主管部门建设的“智慧停车数据平台”,只有数据接入,主要是用于行业监管。即使有面向市民停车的公众服务,运营结果上都不理想。因为只是数据信息做了共享,实际的停车服务没有实现共享,支付没有打通,运营更没有打通。例如:各地智慧城市APP接入的智慧停车。
所以,从停车服务结果来看,只有可以“全城通停通缴”的全城一张停车网的“城市级共享停车”,才是真正的共享停车。数据接入是基础,融合运营才是核心关键点。
从2023年-2024年,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先后在全市的智慧停车数据平台上增加共享、预约、导航等停车公众服务,如果能够运营成功,将会成为共享停车向城市级升级的新方向。
上海停车APP截图
3. “城市级”大共享和“企业级”小共享
根据“中国停车网”对目前全国13个共享停车项目的分析,现有的共享停车平台有两种方式,11个城市的共享停车板块嵌入城市停车平台;2个是独立开发建设的共享停车平台,分别是杭州邻里停、深圳预约共享停车平台。
杭州邻里停小程序截图
目前各地的共享停车平台,很多是向着“城市级”共享停车去规划的。“找车位、共享停车、预约停车”栏目都有。但是实际运营后,都变成“局部级”共享停车。除了数量、空间、时间和需求问题,在整合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落地执行出问题了。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级、区域级、局部级、企业级”中的每一种共享停车,都有其流量的属性优势,最后市场留存的可能是:城市级和企业级。现有“区域级、局部级”错时共享停车,要么升级为“城市级”,要么会被淘汰。“城市级”大共享和“企业级”小共享,可能会构成未来共享停车的两大生态模式。
1)城市级共享停车—大共享
只要突破融合运营的门槛,城市级共享停车将实现数据全接入、运营全合作,作为独立的垂直型城市停车服务平台存在,甚至会升级为区域型的停车产业增值服务平台。
2)企业级共享停车—小共享
“企业级”小共享的运营主体是停车运营企业,因其掌握线下停车的流量入口,“找车位”是其基础功能。如果运营企业具有更开放的运营思维,也可以和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合作,把共享功能接入,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可以查询其他停车场的车位动态数据,也可以融合运营。
四、城市级共享停车的运营关键点
共享停车目前处于突破堵点的阶段。城市级共享停车,是智慧停车的高阶业务。运营企业需要在“系统平台、整合运营、数据算法”三个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才能成功。
三大运营关键点
1. 系统平台能力
1)基础功能:停车导航、共享停车、预约停车
产品力是首要能力。城市级共享停车,可以分为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在现阶段,基于整个城市范围的“停车导航、共享停车、预约停车”是基础功能。
城市级共享停车基础功能
从产品设计上来看,这三项服务有非常明显的递进结构。停车导航,是爆款服务,是免费的。共享停车,是引流款服务,可以给停车场运营方增收,从而获得收入分成。预约停车,是利润款服务,在政府产权的公共停车场无法收取预约费用,但在商业停车场可以用信息服务费的方式收取一定的预约费用。
- “停车导航”:可以通过当地“智慧停车开放数据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级停车导航,也是各地智慧停车数据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很多运营企业纠结停车场数量的准确程度,其实大可不必,仅显示“充足、一般、紧张”即可。停车导航在功能效用上需要升级,不仅仅是余位展示、地图导航,“停车诱导、停车推荐”才是车主更需要的。
- “共享停车”:要覆盖居住停车、出行停车的共享需求,满足固定停车、临时停车的共享需求。不仅有实时车位信息,更要有基于历史数据对区域停车情况、停车场余位情况的预测,实现共享功能的升级。
- “预约停车”:预约停车可以引导车主计划出行,提高出行效率。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重点区域实行免费预约停车,购物中心、商务区实行收费预约停车。
2)衍生功能:停车生态权益
在此基础上,增加衍生功能,可以设计按月计费的“停车生态权益包”,成为高端款服务,具体包括:停车、充电、洗车、美食、娱乐、文旅、专属预约车位等。
据了解,停车权益包业务,在很多全国型商业停车场运营企业的收入贡献都不大。原因是车场覆盖密度不大,本地服务太少。缺少本地生态,是停车“权益包”,而不是停车“生态权益包”。但这些恰恰是城市级共享停车的优势。因为城市级停车平台在当地高密度覆盖停车泊位,车主会觉得生态权益包实用。如果可以结合VIP用户预约停车专区,可以起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2. 整合运营能力
流量运营能力,是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最关键的能力。其中的“用户引流、共享增收、车位聚合、停车诱导”是核心。
1)用户引流
是指从线上线下各种停车渠道以及非停车渠道,聚集车主流量的能力。
基于线下场景的停车消费离不开地推,需要团队有强线下运营的能力。
在线上,非停车渠道包括从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充电平台、社区平台、本地生活平台等渠道,可以筛选出车主向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引流。因为“出行频道”目前都成为这些机构渠道重要的增值服务,有很多车主流量可以挖掘转化。
中国银联“云闪付”出行频道截图
2)共享增收
是指能够用现有的用户流量,为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的参与方增加停车收入和非停车收入。具体包括:临停增收、包月增收、广告增收、欠费催缴增收、助力商圈引流等业务。
停车场运营方愿意加入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首要需求是增收。但是目前除了错时共享,可以增加车场收入,很难给运营方带来其他增收,甚至还要让运营方对停车费打折,导致很难吸纳运营方参与。停车导航过来产生的停车订单,难以界定,很难达成收入分成。所以,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要有很强的增收能力。
3)车位聚合
当地国有的停车场运营方,是首先要聚合的合作方。特别是路内停车位、公共停车场。这些停车位是城市停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政府可控的、可以充分发挥停车供需调节作用的核心资源。
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是城市停车位资源的主体。车位占比数量最多的住宅类小区,如何纳入共享停车平台?在部分城市,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小区,通过车牌审核、关联人脸识别审核,在保障小区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共享停车,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4)停车诱导
是指在线上线下,都能有效引导车主到有空位的停车场或者路内泊位停车。有效的“停车诱导”能力,是目前很多共享停车平台所欠缺的。停车诱导牌、线上全渠道诱导,是可以重点提升的切入点。
(1)停车诱导牌是被遗忘的流量触点
在线下,最有价值的是线下停车诱导牌,但是很多城市都没有系统化的用好各级诱导牌。特别是停车场入口的诱导牌,只显示停车场余位数量。
传统停车诱导牌
停车场诱导牌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增加引导的动态文字、共享平台的二维码,增加入口停车流量拥堵状态的视频摄像,进行视觉识别分析。让诱导牌真正成为流量增长的触点、流量分析的载体。
传统停车诱导牌和智能化停车诱导牌功能对比
(2)线上全渠道诱导
在线上,要实现全渠道诱导,和车主的互动方式可分为被动查询和主动推送。
被动查询,是车主在共享停车线上平台发起查询目的地停车位的需求。主动推送,是线上平台根据用户行为标签,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企业微信进行消息推送,分为群发式推送、一对一式推送。主动推送,需要依靠对用户消费行为的数据积累、统计分析和标签化。
3. 数据算法能力
共享停车的数据应用,绝对不仅仅是匹配错时空余车位需求、对接各家系统那么简单,更需要大规模的系统和算法研发投入。
1)数据算法,是实现停车场增收的基础
错时包月停车、预约停车、错时临时停车、动态定价,是共享停车的四种增收业务。目前,错时包月停车、预约停车已相对成熟。错时临时停车、动态定价,需要根据大量历史数据,用算法来精准预测、判别停车位信息。再结合车主停车行为时间、地理位置集中程度的数据分析,匹配周边停车场余位数据。
2)数据算法,是共享停车数据产品的基础
很多城市停车企业在数交所上线的停车数据产品内容比较简单,属于从设备系统上获取的基础数据,没有使用价值。需要依靠算法进行加工,才能有应用价值。
城市级共享停车平台聚合整个城市的停车数据后,在数据规模远超过现有的停车运营企业。需要以业务需求逻辑为基础,进行数据加工,进行算法处理,产生有应用价值的数据产品。
五、政府的支持不可缺少
城市级共享停车的发展,仅依靠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在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联合推动下,城市级共享停车才能顺利实施。把共享停车功能纳入停车场服务分级标准,北京、上海的做法是很好的样板。
2022年,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发布《上海市智慧停车场(库)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将智慧停车场(库)建设分为三级标准实施(简称G1/G2/G3)其中“停车预约、错峰共享”等初级智慧停车服务纳入G1级。
2023年4月1日起,北京市智慧停车领域地方标准《智慧停车系统技术要求》正式实施。按照服务内容,将停车场智慧停车服务分为S1、S2、S3三个等级。“停车共享”纳入S1级管理服务功能。
六、总结和发展预测
综上所述,现有的“错时型”共享停车,在空间、时间、需求和期望都存在运营难点。从产业链的视角看,“城市级共享停车”将是共享停车的终极产品。城市级共享停车这个细分市场,谁是未来的主角?具备系统平台、流量运营、数据算法能力的企业,将在共享停车市场里胜出。智慧城市APP运营企业、停车运营平台、地方停车运营企业,皆有可能。
共享停车的发展,是停车行业从企业级数字化向产业级数字化发展的必然,符合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城市级共享停车,从本质上看,是区域化的停车产业互联网模式。
城市级共享停车,即将破茧而出,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 @蔡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