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DeepSeek学习!创业公司如何创新?资本是创新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资本的介入究竟是推动创新的催化剂,还是成为创新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对比DeepSeek和OpenAI的创新路径,探讨了资本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 今年春节非同寻常。 一个是火爆的《哪吒2》,在春节档电影市场中,拿了巨额投资的大片有《封神2》,也有《射雕》,还有《唐探1900》,前期不被看好,甚至低调的连预热营销都不多,如今是断崖式领先; 另一个是DeepSeek,在春节前就已经火遍全球,让美国总统特朗普都震惊的中国AI公司,已经登上了140个国家下载榜榜首!有意思的是,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各大AI公司,均是巨额投入,背后金主无数…… 春节档电影和AI创新,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却在同一时间点上呈现出相同的资本悖论,貌似是——钱越多,决策越慢;资源越丰富,创新越受限。 一、谁在引领AI竞赛?“骑单车”的DeepSeek还是“开豪车”的 OpenAI? 当DeepSeek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出多模态AI,让整个科技圈震惊时,很多人都没想到,这支小团队竟然能在OpenAI这样巨头林立的赛道上脱颖而出。而OpenAI手握微软巨额投资、拥有最强大的云计算资源,却反倒在内部决策链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据传,美国某头部AI团队甚至连调整一个模型参数,都要经过8位投资人的层层审批。相比之下,DeepSeek的工程师们只需要放下手里的猪脚饭,果断删掉20个鸡肋功能,一周之内完成产品优化迭代。 这不禁让人思考,资本对科技创新而言,是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二、资本越多,决策链条越长,创新就越难落地? 斯坦福大学曾对500个科研项目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小团队(10人以内)平均只需6个月,就能完成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而大公司至少需要16个月,时间足足翻了近三倍。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决策链条的复杂化: 人多嘴杂,意见难统一。科技行业如此,影视行业亦如是,营销行业也一样。比如一个电影剧组,选个女二号都要综合5家制片方的意见,最后根本无法平衡,只能看数据指标来定人选。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电影海报越来越趋同,因为任何创新的设计,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核,才能通过资本方的把关。再比如,营销行业做个创意,金主部门比较多、领导比较多,平衡起来也是非常复杂,最后只能妥协,有时好的创意不一定能拍板执行。 “可爱”的投资人,既要出钱又要干涉。很多投资机构的“精力”远远超过创始团队,投了钱不算完,还要往公司派驻“指导员”。这导致企业不但要向用户交代,还要向投资人“汇报”,日报、周报、月报层层递交,结果创新能力被这些“体系”所束缚,越大的资金池,反而意味着越少的灵活性。去年和一个投资人交流,他反思前几年自己“犯的错误”,就是变成了投资又投人,最终有些公司不再创新,就等着投资人来干了。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资本越集中,巨头越强势,创新的空间就越狭窄。就像森林里,参天大树的阴影下,往往没有小苗生长的余地。 AI赛道和影视行业,都正在经历这种“创新密度悖论”:大公司办公楼里每平方米的创意密度,远远低于创业团队的工位。 DeepSeek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完成多模态AI的突破,就是因为它的工程师们甚至能跨界做UI设计,相当于语文老师兼职教音乐。 创新,就是在这种极致灵活的环境下发生的。 三、DeepSeek震撼业界的“壁虎断尾式创新” 如果说资本的束缚是一个悖论,那么DeepSeek的解决方案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壁虎断尾式创新”。 – 上周刚立项的功能,这周发现不对,立马砍掉重做。 – 产品经理发现对话模型有问题,下一秒就冲到程序员工位,两人蹲地上画草图,第二天功能就上线了。 换成大公司呢? – 先要立项,讨论利弊,半个月。 – 确定负责人,落实预算,再来半个月。 – 最后还要讨论优化成本由哪个部门承担,又是半个月。 在大公司,一个创新项目往往耗费数月甚至一年。而DeepSeek的创新速度直接快3倍。在竞争激烈的AI时代,这种速度差距,足以决定胜负。 当然,也有人会说,现在DeepSeek现在还“小”,等它成为大公司的时候,创新也就会受限了。 创新,是需要机制与文化的,组织形态的“特种兵制”就是一种创新型组织模式,大公司也一样可以参考。 四、创业公司能从DeepSeek学到什么? 对于创业者而言,DeepSeek提供了6个关键启示: 小团队+高度灵活=创新效率最大化。保持团队精简,确保每个人都能多面手,不要被繁琐的组织架构拖累。 决策要果断,不对就砍掉重做。过度讨论只会拖慢节奏,创业公司更应该采用快速试错的方法。 资金充足但不过剩。有足够的钱支持运作,但不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以免被投资人的过度干预扼杀创新。(DeepSeek有母公司做量化赚钱输血,初创公司要不就是自己先有启动资金,要不就是融资时与投资人确定好职责分工,投资人提供资金支持,但不插手业务,让团队专注于创新) 多功能人才培养。鼓励团队成员跨界合作,比如让算法工程师兼任 UI 设计,让产品经理深入一线参与研发,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执行效率。 精准的市场定位:DeepSeek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展开业务,初创公司可以学习其如何精准定位市场,避免资源浪费。很多初创企业如果你想胜出,最好要出奇兵,可以试着找到巨头的反方向,进行技术、产品的研发思考,找到差异化的市场定位。DeepSeek与OpenAI的技术路线不同,“开源+低成本”策略杀入市场。 生而全球化的国际化视野:DeepSeek具备国际化视野,初创公司可以学习其如何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五、资本的最佳姿态:钱是钱,别变成绊脚石 资本并非一无是处,但它必须找到 “刚刚好”的姿态,才能真正帮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DeepSeek不是穷光蛋,它的母公司一直在金融量化交易领域盈利,AI业务也有外部投资。但他们并没有像大公司一样堆砌资源,有人形象的比喻——用NVIDIA的RTX3090显卡搭建“九宫格火锅”服务器,不同格子涮不同数据,效率甚至比云服务器高30%。 正所谓,创新是逼出来的(好像马云也说过)。 俗语有云,车到山前必有路。 《周易・系辞下》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总而言之,创新,有时候是无路可走,有时候是另辟蹊径…… 我之前在营销课上分享过一个观点,如果给你5000万市场预算,并不一定显出营销负责人、营销团队的能力,但是如果在没有充足预算下,你还能把产品卖出去、甚至制造了热门话题,你所做的内容、话题、营销活动等,一定是一次创新,这才是真实力! 六、结语:真正的创新,来自自由而高效的环境 从AI赛道的DeepSeek到电影行业的《哪吒2》,我们一次次看到,小团队的灵活、专注、高效,往往能创造更惊艳的成果。而资本的手伸的太长,不仅不会成为助推器,反而会成为 “创新的杀手”。 十年前在一家公司做职业经理人,感触颇深,那个企业就是资源太多、投资人参与太多,每天团队思考的是怎么把资源利用好,而不是到底该做什么产品符合市场、符合用户需求。 未来,科技创新的突破,或许不再取决于谁的钱多、资源多,而是取决于 谁更快、谁更灵活、谁更敢于颠覆自己。 *参考资料: 1、大象新闻《DeepSeek 团队:本土年轻高潜,淡化职级自由创新》2025年01月27日 2、麻省理工科技评论《DeepSeek超越OpenAI的秘密武器:创新》2025年01月27日 3、钛媒体APP《一文看懂DeepSeek的中国式创新》2025年2月2日 专栏作家 魏家东,微信公众号:魏家东商业评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企业超级增长顾问、天使投资人、品牌营销专家、东狮品牌咨询CEO、溪有物种创始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业实践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MBA企业导师,曾任北航、贸大、北外硕士研究生授课导师,中国人民大学x字节跳动“首席营销官训练营”导师,东方卫视《极限挑战3》宣传顾问。蒲公英奖、金旗奖、虎啸奖评委,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年度作家,2022年度直播营销领军人物奖,2022博鳌青年领袖。已出版著作:《超级增长》《超级文案》《借势》《数字营销战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月 5, 2025 - 03:25
 5072
向DeepSeek学习!创业公司如何创新?资本是创新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资本的介入究竟是推动创新的催化剂,还是成为创新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对比DeepSeek和OpenAI的创新路径,探讨了资本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

今年春节非同寻常。

一个是火爆的《哪吒2》,在春节档电影市场中,拿了巨额投资的大片有《封神2》,也有《射雕》,还有《唐探1900》,前期不被看好,甚至低调的连预热营销都不多,如今是断崖式领先;

另一个是DeepSeek,在春节前就已经火遍全球,让美国总统特朗普都震惊的中国AI公司,已经登上了140个国家下载榜榜首!有意思的是,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各大AI公司,均是巨额投入,背后金主无数……

春节档电影和AI创新,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却在同一时间点上呈现出相同的资本悖论,貌似是——钱越多,决策越慢;资源越丰富,创新越受限。

一、谁在引领AI竞赛?“骑单车”的DeepSeek还是“开豪车”的 OpenAI?

当DeepSeek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出多模态AI,让整个科技圈震惊时,很多人都没想到,这支小团队竟然能在OpenAI这样巨头林立的赛道上脱颖而出。而OpenAI手握微软巨额投资、拥有最强大的云计算资源,却反倒在内部决策链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据传,美国某头部AI团队甚至连调整一个模型参数,都要经过8位投资人的层层审批。相比之下,DeepSeek的工程师们只需要放下手里的猪脚饭,果断删掉20个鸡肋功能,一周之内完成产品优化迭代。

这不禁让人思考,资本对科技创新而言,是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二、资本越多,决策链条越长,创新就越难落地?

斯坦福大学曾对500个科研项目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小团队(10人以内)平均只需6个月,就能完成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而大公司至少需要16个月,时间足足翻了近三倍。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决策链条的复杂化:

  1. 人多嘴杂,意见难统一。科技行业如此,影视行业亦如是,营销行业也一样。比如一个电影剧组,选个女二号都要综合5家制片方的意见,最后根本无法平衡,只能看数据指标来定人选。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电影海报越来越趋同,因为任何创新的设计,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核,才能通过资本方的把关。再比如,营销行业做个创意,金主部门比较多、领导比较多,平衡起来也是非常复杂,最后只能妥协,有时好的创意不一定能拍板执行。
  2. “可爱”的投资人,既要出钱又要干涉。很多投资机构的“精力”远远超过创始团队,投了钱不算完,还要往公司派驻“指导员”。这导致企业不但要向用户交代,还要向投资人“汇报”,日报、周报、月报层层递交,结果创新能力被这些“体系”所束缚,越大的资金池,反而意味着越少的灵活性。去年和一个投资人交流,他反思前几年自己“犯的错误”,就是变成了投资又投人,最终有些公司不再创新,就等着投资人来干了。
  3.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资本越集中,巨头越强势,创新的空间就越狭窄。就像森林里,参天大树的阴影下,往往没有小苗生长的余地。

AI赛道和影视行业,都正在经历这种“创新密度悖论”:大公司办公楼里每平方米的创意密度,远远低于创业团队的工位。

DeepSeek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完成多模态AI的突破,就是因为它的工程师们甚至能跨界做UI设计,相当于语文老师兼职教音乐。

创新,就是在这种极致灵活的环境下发生的。

三、DeepSeek震撼业界的“壁虎断尾式创新”

如果说资本的束缚是一个悖论,那么DeepSeek的解决方案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壁虎断尾式创新”

– 上周刚立项的功能,这周发现不对,立马砍掉重做。

– 产品经理发现对话模型有问题,下一秒就冲到程序员工位,两人蹲地上画草图,第二天功能就上线了。

换成大公司呢?

– 先要立项,讨论利弊,半个月。

– 确定负责人,落实预算,再来半个月。

– 最后还要讨论优化成本由哪个部门承担,又是半个月。

在大公司,一个创新项目往往耗费数月甚至一年。而DeepSeek的创新速度直接快3倍。在竞争激烈的AI时代,这种速度差距,足以决定胜负。

当然,也有人会说,现在DeepSeek现在还“小”,等它成为大公司的时候,创新也就会受限了。

创新,是需要机制与文化的,组织形态的“特种兵制”就是一种创新型组织模式,大公司也一样可以参考。

四、创业公司能从DeepSeek学到什么?

对于创业者而言,DeepSeek提供了6个关键启示:

  1. 小团队+高度灵活=创新效率最大化。保持团队精简,确保每个人都能多面手,不要被繁琐的组织架构拖累。
  2. 决策要果断,不对就砍掉重做。过度讨论只会拖慢节奏,创业公司更应该采用快速试错的方法。
  3. 资金充足但不过剩。有足够的钱支持运作,但不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以免被投资人的过度干预扼杀创新。(DeepSeek有母公司做量化赚钱输血,初创公司要不就是自己先有启动资金,要不就是融资时与投资人确定好职责分工,投资人提供资金支持,但不插手业务,让团队专注于创新)
  4. 多功能人才培养。鼓励团队成员跨界合作,比如让算法工程师兼任 UI 设计,让产品经理深入一线参与研发,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执行效率。
  5. 精准的市场定位:DeepSeek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展开业务,初创公司可以学习其如何精准定位市场,避免资源浪费。很多初创企业如果你想胜出,最好要出奇兵,可以试着找到巨头的反方向,进行技术、产品的研发思考,找到差异化的市场定位。DeepSeek与OpenAI的技术路线不同,“开源+低成本”策略杀入市场。
  6. 生而全球化的国际化视野:DeepSeek具备国际化视野,初创公司可以学习其如何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五、资本的最佳姿态:钱是钱,别变成绊脚石

资本并非一无是处,但它必须找到 “刚刚好”的姿态,才能真正帮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DeepSeek不是穷光蛋,它的母公司一直在金融量化交易领域盈利,AI业务也有外部投资。但他们并没有像大公司一样堆砌资源,有人形象的比喻——用NVIDIA的RTX3090显卡搭建“九宫格火锅”服务器,不同格子涮不同数据,效率甚至比云服务器高30%。

正所谓,创新是逼出来的(好像马云也说过)。

俗语有云,车到山前必有路。

《周易・系辞下》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总而言之,创新,有时候是无路可走,有时候是另辟蹊径……

我之前在营销课上分享过一个观点,如果给你5000万市场预算,并不一定显出营销负责人、营销团队的能力,但是如果在没有充足预算下,你还能把产品卖出去、甚至制造了热门话题,你所做的内容、话题、营销活动等,一定是一次创新,这才是真实力!

六、结语:真正的创新,来自自由而高效的环境

从AI赛道的DeepSeek到电影行业的《哪吒2》,我们一次次看到,小团队的灵活、专注、高效,往往能创造更惊艳的成果。而资本的手伸的太长,不仅不会成为助推器,反而会成为 “创新的杀手”。

十年前在一家公司做职业经理人,感触颇深,那个企业就是资源太多、投资人参与太多,每天团队思考的是怎么把资源利用好,而不是到底该做什么产品符合市场、符合用户需求。

未来,科技创新的突破,或许不再取决于谁的钱多、资源多,而是取决于 谁更快、谁更灵活、谁更敢于颠覆自己。

*参考资料:

1、大象新闻《DeepSeek 团队:本土年轻高潜,淡化职级自由创新》2025年01月27日

2、麻省理工科技评论《DeepSeek超越OpenAI的秘密武器:创新》2025年01月27日

3、钛媒体APP《一文看懂DeepSeek的中国式创新》2025年2月2日

专栏作家

魏家东,微信公众号:魏家东商业评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企业超级增长顾问、天使投资人、品牌营销专家、东狮品牌咨询CEO、溪有物种创始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业实践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MBA企业导师,曾任北航、贸大、北外硕士研究生授课导师,中国人民大学x字节跳动“首席营销官训练营”导师,东方卫视《极限挑战3》宣传顾问。蒲公英奖、金旗奖、虎啸奖评委,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年度作家,2022年度直播营销领军人物奖,2022博鳌青年领袖。已出版著作:《超级增长》《超级文案》《借势》《数字营销战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你的反应是什么?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