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世纪会来临吗?2025是分水岭

2024/12/09 莫迪成为继开国总理尼赫鲁之后首位连任三届的印度总理         高桥徹:世界强烈意识到“印度的世纪”到来的脚步声是在2023年。在新年伊始就开始产生这种意识。         “你们的声音就是印度的声音,你们的优先课题就是印度的优先课题”,2023年1月中旬,印度政府主办了“全球南方国家之声”峰会,尽管采用了线上形式,但仍有12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通过10场分论坛展开了讨论。在开幕会议上发表演讲的莫迪总理呼吁“大声传递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         印度的大国自信是有数据支撑的。据联合国估算,该国人口超过14亿,已于2023年超过中国,这是印度自20世纪50年代有数据记录以来首次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度印度的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2%,在主要国家中是最大增速。虽说还要看汇率情况,但印度GDP肯定会在几年内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在2024年大选中莫迪意外陷入苦战         给这种一片大好的未来预测亮起黄灯是2024年在本应坚如磐石的印度国内显现出来。         自2024年4月起,印度大选(下议院选举,总共543个席位)分7个地区依次进行投票,并于6月4日同时计票,莫迪领导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的议席数量从上届大选(2019年)的303席大幅减少至240席。这是自2014年莫迪被推举为总理候选人以来,首次低于半数(272席)。虽然包括合作政党在内的执政党联盟保住了293个席位,但以国民大会党为核心的在野党联盟(232席)也已紧紧追赶上来。         之所以任何人都觉得意外,是因为莫迪的超凡魅力很受欢迎,而且我行我素的印度人民党的选举策略准备得万无一失。         此次选举结果出乎意料地艰难,其背后原因是选民对莫迪政权运营存在两个方面的不满。         其中之一是对其过分的强权姿态较为反感。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很尊重宗教宽容和多党制,这作为国家的DNA一直延续下来。但是,印度人民党对自身席位数量上的优势过于自信,给人一种对少数派的压制有些过头的感觉,世俗的选民对此多有诟病。         另一点是对其经济政策有抵触。印度经济的确实现了快速增长,莫迪执政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5.6%。但是,有很多人并没有切实感受到这种高增长。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报告显示,2023年印度青年群体(15至29岁)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达到10%,其中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29%。由俄乌战争引发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更是让这种经济困境雪上加霜。         正如选民人数超过9.7亿的大选所体现的那样,印度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主义国家”。莫迪本人也一直喜欢使用这种说法,但从此次的选举结果来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民主主义通过被经济增长抛下的低收入阶层的不满以及对强权政治的批评等形式发挥了作用。     对待俄罗斯的态度暴露出印度有不同考量         另一方面,印度在国际社会上的立场如何呢?         近年来,印度参与了由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组成的四国合作框架“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半导体和重要矿物等供应链的构建、海洋联合演习等经济和防御两方面加深了合作。此外,印度还在向倡导独立印太战略的欧洲靠近。   在Quad中,印度与美国等国加深合作,针对中国进行对抗(9月,美国特拉华州,kyodo)         在近年的中美对立中,中国强权倾向越来越强烈,美国将与中国的战略性竞争定义为“民主主义 vs 专制主义”。在这个背景下,同样具有对华威胁和民主国家价值观的印度就成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应该合作的“同一阵营”的伙伴。         然而,印度的立场并不是那么单纯明了。2022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让美欧和日本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印度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俄罗斯的谴责决议中多次弃权,并且并未支持美欧日发起的经济制裁。更有甚者,印度在制裁导致俄罗斯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开始“疯狂采购”之前几乎没有进口的俄罗斯原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俄罗斯的战时财政。   印度总理莫迪在第三任期刚开始时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举行会谈(Reuters)         美欧日此前再三动员印度跟他们步调一致,但均未能奏效。这背后不得不说存在两个不同考量。         一是对于海洋与陆地,印度有不同考量。对中国包围本国的海上通道战略“珍珠链”战略的牵制是印度与Quad和欧洲合作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在争夺边界领土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的巴基斯坦、美国撤军后塔利班政权复辟的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的缅甸等周边陆地上,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加,而印度与美欧日的关系几乎无助于抑制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为了抗衡中国,印度试图利用另一个专制国家俄罗斯的力量。自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加深,印度希望从中作梗。         二是对于“同为民主国家”,印度有不同考量。莫迪及其印度人民党(BJP)对宗教少数派和反对派的压制类似于专制国家的行为。总部位于瑞典的V-Dem研究所在2020年的年度报告中评价印度为“媒体、公民社会和在野党势力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极其狭小,濒临脱离民主主义的边缘”,并在次年2021年将其从“选举民主主义”降级为“选举权威主义”。     面临战略自主问题的国际公益         印度将其外交战略称为“战略自主”。其立场是以国家利益为优先,与所有国家进行是非分明的交往。虽然许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宣称“中立外交”,但印度的战略自主外交并不是消极地不偏不倚,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彰显出作为大国的思考。         印度的行为对全球南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如果战略自主外交陷入忽视国际公益的自我中心,长期来看将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共鸣和尊重。印度能否实现“印度世纪”,在这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高桥徹       

十二月 9, 2024 - 09:11
 4709
印度的世纪会来临吗?2025是分水岭
2024/12/09
莫迪成为继开国总理尼赫鲁之后首位连任三届的印度总理
 
      高桥徹:世界强烈意识到“印度的世纪”到来的脚步声是在2023年。在新年伊始就开始产生这种意识。
 
      “你们的声音就是印度的声音,你们的优先课题就是印度的优先课题”,2023年1月中旬,印度政府主办了“全球南方国家之声”峰会,尽管采用了线上形式,但仍有12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通过10场分论坛展开了讨论。在开幕会议上发表演讲的莫迪总理呼吁“大声传递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
 
      印度的大国自信是有数据支撑的。据联合国估算,该国人口超过14亿,已于2023年超过中国,这是印度自20世纪50年代有数据记录以来首次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度印度的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2%,在主要国家中是最大增速。虽说还要看汇率情况,但印度GDP肯定会在几年内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在2024年大选中莫迪意外陷入苦战
 
      给这种一片大好的未来预测亮起黄灯是2024年在本应坚如磐石的印度国内显现出来。
 
      自2024年4月起,印度大选(下议院选举,总共543个席位)分7个地区依次进行投票,并于6月4日同时计票,莫迪领导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的议席数量从上届大选(2019年)的303席大幅减少至240席。这是自2014年莫迪被推举为总理候选人以来,首次低于半数(272席)。虽然包括合作政党在内的执政党联盟保住了293个席位,但以国民大会党为核心的在野党联盟(232席)也已紧紧追赶上来。
 
      之所以任何人都觉得意外,是因为莫迪的超凡魅力很受欢迎,而且我行我素的印度人民党的选举策略准备得万无一失。
 
      此次选举结果出乎意料地艰难,其背后原因是选民对莫迪政权运营存在两个方面的不满。
 
      其中之一是对其过分的强权姿态较为反感。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很尊重宗教宽容和多党制,这作为国家的DNA一直延续下来。但是,印度人民党对自身席位数量上的优势过于自信,给人一种对少数派的压制有些过头的感觉,世俗的选民对此多有诟病。
 
      另一点是对其经济政策有抵触。印度经济的确实现了快速增长,莫迪执政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5.6%。但是,有很多人并没有切实感受到这种高增长。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报告显示,2023年印度青年群体(15至29岁)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达到10%,其中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29%。由俄乌战争引发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更是让这种经济困境雪上加霜。
 
      正如选民人数超过9.7亿的大选所体现的那样,印度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主义国家”。莫迪本人也一直喜欢使用这种说法,但从此次的选举结果来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民主主义通过被经济增长抛下的低收入阶层的不满以及对强权政治的批评等形式发挥了作用。
 
  对待俄罗斯的态度暴露出印度有不同考量
 
      另一方面,印度在国际社会上的立场如何呢?
 
      近年来,印度参与了由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组成的四国合作框架“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半导体和重要矿物等供应链的构建、海洋联合演习等经济和防御两方面加深了合作。此外,印度还在向倡导独立印太战略的欧洲靠近。
 
在Quad中,印度与美国等国加深合作,针对中国进行对抗(9月,美国特拉华州,kyodo)
 
      在近年的中美对立中,中国强权倾向越来越强烈,美国将与中国的战略性竞争定义为“民主主义 vs 专制主义”。在这个背景下,同样具有对华威胁和民主国家价值观的印度就成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应该合作的“同一阵营”的伙伴。
 
      然而,印度的立场并不是那么单纯明了。2022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让美欧和日本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印度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俄罗斯的谴责决议中多次弃权,并且并未支持美欧日发起的经济制裁。更有甚者,印度在制裁导致俄罗斯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开始“疯狂采购”之前几乎没有进口的俄罗斯原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俄罗斯的战时财政。
 
印度总理莫迪在第三任期刚开始时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举行会谈(Reuters)
 
      美欧日此前再三动员印度跟他们步调一致,但均未能奏效。这背后不得不说存在两个不同考量。
 
      一是对于海洋与陆地,印度有不同考量。对中国包围本国的海上通道战略“珍珠链”战略的牵制是印度与Quad和欧洲合作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在争夺边界领土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的巴基斯坦、美国撤军后塔利班政权复辟的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的缅甸等周边陆地上,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加,而印度与美欧日的关系几乎无助于抑制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为了抗衡中国,印度试图利用另一个专制国家俄罗斯的力量。自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加深,印度希望从中作梗。
 
      二是对于“同为民主国家”,印度有不同考量。莫迪及其印度人民党(BJP)对宗教少数派和反对派的压制类似于专制国家的行为。总部位于瑞典的V-Dem研究所在2020年的年度报告中评价印度为“媒体、公民社会和在野党势力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极其狭小,濒临脱离民主主义的边缘”,并在次年2021年将其从“选举民主主义”降级为“选举权威主义”。
 
  面临战略自主问题的国际公益
 
      印度将其外交战略称为“战略自主”。其立场是以国家利益为优先,与所有国家进行是非分明的交往。虽然许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宣称“中立外交”,但印度的战略自主外交并不是消极地不偏不倚,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彰显出作为大国的思考。
 
      印度的行为对全球南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如果战略自主外交陷入忽视国际公益的自我中心,长期来看将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共鸣和尊重。印度能否实现“印度世纪”,在这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高桥徹
      

你的反应是什么?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