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美國總統川普4日宣稱關稅政策將帶來經濟革命,呼籲人民保持耐心,但5日仍有數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紀念碑前及全美各地城市,抗議川普及其顧問馬斯克近期實施的關稅與裁員等政策,而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之後,前副總統賀錦麗也鼓勵美國年輕人要勇敢站出來反對川普。

    此外,外媒傳出歐盟可能會對從牙線、肉類、穀類、葡萄酒到鑽石、價值高達280億美元(約9273億新台幣)的美國進口商品採取首批反制措施,預定9日表決。此舉意味歐盟將跟隨中國大陸與加拿大的腳步,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
    即使美國總統川普4日宣稱關稅政策將帶來經濟革命,呼籲人民保持耐心,但5日仍有數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紀念碑前及全美各地城市,抗議川普及其顧問馬斯克近期實施的關稅與裁員等政策,而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之後,前副總統賀錦麗也鼓勵美國年輕人要勇敢站出來反對川普。 此外,外媒傳出歐盟可能會對從牙線、肉類、穀類、葡萄酒到鑽石、價值高達280億美元(約9273億新台幣)的美國進口商品採取首批反制措施,預定9日表決。此舉意味歐盟將跟隨中國大陸與加拿大的腳步,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
    Like
    1
    · 0 Commentarios ·0 Acciones ·1K Views ·0 Vista previa
  • 【經濟學101】川皇只靠關稅推動製造業回流的話,成功的機會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並不高:
    1. 成本競爭力的障礙
    製造業回流的核心挑戰在於成本。美國的勞動成本遠高於許多新興市場,例如東南亞國家的工人月薪可能僅數百美元,而美國的最低工資(即使按州計算)也動輒每小時10美元以上,加上福利與工會要求,差距顯著。
    此外,美國的土地、能源和監管成本也較高。即便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企業仍可能發現,在美國生產的總成本高於支付關稅後的進口成本,這削弱了回流的誘因。
    2. 供應鏈的全球化特性
    現代製造業依賴高度分散的全球供應鏈。例如一台伺服器可能包括中國製的機構件與線材、台灣製的晶片與板材、以及墨西哥的組裝線。
    即便美國對全球加關稅以防止洗產地問題,也很難在短期內重建完整的國內供應鏈,因為這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投資與基礎設施重建。
    3. 勞動力和技能短缺
    美國製造業勞動人口長期萎縮,技術工人(如工程師、作業員)的數量和素質難以滿足大規模製造需求。老實說,美國工人不可能像東亞各國的工人那麼奴。
    即便靠關稅迫使工廠回流,美國也缺乏足夠的人力支撐,這需要長期教育與職業培訓投入,而非短期政策能扭轉。
    4. 短期效果有限,長期代價高昂
    關稅可能在短期內刺激某些產業(如鋼鐵、汽車零件)回流,但效果通常集中在少數戰略產業,且伴隨高昂代價,因為消費者、製造商、品牌商都必須分擔關稅成本,美國消費者的實質購買力下滑,廠商的獲利衰退,且通膨壓力可能迫使聯準會加息,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
    長期來看,關稅可能促使全球貿易碎片化,但不太可能讓美國重返「世界工廠」地位,除非美國勞動力能接受亞洲式的勞動條件。
    5. 經濟學理論的啟示
    全球化讓各國專注於自身優勢產業,美國在分工下轉向高附加價值領域(如科技研發、服務業),而非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強行扭轉這一趨勢違背經濟效率原則,因為各國無法充分發揮各自在生產上的優勢,導致總體福利減少。
    且對全球加關稅將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措施,美國出口商(如農業、飛機製造)將受創。美國過去(如二戰後)曾是製造業強國,但那時全球競爭尚未成熟。如今,全球化已重塑產業格局,單靠關稅難以逆轉。
    歐巴馬的「再工業化」和川普早期的關稅政策,雖帶來少量就業增長,但製造業占GDP比重仍持續下降(從1990年的15%降至2020年的11%左右),顯示政策效果有限。
    7. 成功的可能性
    關稅可能吸引少數企業回流(如特定高科技產業),但整體影響有限。除非美國大幅改革勞動市場、降低生產成本並重建供應鏈,否則難以實現全面回流。但轉型需付出極高的經濟與社會代價,若要回頭強迫美國民眾購買較昂貴的美製產品,民眾是否願意承受仍是未知數。
    【經濟學101】川皇只靠關稅推動製造業回流的話,成功的機會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並不高: 1. 成本競爭力的障礙 製造業回流的核心挑戰在於成本。美國的勞動成本遠高於許多新興市場,例如東南亞國家的工人月薪可能僅數百美元,而美國的最低工資(即使按州計算)也動輒每小時10美元以上,加上福利與工會要求,差距顯著。 此外,美國的土地、能源和監管成本也較高。即便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企業仍可能發現,在美國生產的總成本高於支付關稅後的進口成本,這削弱了回流的誘因。 2. 供應鏈的全球化特性 現代製造業依賴高度分散的全球供應鏈。例如一台伺服器可能包括中國製的機構件與線材、台灣製的晶片與板材、以及墨西哥的組裝線。 即便美國對全球加關稅以防止洗產地問題,也很難在短期內重建完整的國內供應鏈,因為這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投資與基礎設施重建。 3. 勞動力和技能短缺 美國製造業勞動人口長期萎縮,技術工人(如工程師、作業員)的數量和素質難以滿足大規模製造需求。老實說,美國工人不可能像東亞各國的工人那麼奴。 即便靠關稅迫使工廠回流,美國也缺乏足夠的人力支撐,這需要長期教育與職業培訓投入,而非短期政策能扭轉。 4. 短期效果有限,長期代價高昂 關稅可能在短期內刺激某些產業(如鋼鐵、汽車零件)回流,但效果通常集中在少數戰略產業,且伴隨高昂代價,因為消費者、製造商、品牌商都必須分擔關稅成本,美國消費者的實質購買力下滑,廠商的獲利衰退,且通膨壓力可能迫使聯準會加息,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 長期來看,關稅可能促使全球貿易碎片化,但不太可能讓美國重返「世界工廠」地位,除非美國勞動力能接受亞洲式的勞動條件。 5. 經濟學理論的啟示 全球化讓各國專注於自身優勢產業,美國在分工下轉向高附加價值領域(如科技研發、服務業),而非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強行扭轉這一趨勢違背經濟效率原則,因為各國無法充分發揮各自在生產上的優勢,導致總體福利減少。 且對全球加關稅將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措施,美國出口商(如農業、飛機製造)將受創。美國過去(如二戰後)曾是製造業強國,但那時全球競爭尚未成熟。如今,全球化已重塑產業格局,單靠關稅難以逆轉。 歐巴馬的「再工業化」和川普早期的關稅政策,雖帶來少量就業增長,但製造業占GDP比重仍持續下降(從1990年的15%降至2020年的11%左右),顯示政策效果有限。 7. 成功的可能性 關稅可能吸引少數企業回流(如特定高科技產業),但整體影響有限。除非美國大幅改革勞動市場、降低生產成本並重建供應鏈,否則難以實現全面回流。但轉型需付出極高的經濟與社會代價,若要回頭強迫美國民眾購買較昂貴的美製產品,民眾是否願意承受仍是未知數。
    Like
    1
    · 0 Commentarios ·0 Acciones ·1K Views ·0 Vista pre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