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脸书李秋水:有人說「關稅不是問題,降價就好」
這種話的問題,不是天真,而是對現實完全沒概念。
降價不是把標籤換個數字。每一分售價背後,都有固定成本(廠房、研發、管理)、變動成本(原料、運輸、能源)和毛利空間。
關稅 20%,要「降價抵消」,等於毛利要瞬間吞下這 20% 的損失。
對毛利率只有 5%~10% 的製造業,這不是降價,是直接把企業推進虧損。
而且,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Feenstra(2018,《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就指出,在高競爭、低毛利市場,生產者根本沒有空間吸收關稅,最終只能轉嫁給消費者或退出市場。
Amiti、Redding 與 Weinstein(2019,美中貿易戰研究,NBER Working Paper)用實證數據發現,大部分關稅成本都由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出口方幾乎不可能用降價完全吸收。
Irwin(1996,《Against the Tide》)回顧多次關稅衝擊的歷史案例,結論很直接——長期吸收關稅會快速侵蝕出口國的產業競爭力與存續。
你說「一樣可以賣出去,一樣可以賺錢」?
這種情況只存在兩種地方:暴利壟斷產業(藥品、奢侈品),或黑市。出口製造業毛利薄如紙,遇到關稅打擊,競爭對手還會趁機搶市佔,你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現實很殘酷:關稅上來,企業不漲價,就是轉移產線或退出市場。
「降價吸收關稅」不是選項,而是死路。
市場規則很簡單。它不會因為你想省事而改,它只會冷冷地淘汰不懂規則的人。
這種話的問題,不是天真,而是對現實完全沒概念。
降價不是把標籤換個數字。每一分售價背後,都有固定成本(廠房、研發、管理)、變動成本(原料、運輸、能源)和毛利空間。
關稅 20%,要「降價抵消」,等於毛利要瞬間吞下這 20% 的損失。
對毛利率只有 5%~10% 的製造業,這不是降價,是直接把企業推進虧損。
而且,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Feenstra(2018,《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就指出,在高競爭、低毛利市場,生產者根本沒有空間吸收關稅,最終只能轉嫁給消費者或退出市場。
Amiti、Redding 與 Weinstein(2019,美中貿易戰研究,NBER Working Paper)用實證數據發現,大部分關稅成本都由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出口方幾乎不可能用降價完全吸收。
Irwin(1996,《Against the Tide》)回顧多次關稅衝擊的歷史案例,結論很直接——長期吸收關稅會快速侵蝕出口國的產業競爭力與存續。
你說「一樣可以賣出去,一樣可以賺錢」?
這種情況只存在兩種地方:暴利壟斷產業(藥品、奢侈品),或黑市。出口製造業毛利薄如紙,遇到關稅打擊,競爭對手還會趁機搶市佔,你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現實很殘酷:關稅上來,企業不漲價,就是轉移產線或退出市場。
「降價吸收關稅」不是選項,而是死路。
市場規則很簡單。它不會因為你想省事而改,它只會冷冷地淘汰不懂規則的人。
转脸书李秋水:有人說「關稅不是問題,降價就好」
這種話的問題,不是天真,而是對現實完全沒概念。
降價不是把標籤換個數字。每一分售價背後,都有固定成本(廠房、研發、管理)、變動成本(原料、運輸、能源)和毛利空間。
關稅 20%,要「降價抵消」,等於毛利要瞬間吞下這 20% 的損失。
對毛利率只有 5%~10% 的製造業,這不是降價,是直接把企業推進虧損。
而且,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Feenstra(2018,《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就指出,在高競爭、低毛利市場,生產者根本沒有空間吸收關稅,最終只能轉嫁給消費者或退出市場。
Amiti、Redding 與 Weinstein(2019,美中貿易戰研究,NBER Working Paper)用實證數據發現,大部分關稅成本都由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出口方幾乎不可能用降價完全吸收。
Irwin(1996,《Against the Tide》)回顧多次關稅衝擊的歷史案例,結論很直接——長期吸收關稅會快速侵蝕出口國的產業競爭力與存續。
你說「一樣可以賣出去,一樣可以賺錢」?
這種情況只存在兩種地方:暴利壟斷產業(藥品、奢侈品),或黑市。出口製造業毛利薄如紙,遇到關稅打擊,競爭對手還會趁機搶市佔,你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現實很殘酷:關稅上來,企業不漲價,就是轉移產線或退出市場。
「降價吸收關稅」不是選項,而是死路。
市場規則很簡單。它不會因為你想省事而改,它只會冷冷地淘汰不懂規則的人。
0 评论
·0 分享
·343 阅读量
·0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