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新任發言人暨立委牛煦庭(中)公布國政民調。(圖片來源/牛煦庭提供)
國民黨新任發言人暨立委牛煦庭本(14)日公布其委託TVBS製作之國政民調。針對賴清德總統的表現,民調顯示,有34%滿意、48%不滿意、18%沒意見。針對政府增加國防預算,有57%贊成、35%不贊成、9%沒意見。另針對黑熊學院推動全民防衛,有33%支持、32%不支持、35%沒意見。
牛煦庭委託TVBS,希望在大罷免後透過國政追蹤調查,持續掌握民意脈動,10月23日完成委託,10月31日起開始電訪、11月10日完成,並於本日公布。總共完成全國樣本共1074份,抽樣方式為手機市話各半,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
民眾對賴清德褒貶不一,桃竹苗對他最不滿
民調顯示,賴清德總統上任一年多,對於賴總統的表現,有34%民眾表示滿意(14%非常滿意,20%還算滿意),低於48%不滿意(16%不太滿意,32%很不滿意),另外有18%沒有表示意見。
交叉分析顯示,60歲以上民眾滿意賴清德的比例最高,為43%,但也有40%不滿意;20-29歲及30-39歲年輕族群,滿意比例較低,為25%上下,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46%與53%。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的民眾滿意比例最高,為47%,高於27%不滿意;其他教育程度民眾滿意的比例則在3成左右,不滿意的比例皆超過5成。
以地區進行交叉分析,雲嘉南地區民眾對賴清德的滿意度(44%)是所有地區最高,但也有38%不滿意;高屏澎地區也有41%滿意,略高於36%不滿意;其他地區則是不滿意的比例高於滿意,其中桃竹苗地區有61%不滿意,僅15%滿意。
民眾對經濟、打詐、司法、兩岸均感不滿
民調顯示,對於賴政府發展經濟的表現,有36%民眾表示滿意(13%非常滿意,23%還算滿意),50%表示不滿意(19%不太滿意,31%很不滿意),另外14%沒有表示意見。
對於政府打擊詐騙的表現,31%民眾表示滿意(9%非常滿意,22%還算滿意),低於60%不滿意(19%不太滿意,41%非常不滿意),9%沒有表示意見。
對於台灣的司法,有31%民眾表示信任(9%非常信任,22%還算信任),低於59%表示不信任(25%不太信任,34%非常不信任),另外9%沒有表示意見。
對於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有50%表示不滿意(17%不太滿意,33%很不滿意),高於37%表示滿意(15%非常滿意,22%還算滿意),另有13%民眾沒有表示意見。

多數民眾支持加強軍備,29歲以下年輕人占7成
針對政府應否增加國防預算、加強軍備,調查發現,有57%民眾表示贊成,其中有31%表示非常贊成,26%還算贊成,不贊成的比例為35%(15%不太贊成,20%很不贊成),另外9%沒有表示意見。
交叉分析發現,20-29歲民眾贊成增加國防預算的比例最高,達71%,只有20%不贊成;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的民眾,有64%表示贊成,比例高於其他教育程度民眾,僅34%不贊成;大學教育程度民眾也有59%表示贊成,36%不贊成。
多數咸認中共資訊戰嚴重,樂見黑熊學院推動民防
針對中共正在使用網軍、假訊息等手法,對台灣進行「資訊戰」,調查顯示,48%民眾覺得台灣遭到中共資訊戰的情形嚴重(33%非常嚴重,15%還算嚴重),高於認為不嚴重的32%(25%不太嚴重,7%完全不嚴重),另外20%沒有表示意見。
交叉分析發現,年齡越輕,認為中共對台資訊戰嚴重的比例越高,20-29歲有60%認為嚴重,31%認為不嚴重;30-39歲、40-49歲及50-59歲認為嚴重的比例在5成上下。教育程度方面,研究所以上有56%表示嚴重,比例是所有教育程度最高。
針對綠委沈伯洋在2021年以學者身份創辦「黑熊學院」,對一般民眾推廣全民防衛的訓練及課程。調查結果顯示,33%民眾支持黑熊學院推動全民防衛(17%非常支持,16%還算支持),也有32%不支持(9%不太支持,23%很不支持),另外35%民眾沒有意見。

對沈伯洋進行針對性民調,綠營譏諷:已是總統級?
本次民調較為罕見者,即除了針對總統賴清德之外,亦針對綠委沈伯洋進行調查。對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資深幕僚周軒譏諷:「除了笑死,真的是笑死」、「立委幫自己的同事點名做民調的?這是總統級規格了吧?」
民調顯示,針對沈伯洋的知名度,72%民眾聽過,28%沒聽過。其中有聽過沈伯洋的民眾,有29%表示滿意(14%非常滿意,15%還算滿意),低於47%不滿意(11%不太滿意,36%很不滿意),24%民眾沒有意見。
交叉分析顯示,20-29歲民眾有37%對沈伯洋感到滿意,比例高於其他年齡層,但仍有47%不滿意。按地區交叉分析,雲嘉南民眾滿意沈伯洋的比例最高,為43%,高於不滿意的37%不滿意。
更多信傳媒報導
立委籲「攝護腺癌」篩檢納公費 醫揭5大警兆:早期發現可逆轉命運
美與4南美國家簽貿易協議 將進口更多阿根廷牛肉、豁免3國農產品關稅
全球客家串流計畫十年轉型 青年串流讓客家文化持續在全球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