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指出,今年台灣經濟的關鍵字是AI;明年產業景氣將較今年平均,「好的不會太好、壞也不會太壞」。(攝影/李海琪)

「AI究竟有無泡沫化?」「AI永動機是危機?」已成近期市場最熱議題之一。生成式 AI 推升股市與資本支出狂飆,但美國對等關稅與 232 關稅陰影同時籠罩全球供應鏈,讓投資人對未來景氣既期待又憂心。

台灣經濟研究院今(6)日舉行「2025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沒有 AI,台灣與美國當前的經濟動能恐難維繫;但若資金只在雲端服務、晶片與算力之間繞圈,而未真正轉化為生產力與企業獲利,泡沫難免令人擔憂。

他強調,市場下一步的焦點,不應再只盯著「做機器、做晶片」的公司,而是要看誰「拿 AI 來做生意」。無論是新創或既有企業,只要能用 AI 提升效率、創造營收,才可能成為泡沫退散後真正站得住腳的贏家。

AI蛇吞尾!資金繞圈不見生產力,但「這種企業」是關鍵

AI前景「喜憂參半」,近期股市也因AI泡沫話題震盪,孫明德以三家美企為例,OpenAI(ChatGPT 母公司)大舉採購 Oracle 雲端服務,Oracle 再拿這筆資金向輝達(NVIDIA)買晶片,輝達賺到的錢又回頭投資 OpenAI,「像一條蛇吃自己的尾巴」,資金在少數巨頭之間繞圈,卻難以真正擴散到下游產業與實體經濟。

OpenAI也投資 AMD 晶片與股票,各大 AI 公司一面互相入股、一面在算力與電力上砸大錢,但在模型突破與生產力提升上,成效卻不如預期,他形容「就像一隻天天吃飼料卻不太下蛋的雞,未來為什麼還要餵牠那麼多飼料?」,因此近期 Meta 增發債務籌資,也引發市場對資金壓力與股價的疑慮。

他提醒,連亞馬遜與 ChatGPT 的主要負責人都公開承認,AI 相關股價偏高、存在泡沫;但真正關鍵不只是泡沫會不會破,而是「泡沫之後什麼會留下」。

孫明德引用新加坡主權基金 GIC 投資長的觀點指出,AI 企業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促成 AI 的公司」,包括臺積電、雲端服務商、資料中心與輝達等,屬於提供晶片與基礎設施的供應商,這一類股價目前被普遍認為偏貴。

他強調,接下來應把焦點轉向「誰真正用 AI 來做生意」。一類是新創事業,許多年輕人主修 AI,進入研究機構與企業後,嘗試改變原有的研究與營運模式,只要少數模式成功,就有機會創造可觀報酬;另一類則是既有企業導入 AI,實際改善生產效率、成本結構與服務模式,這些能把 AI 變成實際營收與利潤的公司,才是長線值得關注的。

孫明德總結,AI 本身不會消失,但資金與產業布局的方向必須調整,「不要再只盯著做機器、做晶片的公司」,真正的贏家會是善用 AI 提升價值的企業。他呼籲,對 AI 投資應保持謹慎,但在 AI 應用上則要更大膽思考與嘗試。

美國關稅戰誰輸了?大國毀約容易,自貿夥伴成第一批

同場演講中,孫明德也談到另一個市場焦點──美國對等關稅下的輸家與贏家。孫明德坦言,並非是關稅高的就是輸家、關稅低就是贏家。而第一批輸家其實是早年就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他以韓國為例,2008 年開放美牛、簽下與美貿易協定,汽車輸美原本只課 2.5% 關稅,如今卻被拉高到 15%,再加上美國 232 條款,對韓國電子產品也構成壓力。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加拿大與墨西哥身上,原本藉由美加墨協定布局汽車產業,如今在反覆修約與關稅調整之下,零組件跨境多次加工,原產地認定愈來愈難,企業很難精算成本與風險,「現在看到的是,大國要毀約其實非常容易」。

第二個輸家是美國消費者。孫明德估算,美國今年初平均關稅水準約 2%,若對等關稅全面實施,可能拉高到約 19%,等於關稅負擔多出近 20 個百分點,折算到物價約多 2%通膨壓力。以目前美國通膨約 3% 推估,未來若升至 5%,不僅聯準會降息更困難,美國民眾生活壓力也會明顯增加。

同時,他也點名瑞士、寮國、緬甸、巴西與印度等國也是受害者。寮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原本關稅就偏高,前者布局太陽能板、後者以紡織業為主,如今在內憂外患與關稅壓力下,產業恐被迫外移至柬埔寨、孟加拉等地。

至於巴西、印度則被視為金磚國家代表,分別被扣上「政治迫害前總統」、「大量買俄羅斯石油」等理由遭課徵 50% 關稅,在他看來,美方標準既不透明、理由也顯得牽強,美方實際上是在分化金磚聯盟,削弱其結盟與推動新貨幣體系的可能性。

中國位列贏家陣容,美國僅在稅率上取得勝利

相較之下,孫明德認為,達成協議國家的消費者,會是第一批贏家。他說,由於臺灣對美汽車關稅有機會被要求調降,一旦對美降低,對日本、德國等主要車源國家恐怕也難以維持較高稅率,進一步推動國內車價下修。

第二個贏家則是中國,此輪善用稀土管制作為談判籌碼,相較八年前還得與美國簽下 2,000 億美元採購協議才換得讓步,這次僅透過暫緩稀土限制、加上一紙大豆採購合約,就讓美方收手,顯示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角力中「武器比以前多」。

東南亞國家則在一輪談判後,原本高達三、四成的關稅,最後大致落在 19%、20% 左右,雖然比不上歐元區、英國、澳洲等地的低關稅水準,但至少彼此差距縮小,不再出現某國關稅遠低、壓垮鄰國產業的情況,「大家關稅差不多,反而形成一種新的公平競爭」。

「最大的贏家就是川普自己」孫明德認為,兌現了競選承諾,但美國在關稅戰裡雖然短期看似討到便宜,但也只有關稅上取的勝利,其他方面仍是輸家。

孫明德最後以「湯裡掉進一隻蒼蠅」比喻市場信心遭到破壞。他指出,即使未來美國最高法院裁定部分關稅違憲、政策被撤銷,企業對風險的戒慎心態仍難立即恢復,特別是 232 關稅相關疑慮仍在,廠商投資與接單決策會持續受影響,因此「不要以為關稅被打掉,問題就完全解決了」。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台灣之盾」有4大項目 「7+10年」規模破兆元
輝達敲定合約 SK海力士的HBM4漲價逾50%超市場預期 股價趨近歷史高峰
基隆市工業會歡慶50週年 邱佩琳感謝工業界攜手打造城市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