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軍不斷強化防衛及重層嚇阻能力,近日在軍方智庫活動驚現擁核的呼聲,有學者另主張「核共享」以嚇阻共軍。(圖片來源/總統府)
台灣是否應該發展核武近期再被討論,而臺大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近日在軍方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所舉辦的安全對話中訴求,台灣必須發展獨立嚇阻的核武能力。高階將領對此直接以「不可能」三個字來回應。
具國安背景的國防戰略學者提供另一個替代方案,為美國可以協助南韓、日本發展,或是提供一部分核武控制權,而台灣此架構下,以第二層的「核共享」方式,納入核保護傘下,以嚇阻共軍可能犯台。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在9月30日中國事務周報中刊登專文稱,台灣最終無法再信任美國作為安全後盾,不排除會重新啟動核武計畫,引發熱議。
這篇由雜誌副主編帕爾默(James Palmer)所撰寫的文章也建議,台灣的另一種做法是,台灣可用其他方式向川普「回饋」,無論是「直接回饋」、還是「政治恩惠」。
拒止式嚇阻改為懲罰性嚇阻,國防院特約研究員呼應該主張
至於最實際的做法,文章中建議,或許是台灣利用與美國國會現有的關係,向白宮施壓,要求其繼續向台北提供武器,並至少默許其國防保障。
而國防院在8日舉辦「2025台北安全對話」一場專家對話中,陳世民提出大膽構想指出,有聲音說如果台灣不信任美國會協防,就必須發展獨立嚇阻能力(核武)。
陳世民主張,台灣發展嚇阻力量,應要從拒止式嚇阻,改成報復性的懲罰性嚇阻,「如果打我台北高雄,立刻在上海攻擊你。」、「如果有這樣抵受力,台灣就會是安全的。」
陳世民認為,美國在很難因為台灣而與中國開戰情形下,是否還會反對台灣發展核武「是可以思考的問題。」國防院特約研究員曾復生也呼應此一主張稱,這樣的力量「能在戰爭發生前,就防止戰爭。」
戰爭發生前防止戰爭,「核共享」強化對中國嚇阻
特別是在北韓已經不可能放棄核武情形下,東亞已經進入核擴張時期,陳世民稱,美國總統川普形容北韓為「核強權」,已經承認其核武能力,南韓也有70%的民眾支持發展核武,日本也有一些討論,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日本非常反對核武,短期未來沒有發展或引進核武的選擇。」海上自衛隊退役少將佐佐木孝博也指出,不過在國安對話時,「的確討論與美核共享。」
戰略學者對此指出,台灣有發展核武的「載具」與研發的能量,但是沒有「原料」,也沒有必要自己發展核武。
因為根據美國2024《中共軍力報告》,中共犯台可能時機為有6項,台灣獲得核武即為其中一項,學者提出解套方案,比較可能的做法是美國支持日、韓發展核武,而台灣可以在此架構下「核共享」,來強化對中國的嚇阻能力。
新聞辭典:核共享
「核共享」是指無核武國家被納入有核武國家的盟國式核保護傘下,希望藉以免除被核武攻擊的可能性。
有核國提供象徵性的核武共同指揮權,並在演習時有可能提供核武掛載於被保護國的武器平台上進行軍演,有可能長期佈署核武於該國的駐軍基地。
美方依據跟日本、南韓等國的共同防禦協定,將其盟國納入「核保護傘」底下,當敵方發動「第一次打擊」的時候,就可以偕同駐在國軍隊以核武反擊。
更多信傳媒報導
土耳其的古文明啟發美國現代民主制度
法橫渠集》賴清德政府應多用幹將、少用網紅與明星
驚喜探索海底世界 海線絕美新地標 暢遊台中海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