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發展有「群聚效應」與「比較利益」,不見得所謂的高毛利率,就能解決當前困境。(攝影/鄭國強)

「國家政策應該發展高毛利率的產業,而不是從事代工而已」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是對的,但其實在經營者眼中是標準「似是而非」的命題。

總統在國慶日演說中提到的產業發展,引起一些回響,為什麼有些產業現在仍面臨艱鉅挑戰,國家是不是大力發展高毛利的產業就把問題解決了?

這問題,筆者曾經跟許多台灣企業經營者討論過。大概得出一個結論,「你要毛利率100%賺10塊,還是毛利率10%賺100000塊。」對於創業家能賺多少錢才是重點呀!

比毛利率?川湖和力旺都贏過輝達
其實台灣一直以來都有利潤率很高的公司,只是媒體曝光度不高。「力旺」從事IP產業,毛利率100%。「川湖」從事滑軌產業,近一季營益率70%,比Nvidia(OPM 60%)還高喔!

然而,「高毛利率企業」對國家政策重要嗎?這就像父母說用身高180公分評斷自己的孩子好不好。那這個孩子品德重要嗎?學習的能力重要嗎?健康重要嗎?
國家政策如果用吸引高毛利率企業為標準,那就會犧牲其他領域發展。
舉例,需不需要思考就業?台灣同時存在年薪250萬的兩個企業,前者毛利率100%,員工200人,後者毛利率10%,員工30000人,國家政策需要發展哪個企業?
每個國家有「群聚效應」與「比較利益」,AI產業是目前利潤高、成長高的產業,可以計算一下台灣目前分食的產值。以一個2300萬人的市場,全世界能贏台灣的國家不多了。

所得稅輸給新加坡,台灣在資產管理業沒有競爭力
當然,台灣能不能發展其他高毛利產業?當然可以。例如資產管理行業,就是具有產值的高毛利產業,但台灣就需要將所得稅率降到20%左右。因為資產管理行業重點是人,新加坡與香港目前所得稅率僅有18%與21%,台灣在資產管理業完全沒競爭力。
台灣當然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但這裡只是要說,國家政策並不是用一個吸引高毛利產業那麼淺的命題來討論,國家政策是要去訪問那些經營者,再回過頭看台灣政府需要開拓哪些新領域與提供既有廠商哪些協助。國家政策絕對不是靠一支筆,而是靠一雙腳踏入民間企業訪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信傳媒立場)
作者  E.Y. Liang
屢獲大獎的資深資本市場操盤人。他深入拜訪數百家上市櫃公司,長期觀察總經,以實戰經驗結合宏微觀視野,提供深度前瞻的台灣市場洞察。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總統賴清德「變局中 奮起的新台灣」演說全文
軍方智庫活動驚現擁核呼聲 學者另提「核共享」以嚇阻共軍
土耳其的古文明啟發美國現代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