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機超人」林鴻森奔赴災區救人,沒想到過程中左小腿不幸受傷感染敗血症,中秋夜不治身亡。(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強颱樺加沙日前重創花蓮,導致堰塞湖發生溢流,災情慘重,許多熱心民眾化身「鏟子超人」,一名來自桃園的「挖土機超人」林鴻森,在災情傳出後隔天,連續8天主動載運小山貓、怪手在災區救災,沒想到過程中左小腿不幸受傷感染敗血症,中秋夜於林口長庚不治身亡。

不過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受訪時,呼籲希望非專業救災人士的熱心民眾別再湧入災區,表示「若災區一但出現傳染病,一萬多人進入災區吃喝拉撒睡,很容易被感染,接著就把病菌帶出花蓮。」應讓國軍工兵營進駐,因國軍後勤資源完善,有救災所需的所有工具,甚至連「野戰醫院」都有。

據了解,林鴻森長期投入救災工作,經常深入積水、泥濘環境,雙手與四肢不乏小傷口。事發後他感到發燒、倦怠與四肢疼痛,原以為是疲勞所致,但症狀迅速惡化,出現高燒、寒顫、意識模糊等,送醫後診斷為嚴重敗血症並多重器官衰竭,最終宣告不治。

醫師也進一步指出,林鴻森疑似因皮膚傷口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進而惡化為「類鼻疽」(melioidosis)並引發敗血性休克。台大醫院與國軍左營總醫院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全身感染甚至喪命。

蜂窩性組織炎:別小看「紅、腫、熱、痛」

根據國軍左營總醫院衛教資訊指出,蜂窩性組織炎是一種常見卻可能致命的皮膚感染,當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經由皮膚傷口入侵皮下脂肪層時,會造成皮膚呈現「蜂窩狀」的擴散性發炎,這就是蜂窩性組織炎。若不及時治療,感染可進一步擴散至血液,引發敗血症甚至死亡。

其主要症狀包括局部紅、腫、熱、痛、水腫、紅斑,且紅腫區無明顯界線;嚴重時會伴隨發燒、畏寒、倦怠、頭痛、關節痛等全身症狀。血液檢查可見白血球上升。若病程惡化、出現淋巴腫脹,代表細菌已進入血液,病情危急。

而臨床診斷通常透過血液檢查、細菌培養(血液或傷口)來確定感染源。至於治療方式依嚴重程度不同而調整,輕微感染可口服抗生素或外用藥膏,若形成膿瘍,需外科切開引流與清創;重症者則需注射抗生素,療程約7至10天,並持續追蹤。

蜂窩性組織炎的日常照護與預防重點包括:

1. 抬高患部以減少水腫,必要時冰敷以控制炎症。
2. 若有發燒或傷口紅腫、疼痛等異常,應立即就醫。
3. 維持皮膚清潔與個人衛生,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
4. 傷口再小也需留意感染跡象,尤其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警覺。
5. 避免觸碰傷口、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6. 保持充分休息,避免熬夜、酗酒等行為,以維持免疫力。
7. 須依照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避免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效。

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並非小傷口引起的「小問題」,若延誤治療,可能迅速惡化為敗血症或罕見的類鼻疽感染,務必提高警覺。

類鼻疽潛伏土壤中,感染後死亡率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張雅媛指出,類鼻疽(Melioidosis)是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細菌感染,常存在於土壤與淡水中。「台灣屬亞熱帶氣候,颱風或暴雨過後泥水翻動,細菌容易擴散,因此每逢災後都是感染高峰期。」

她強調,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變,輕則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重則可能發展為肺炎、菌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若控制不佳,細菌還可能侵犯骨頭與關節,引發骨髓炎、關節炎。其潛伏期可從1天到21天,甚至數月,造成診斷困難。北部醫療院所因病例少,更容易誤判為一般感染。

張雅媛指出,糖尿病患者是主要高風險族群,因免疫力差、末梢神經鈍化,常忽略小傷口,導致感染惡化。其他如肝腎功能不全、長期使用類固醇、慢性肺病、化療中病患,以及經常接觸泥水的農民、建築工人、救災人員,也應提高警覺。

疾管署提醒,清理家園時勿直接接觸污水、污泥,避免感染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破傷風。(圖片來源/疾管署)

類鼻疽對一般抗生素(如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青黴素)效果不佳,需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Ceftazidime)、Imipenem、Meropenem等特定抗生素治療,療程約2至4週。

張雅媛提醒,災後若有傷口或發燒紅腫,務必儘早就醫,「救災重要,但健康更要守護」,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10月賣股》這公司買1234元的台積電還能賺錢  綠界靠賣精誠金融賺錢超過1整季
日本準首相高市早苗未來幾周外交行程緊湊 將會晤川普、習近平
全國第一 新竹市率先明年每人發5000元 成各縣市「普發」示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