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抵抗孤獨,不外乎兩類傾向,一種是與他人互動,一種是從自己身上尋找安慰(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庫)

冒牌者症候群
很怕被你發現,我一直在冒充另一個人

感到孤獨的時刻你會做什麼? 有人會找朋友聊天,有人會去熱鬧的人群當中,有人會看書、看電影轉移注意力。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抵抗孤獨,不外乎兩類傾向,一種是與他人互動,一種是從自己身上尋找安慰。我們常常是在發現沒有人可以真正交流的時刻,退而求其次擁抱孤獨。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說過,有誰真正喜歡孤獨呢? 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而這種失望,其實不僅僅是他人帶給自己的,對自己的失望也會讓我們想要退縮。
誰會喜歡「劣跡斑斑」的我
在我收到的諸多提問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很難開始戀愛,或者總是遇到無疾而終的關係,身邊的好友也沒幾個,他們孤獨,卻寧願孤獨。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別人想像中的那樣好,一旦關係更深入,他們就會暴露自己的種種缺點,結局依然是孤獨,那麼不如早點選擇遠離。其中有一名女性說,儘管她聽到很多讚揚的聲音,從現實標準來衡量,她也是個佼佼者,但她總是認為別人的評價都是過譽。她列舉了自己的種種缺點,比如自我、懶惰、悲觀、笨拙,她覺得自己取得的成就不值一提,在她看來,得到的都是因為僥倖,而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有缺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這些留言讓我想起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她是一位女性創業家,事業成功,善良正直,在戀愛方面卻總是淺嘗輒止。在一次喝醉後她跟我說,她不敢談戀愛。雖然大家眼中的她漂亮大方,幹練果決,有主見又有責任感,但只有她自己清楚,她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她從不敢以素顏面對男友,也不會一起過夜,理由很真實也很荒謬─她怕素顏不夠好看,睡覺時會磨牙,會被男朋友嫌棄。她還告訴我一個祕密:「去年公司的重大決策,很多人都覺得我有遠見有智慧,但其實我糾結了很久,最終的決定是拋了一枚硬幣的結果。」無論有多少人給她正向的回饋,她都從未真正接受過,在她眼中,那個「劣跡斑斑」的自己永遠比不上別人想像中的,哪怕有千萬項優點和成就,都敵不過一個不足或失誤。
冒牌者的通病─害怕被拆穿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彙來表示這類人,叫作「冒牌者症候群」,也稱作「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所謂的冒牌並非他們故意為之,他們只是無法認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肯定自身的能力和優勢,認為這些都是假象,自己不過是在欺騙他人,並且非常害怕被「拆穿」。

在這種困擾之下,他們會焦慮,會懷疑自己。為了消除這種困擾,他們會在生活和工作中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在人際關係方面,他們的做法往往是迴避,一面努力證明自己,一面拚命隱藏自己,儘管如此,他們依然會覺得自己在冒充一個成功者。
冒牌者症候群跟人格面具並不相同,前者是無法內化自我中好的部分,而好的部分的確真實存在,後者是暫時表現出更好的自我,而好的部分未必是真的。
所謂的「冒牌者」,只是一種錯覺,他們的確優秀,只是從未接納過自己。
冒牌者症候群的形成跟過往經歷有關,他們可能長期被忽視,取得的成績不被重要的人肯定,比如父母對孩子的表現缺少正向的回饋。即便孩子表現很好,父母也視若無睹,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習慣性地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其實就是不夠好;或者他們的優點和取得的成績並非是內心真正想要的,比如真正的興趣是音樂或繪畫,最終他們卻「誤打誤撞」在商業方面表現優異。
這種「沒有別人以為的那樣好」的想法會一直慫恿他們去努力,卻從未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是否經得起推敲?可以說,「沒有別人以為的那樣好」這個論點,其實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無論是否屬於冒牌者症候群,我們都會遭遇這種認知衝突的挑戰。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充滿屏障,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跟我們以為的不一樣,那個堅強的同學其實會在晚上躲在被子裡偷偷哭,那個高冷驕傲的同事
其實熱衷公益,那個理性睿智的上司在感情生活中感性得一塌糊塗。同樣,無論我們表現得多麼無懈可擊,最終都會跟別人的想像發生衝突。即便有一萬個成就證明自己很好,人的複雜多面性也決定了總會有人看到我們忽視的人性角落。

做真實的自己更吸引人
當你清楚地知道一直以來驅動自己的想法,不過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問題時,才能真正地放過自己。你不是為了跟其他人眼中的你保持一致而活,也不必想盡辦法去迎合別人的期望,這些嘗試都是徒勞。他人的失望幾乎是注定的,但你可以不讓自己失望,那就是做真實的自己。擔心真實的自己不被他人喜歡,其實是最大的誤區,在穿透層層表象後,人們最喜歡的還是真實,這種喜歡不是因為你多優秀,而是因為你是你。那些擔心不被他人喜歡的時刻,其實折射的是我們還不夠喜歡自己,沒有從內心真正接納自我。歐文•亞隆(Irvin Yalom)說:「人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你與自我連接的方式正是你與他人連接的方式。」我們隱藏真實的自己,不敢用真我示人,否定自己的優點,拒絕了更多跟他人發生聯結的可能性。
喜歡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和練習。換一種眼光看待自己,你會發現,軟弱無力也有可愛的一面,偶爾的懶惰懈怠也可以理解為鬆弛自然。冒充一個完美的人,不如坦然地展現真實,真實才是一個人最吸引人的品格。只有當你願意展示

真實的自己,才有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才會被人真正愛著。《慾望城市》裡有一段我每次看都會感動的情節,米蘭達面對史蒂夫的同居邀請時驚慌無措,她不再是那個別人眼中無堅不摧、無所不能的「女強人」,當她表露出「不為人知」、「不夠好」的那一面時,她依然得到了溫暖的擁抱。你可以固執,可以有很多不夠美好的缺點,但勇敢地愛自己、愛別人,可以讓你成為那個即便沒有想像中好,卻仍不想讓人失去的存在。

總是愛錯人,也許你是故意的

我身邊總有一些女孩,她們聰慧、美好、識大體,但僅限於單身的時候。一旦談了戀愛,就變成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人,不管不顧、歇斯底里、笨得一塌糊塗。為愛痴狂也算是種美德,但依我拙見,這僅限於愛對了人。所謂愛對人,不是一定要找到那個最好的,而是一定要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所謂愛錯人,並非那個人頑劣不堪,只是他的好不是你想要的。我們最常聽到的分手原因就是「我們不合適」,而當你問起來究竟是哪裡不合適,又不見得能夠說得明白。如果能在開始一段戀愛之前就弄清楚這個問題,或許你們本不會在戀愛後經受不必要的折磨,在生活細節中滋生矛盾,直到最後或憤恨或遺憾地說上一句:「是我們不合適。」
如果你最看重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夢想是事業成功,渴望舉案齊眉的伴侶,那麼追求小富即安、悠閒安逸的戀人就不適合你,你應該找一個發憤圖強、有理想並願意為之奮鬥的人;如果你看重安穩和踏實,渴望有人跟你一起經營平淡而溫馨的婚姻生活,那麼喜歡刺激和冒險的戀人就不適合你,你應該找一個跟你一樣願意在平淡中享受人生的伴侶;如果你最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那麼醉心於物質享樂、並不在意精神生活的人就不適合你,你應該找一個能跟你一起秉燭夜談且能相互理解的人。

「清晰的自我認知」是選對人的前提

你適合什麼樣的伴侶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和戀愛觀,而價值觀和戀愛觀又源於你對自己的認知,一個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人,無法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愛情,也無法找到那個適合自己的人。我們在一生中要完成很多人生任務,就像超級瑪利一樣,吃可以變強大的蘑菇、順利擊退敵人、跨越溝壑和河流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關卡,我們也要完成建立信任、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等人生任務,完成它們會使我們形成更加成熟、穩定、社會化的自我,如果卡在了某個任務上,我們就很難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
提升自我認知便是人生任務中最重要的一個,它貫穿我們的一生,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但成熟的個體應該在特定的人生階段達到相對穩定的自我認知,即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做什麼、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角色和定位等等。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你才算完成自我認知這個人生任務,否則將會面臨角色混亂、自我認知混亂的心理危機。因為自我認知是我們洞悉世界的眼睛,如果自我認知是蒙塵的、不清晰的、動盪的,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會有失偏頗,甚至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偏。
建立親密關係是在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之後的下一個人生任務。很難想像一個對自己沒有清晰認知的人,能對他人和人際關係有清醒、理性的判斷。就像我

在本文一開始提及的女孩,自始至終,她仍然覺得情路剛剛啟程。她對愛情的認知是有情飲水飽、唯愛至上,隨時可以遠走高飛,對方也必須才華橫溢、桀驁不馴才能入她的眼。
在有關愛情的電視劇裡,劇情總是被安排成女主和名聲不大的小眾畫家或落魄的搖滾青年遠居郊區平房,自己變身保姆不離不棄。男友的沉默寡言會被她解讀成愛得深沉,易怒、脾氣差被她解讀成鬱鬱不得志,就連偶爾對她的責罵、
毆打也可以被原諒,認為那是藝術家的個性使然。當再次要自掏腰包墊付房租的時候,她已捉襟見肘,終於扛不住壓力,準備一拍兩散。分手飯好不容易見了葷腥,心情卻不復原來,那種堅定早就被對方忽冷忽熱的態度和現實的壓力徹底磨滅了。她終於意識到了自己並不能為了愛情拋棄所有,對方也不是她唯一的愛情歸宿,就連他們的關係也不過是男人對她的依賴,那也許根本不能被稱為愛情。
如果她早意識到自己並非愛情小說的女主角,愛情也要經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考驗,她就不會去追逐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人,白白把時間浪費在一段錯誤的戀情當中。在自我認知不夠清晰的這些歲月裡,她沒有弄清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伴侶。
所以,如果想要一段美滿的戀情,先問問自己,你看重的是什麼? 你的能力和胸懷能接得住什麼樣的感情? 你希望別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 你渴望的戀愛應該是怎樣的狀態?不先弄清楚這些問題,你在愛情中使出再大的力氣也只會傷害自己。

愛情也需要量力而行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明明已經能夠清楚地解答以上問題,但偏偏不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戀愛對象,他們飛蛾撲火般地投入不合適的戀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沒結果卻還要一意孤行撞得頭破血流。這看似自相矛盾,不可理喻,但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在一次諮詢中找到了那些「明知道」和「偏偏不」之間的祕密。阿明是我的個案,二十七、八歲的大男孩,他上進勤奮、性格溫和、開朗、幽默、大度。一個看起來無可挑剔的男孩,卻總是被女朋友挑剔,連續失戀三次。他苦惱不已,來諮詢室找我,想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其實他很清楚自己適合跟自我能力相當的女孩在一起,但每次都被那些十分優秀的女孩吸引,所以每次戀愛中他都沒有安全感,擔心自己無法把女友留在身邊,反倒做得越多錯得越多。他欣賞對方身上的過人之處,那或許是適合他的女孩所不具備的特質,就像明明知道自己不適合極限運動,卻偏偏要大膽試一試,最後造成自己的極度不適。這種矛盾就在於現實與期望之間的齟齬,人們往往會渴望那些力不能及的東西,因為那代表著夢想,令人心馳神往。如果把不切實際的幻想強加到真實的生活上,你才發自己駕馭不了,也消受不起。說到底,你雖然想努力維持那個夢,但實際上,你還配不上。放棄適合自己的戀愛去追逐不切實際的愛情幻想,就是愛錯人的又一個表現。你當然可以閉上眼做任何美夢,但睜開眼也別忘記為自己的真實人生努力。就像我們曾經都經歷過的那樣,在幻想裡我們無所不能,可那僅僅是一種嚮往而已,你不會因為這些當下不適合自己的橋段和劇情,而放棄譜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夢中情人再美好亦是虛幻,眼前人雖然平凡卻是真實存在。與其對真實的人生充耳不聞,不如妥善安放好你的美好期望,聚焦當下,好好修煉自己,等到你變得更強大,能把「配不上」轉變成「配得上」,把「不合適」轉變成「正合適」,再去追求曾經的夢想也不遲。不論沒有弄清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人,還是明知不適合還要苦苦追尋,其實都是愛情中的常見錯誤,或許它不可避免,但絕對不值得一錯再錯。在追愛的路上,每個人都要甩掉偏見、修正錯誤,同時也調整自己,但你一定要明白,這麼做不是為了找到最好的人,因為真正的愛情裡沒有完美的人,真正的「最好的人」不過是那個最適合你的人而已。

內容來源:《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過分善良不是好事!停止取悅,過想要的生活》聯經出版公司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缺牙可能加深法令紋?拔牙後如何避免齒槽骨流失?補骨粉是必要的嗎?
中秋烤肉不傷身!營養師推「綠奇異果」助消化、降腸癌風險
「不平等」為何令人又愛又恨?中研院江彥生從社會心理實驗窺見複雜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