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振榮的視野,早已不只停留在資訊與通訊領域。他提出「C.A.T.」─Culture(文化)、Art(藝術)、Technology(科技)─三位一體的整合思維。(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庫)
在台大管院的大禮堂裡,台灣科技企業家施振榮步上講台,語調沉穩卻鏗鏘。他不是第一次談台灣的未來,但每一次,都像是在把半世紀的產業經驗,化為對下一個世代的叮嚀。這一回,他帶來的核心訊息簡單卻深刻:「台灣不缺人才,但缺乏舞台。」
從微笑曲線到多維曲線:談隱性價值的重要
施振榮回顧他提出「微笑曲線」的年代。當年,曲線的兩端是價值最高的研發與品牌,中間的製造則被視為低毛利區域。然而,今日他提出「多維微笑曲線」,提醒人們價值不再只是單一產業鏈的分工,而是跨產業、跨領域的整合。
在他眼中,政治人物往往過度追逐「顯性價值」─GDP成長率、股市點位、短期政績,卻忽視了更難被量化的「隱性價值」,如人才培育、制度設計與文化養成。這些隱性價值,雖不如產值數字耀眼,卻是國家真正能長久競爭的基礎。
「王道思維」是他反覆強調的概念。無論企業還是國家,若不能兼顧所有利害相關人─從員工、客戶到整體社會─最終就難以永續。
AI時代:台灣不能只是配角
當談到AI時代的挑戰,他語氣更為堅定。AI算力正驅動全球科技新秩序,台灣在晶片與伺服器產業已居於關鍵地位,但他警告,若只滿足於扮演供應鏈角色,將錯失新一波主導權。
「我們不能只當配角,」施振榮說,「AI晶片、伺服器、邊緣運算,這些領域台灣完全有能力扮演主角。」
他認為,台灣的規模適中,這是劣勢但也是優勢。市場雖小,卻能作為新應用的實驗舞台,快速測試、迭代,形成全球創新示範。「台灣要成為『創新戲島』(Innovation Island),讓世界看到不只是硬體製造的台灣,而是人文、藝術與科技整合的台灣。」
人才不是問題,舞台才是問題
在演講中段,他拋出了全場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台灣不缺人才,但缺乏舞台。」
他指出,台灣的年輕世代在ICT、醫療、生技、設計等領域都有世界級的實力。然而,國內往往缺乏足夠的應用場域與實驗平台,讓這些人才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價值。結果是,許多人選擇離開台灣,到國際舞台尋找機會。
「我們要問自己:為什麼讓年輕人一流的創意,只能在矽谷、在新加坡實現?台灣應該自己先打造舞台,讓他們在這裡發光。」
從ICT到C.A.T.:跨領域的未來
施振榮的視野,早已不只停留在資訊與通訊領域。他提出「C.A.T.」─Culture(文化)、Art(藝術)、Technology(科技)─三位一體的整合思維。台灣的優勢,不只是半導體與硬體製造,還應該結合人文與創意,發展文化科技與智慧應用,從而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在他描繪的藍圖中,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都是台灣可以率先展現的舞台。結合ICT硬實力與文化創意的軟實力,台灣有潛力成為全球「優質生活的引領者」。
回顧與前瞻:延續創業精神
施振榮也借機回顧台灣產業的發展歷程。從家庭工廠到資訊電子,台灣的成功來自一種「不守舊規矩,敢於冒險」的精神。他提醒,這種精神不能消失,否則繁榮將不再延續。
「繁榮與自由不會憑空而來,必須靠智慧規劃、整密布局,還要流血流汗去執行,」他說。
台灣要給人才舞台
在演講的尾聲,施振榮再次強調:「台灣不缺人才,但缺乏舞台。」這不只是對產業的診斷,更是對國家的提醒。
他希望未來的台灣,不只是世界供應鏈上的一環,而是一個能孕育創意、實現價值的舞台。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AI時代、在世界地圖上,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更多信傳媒報導
關稅之爭》童子賢籲台應與韓日平起平坐 施振榮強調自強創價值
美台晶片「五五分」難成 施振榮:台赴美設廠是國力延伸 童子賢:不利競爭力應反對
黃景茂推翻偵訊筆錄 否認講過違法和奉交下 柯文哲轟檢方「複製貼上」被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