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2日對台大的學生說「繁榮與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必須靠長期規劃與付出。」(資料照片,攝影/鄭國強)
在台大管院一號館的會議廳裡,童子賢一如往常,語速平緩卻層次分明。此次他的演講並非單純的產業展望,而是將歷史、數據與經驗揉合在一起,勾勒出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他提醒:「繁榮與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必須靠長期規劃與付出。」
危機中的選擇:五十年前的啟示
童子賢從50年前談起。那是1970年代,台灣在十大建設的推動下,從農業社會逐步邁入工業化。當時正值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禁運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台灣也同樣受波及,卻在困境中選擇舉債投資,蓋高速公路、建基礎設施,結果為往後數十年的經濟起飛奠定基礎。
「危機中做正確的投資,才有後來的條件,」童子賢說。這樣的歷史回顧不是為了緬懷,而是提醒當下的台灣─當我們再次面臨國際貿易摩擦、能源轉型、人口變遷等挑戰,應該有同樣的膽識與眼光。
外貿依賴過高:台灣的結構風險
他接著拿出台美中經濟數據作對比。2024年,台灣的貿易額接近8,000億美元,甚至超越本身GDP總量。這在先進國家中極為少見。
相較之下,美國的外貿僅佔GDP的18.6%,中國則約33%,都能靠內需支撐經濟。德國雖然高度依賴出口,但其人口與規模與台灣完全不同。童子賢指出,台灣過度依賴外貿,意味著一旦全球景氣反轉,國內經濟將缺乏緩衝。
「我們不能永遠只靠出口高科技產品過日子,」他直言。
高科技之外:服務業與農業的戰略地位
童子賢強調,高科技固然是今日台灣的亮點,但未來不能只靠它。台灣必須將更多心力放在高階服務業與農業。
在服務業方面,他指出台灣目前雖有六至七成產值來自服務,但多數屬於中低階,附加價值不高。若要讓年輕世代薪資持續成長,必須推動醫療、教育、金融、觀光等高階服務業的升級與國際化。
農業則被他視為「戰略產業」。他舉例,美國是科技與軍事強國,同時也是全球農業第二大國;德國是工業巨擘,農業仍列世界前十;法國的核能與軍工強大,卻也保持農業前七的地位。
「農業不只是生計問題,而是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根本。」他強調,台灣不能因土地有限就放棄農業,而應以科技與精緻化提升產值,像以色列把寸土寸金的土地變成高效率農田一樣。
能源抉擇:太陽能的迷思與核能的必要
在能源議題上,童子賢的語氣更為犀利。他直言,過度迷信太陽能與風電是不切實際的選項。
他以實例說明:若要完全以太陽能供應全台用電,必須耗費相當於16至18個台北市的土地,而且面板壽命僅20至25年,還要面對颱風、廢棄處理等問題。這些隱藏成本,不僅經濟上難以負擔,也會帶來環境災難。
「綠能有它的價值,但若政策錯誤,台灣每年可能要多付上兆資金給國外,這是國家承受不起的。」
他明白指出,台灣必須正視核能的必要性。第四代核能技術更安全,能在能源轉型中扮演穩定基石。對他而言,能源不該是意識形態的角力,而應以理性科學決策。
社會投資:教育、文化與健保
在談經濟結構與能源之外,童子賢也把重點放在「社會投資」。他強調,教育、文化與健保是台灣永續發展的基礎。
健保制度的普及,讓台灣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用戶滿意度高達九成以上;但醫療人員的滿意度僅約五成,顯示制度需要再平衡。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導致人才培育面臨挑戰;文化投資偏低,也讓台灣在軟實力上顯得單薄。
「永續不是口號,必須從教育、文化、醫療開始,」他說。
歷史精神與未來責任
童子賢時常引用歷史。他提到鄭成功、家庭工廠,也提到戰後的「青果大王」、「香蕉王國」。這些故事提醒人們,台灣的發展靠的是冒險、韌性與不守成規的精神。
今天,台灣站在另一個轉折點上。高科技成就令人驕傲,但未來五十年,能否持續繁榮,取決於是否敢在服務業、農業、教育、文化與能源做出長期投資。
「繁榮與自由,不會憑空誕生。」童子賢語氣緩慢卻堅定,「必須靠智慧規劃、整密布局,還要流血流汗去執行。」
在演講的尾聲,他並未用激昂的口號作結,而是留下一個反思的空間:台灣要如何讓下一代不只是繼承今天的繁榮,而是能創造新的繁榮?
他提醒在場聽眾學子,台灣不能陷入「只靠高科技」的迷思。唯有同時推動服務業升級、農業戰略布局、能源理性規劃,以及社會投資,台灣的永續未來才會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能真正落地的藍圖。
更多信傳媒報導
施振榮:AI時代的價值革命,台灣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
關稅之爭》童子賢籲台應與韓日平起平坐 施振榮強調自強創價值
美台晶片「五五分」難成 施振榮:台赴美設廠是國力延伸 童子賢:不利競爭力應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