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總額首度逼近一兆,專家提醒「明年不漲,後年恐難逃漲保費」。(攝影/陳稚華)

台灣全民健保制度邁入30週年,最新一年度的健保總額協商也於25日落幕。

衛福部宣布,115年度全民健保總額協商結果圓滿達成共識,醫療總額將首次逼近新台幣一兆元。衛福部長石崇良強調,明年保費不會調漲,短期不會增加民眾負擔。

依照衛福部公布的結果,四大部門、透析總額達成共識,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高推估5.5%通過,明年總額將高達9883.1億元。石崇良表示,到今年底的安全準備金會有2.8個月左右,明年以5.5%的成長率預估,也還會有近2個月的安全準備金,可以確定的是明年不會調漲保費。

健保總額分成四大總額,分別是醫院總額、西醫基層總額、中醫總額跟牙醫總額,石崇良表示,經過漫長的時間討論,非常不容易達成過去23年來從來沒有達成的共識,協商結果都是達到成長5.5%,也就是說,明年的健保的總額會比今年增加近600億元。

不過,醫界專家認為,「不漲保費」雖然符合民意期待,但背後隱含龐大財務壓力,制度的永續與公平仍是迫切考驗。

預防比急救更划算,糖尿病、大腸癌提早介入省數十倍支出

對此,台北榮總精準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張家銘接受《信傳媒》訪問時直言,健保總額突破兆元並不只是數字問題,而是一場制度轉型的警訊。他指出,這幾年精準醫療與標靶藥物快速進展,癌症、罕病及慢性病的治療費用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元,對健保財務形成「雪崩式上升」的趨勢。

「過去我們用健保在救命,但未來健保若要救制度,就得開始把錢花在預防。」張家銘強調,與其把資源集中在疾病末期的搶救,不如投資在疾病風險分析與健康促進,例如基因檢測、生活習慣介入、營養與運動指導。他強調,「把錢花在預防,比花在急救更划算。」

張家銘指出,像是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脂肪肝、乳癌、大腸癌這些,其實都有相當明確的風險因子,也有可以量化的基因指標。「這些疾病一旦進入治療階段,花費不僅是幾十倍,也會帶來家庭負擔與社會成本。但如果能提早介入,讓它們『不發病』,健保就不會超支,我們的身體也能保持健康。」

張家銘建議,政府應設計一套以「精準預防」為核心的健保模式,例如:

1. 補助個人化健康檢測與基因風險評估;
2. 對高風險族群提供營養、運動與心理支持的健康管理計畫;
3. 發展「以健康成果為導向」的給付機制,鼓勵醫療團隊與個人共同維護健康。

他直言,民眾該關心的不只是「保費漲不漲」,而是「保費有沒有真正買到健康」。只有當制度開始重視預防,健保才有可能永續。

張家銘呼籲健保應從「救病」轉向「養健康」,預防比急救更能救健保。(攝影/陳稚華)

醫直言:不漲保費是政治語言,靠補充保費恐失衡

另一名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也向《信傳媒》透露,認為石崇良承諾明年不漲保費,背後更多是「政治考量」。他指出,目前健保財政其實很大程度依賴「補充保費」,例如股利、租金收入等,這只是「權宜之計」,甚至可能造成少數人承擔較大負擔的「不公平」。

「長治久安之道,應該是隨著通膨與醫療物價,每年適度調升保費,這才是合理正道。」他強調,若僅靠補充保費填補缺口,長遠來看並不公平,反而可能導致制度失衡。他主張應同時加強社會福利補助,讓真正無力支付的民眾由政府協助,健保則回歸「醫療需求」本位,如此才是健保與社福並行的雙重保障。

這名主治醫師也指出,若能適度增加使用者付費,不僅能避免過度依賴醫療資源,也能減少無謂糾紛與浪費。「真正以醫療專業考量為前提的健保,才可能走得長久。」

張鴻仁警告:健保明年不漲,後年勢必漲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則從人口結構與經濟面提出警告。

他指出,台灣已經是「高所得國家」,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但健保一年總額不到一兆元,顯然難以支應高齡社會與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的支出。

「不漲保費當然符合民意,因為繳保費本質上是『替別人付錢』,所以執政者會這樣決定可以理解。」張鴻仁說,但現實是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新藥新科技湧現,健保收支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他直言,「明年不漲,但後年勢必漲。」

在張鴻仁看來,健保總額如何花得「最有意義」,比單純討論要不要漲更重要,他認為資源分配必須更有效率,否則健保財務難以為繼。

取消日劑藥費、查藥價差,藥師提改革三箭盯緊不合理用藥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石崇良增加健保總額600億是利國利民之舉,「但除了開源,還應該要節流,否則民眾還是無法受惠,尤其是急重症的病人。」

沈采穎認為首應推動兒科用藥原瓶原包裝,在少子化的狀況下,才能讓兒童的用藥更精準,疾病能得到良好的治療。另外則是取消日劑藥費給付、採實支實付制,才能讓民眾得到完整的一個治療及合理的用藥,尤其是在抗生素的使用,及婦科的疾病。

沈采穎也強調,衛福部應調查藥價差,「藥價差5成以上的話,一旦查獲往前追溯半年,是醫療院所要將這筆款項要退回給健保署的。」

另外,針對不合理的用藥要嚴加查輯,她指出,早在1985年召開的合理用藥專家會議上,WHO(世界衛生組織)便給出定義:「合理用藥要求病人接受的藥物適合其臨床需要、藥物的劑量符合其個體病人需要、療程足够、藥價對病人及其社區最爲低廉。」簡言之,合理用藥就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地使用藥物。

沈采穎表示,全民健保制度是台灣的驕傲,也被譽為「台灣最值得出口的制度」,但當總額即將突破一兆元,這不僅是里程碑,更是挑戰的開始。

醫界認為短期內,石崇良的承諾確實為民眾帶來安心;但長遠而言,如何讓健保從「救病」走向「養健康」,如何兼顧「公平」與「永續」,才是真正需要全民共識的課題。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合勤投控指買廠遇到法拍蟑螂 再度抱怨檢警不作為
建新集團旗下中科國際興櫃 老董:我每一個子公司攏也嘆錢
馬太鞍溪堰塞湖之災》野溪改道害災區又淹水 賴清德允諾「2項目」由中央政府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