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警報響起,生育補助10萬能否扭轉生育意願?各界提出不同看法。(圖片來源/photoAC)

台灣少子化問題持續加劇,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8月新生兒僅8,464人,比去年同期驟降近3成,總生育率僅1.2,遠低於世代更替水準2.1。台灣已連續2年呈現「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社會各界對生育政策的關注越發高漲。

為了回應這股壓力,行政院會18日拍板通過「因應少子女化對策:好孕三方案」,內容包括加強版的「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以及「醫療性凍卵補助」,整體方案經費達72.9億元,預計2026年1月起上路。

其中「生育補助」加碼方案將在既有生育補助下,無論保險身份是勞保、公保、國保、農保、軍保,甚至是無保險身份者,都由中央政府經費支持,統一拉齊補貼至每人10萬元,雙胞胎則是20萬元,依此類推。

然而,政策雖有助緩解眼前壓力,醫界與學界專家卻提醒,單純「一次性補助」恐怕效果有限,若要真正提升生育意願,仍需從居住、托育、教育、醫療與移民等面向多管齊下。

廖偉翔:統一補助,打造公平環境

國民黨立委廖偉翔表示,他9月初行文請行政單位統一各行業生育補助金額,並提高生育補助為每一胎10萬,很高興行政院從善如流。

廖偉翔進一步指出,目前農保、勞保、國保、軍保等不同身分別的保險,生育給付的標準不同,甚至金額還有顯著差異,不只違反生育保障的公平原則,亦不符合0-6歲國家養的精神。他認為,當前少子化問題相當嚴重,應將現行各保險別的生育給付統一標準,補助制度必須簡化並拉齊,避免不同身分的家庭因補助落差而產生剝奪感。

「少子化問題相當嚴重,台灣不能再猶豫。」廖偉翔強調,統一補助標準是必要的第一步。不過他也提醒,10萬元補助只是「開端」,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低薪、高房價等結構性問題,更是年輕世代最直接的壓力來源,執政黨應持續著重薪資提升、居住正義等面向,才能真正減輕家庭負擔,讓大家更敢生、願意生。

他呼籲政府必須持續推動薪資成長、居住正義與長期育兒支持,讓年輕人更敢於生育。

「生育補助」加碼方案將在既有生育補助下,無論保險身份是勞保、公保、國保、農保、軍保,甚至是無保險身份者,都由中央政府經費支持,統一拉齊補貼至每人10萬元。(圖片來源/勞動部)

婦產科醫師:杯水車薪,必須擴大支持

對此,台北秀傳醫院院長、婦產科名醫鄭丞傑則向《信傳媒》提出不同看法。他直言,新政策對部分家庭「其實是杯水車薪」。

「以最高薪資級距的勞工為例,原本生育給付就已接近9萬元,現在補到10萬,等於只多了8千元,對這些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太大幫助。」鄭丞傑指出,少子化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生產那一刻」,而是「養育過程的長期壓力」。

他建議,政府應該提出更長遠的政策,例如:

1. 推動「0-18歲國家養」:不僅補助幼兒,更要保障國中、高中階段,減輕父母長期經濟負擔。
2. 社會住宅優先:對懷孕或有子女的家庭給予社宅入住優先權,穩定居住環境。
3. 坐月子補助:可仿效日本,由政府支付部分產後照護費用,減輕婦女身心壓力。
4. 公共托育擴充:大幅增加公托名額,若短期無法達成,應補助私立托育費用。
5. 醫療支持:提高試管嬰兒、凍卵補助,並盡速推動代理孕母合法化,幫助有特殊需求的婦女。

他也肯定政府宣布對月薪5萬元以下的勞工免徵所得稅,認為這是實質減輕年輕家庭負擔的方向。

不過,鄭丞傑更進一步提醒,台灣人口結構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勞動力不足與兵源缺口迫在眉睫,「單靠鼓勵生育已來不及,必須積極引進移民,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才能維持社會與經濟運作。」

婦產科醫師認為應大幅增加公托名額,若短期無法達成,就補助私立托育費用。(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學者觀點:補助只能「治標」,結構改革才是關鍵

除了醫界,人口與社會政策專家也從宏觀角度提出觀察。

一名長期研究社會政策的學者向《信傳媒》指出,台灣的生育率低迷,並非單純金錢補助可以扭轉,而是受到多重結構性因素影響:

1. 婚育延遲:女性普遍在30歲後才考慮結婚生子,高齡生育風險與壓力攀升。
2. 性別不平等:家務與育兒責任多數仍落在女性身上,導致職涯中斷與收入差距,降低女性願意生育。
3. 教育與托育壓力:補助僅限於出生時,未涵蓋長期教育支出,家長依舊憂心。
4. 居住與就業不安:高房價與低薪問題沒有解決,生育誘因不足。

「補助是必要的,但它只能解決冰山一角。若不正視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少子化的趨勢仍難以扭轉。」學者語重心長地說。

行政院拍板「一胎生育補助10萬元」或許能在短期內減輕壓力,甚至讓一些家庭「多想一想是否生第一胎、第二胎」,但要真正翻轉少子化,還需要結合薪資提升、居住正義、托育與教育支持,否則補助再多,也可能無法阻擋台灣走向「生不如死」的長期趨勢。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烏克蘭有200家無人機製造商 澤倫斯基宣布解禁 將開始輸出國產武器
台灣7、8月無人機出口6.2億 今年應該輕鬆破10億 《彭博社》報導證實波蘭為大買家
一生以「從愛出發」 原住民委員會追頒「超人醫師」徐超斌二等原住民族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