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強調,近期預售屋交屋面臨貸款不足、預售屋解約潮及爛尾樓事件等問題並非與央行不動產貸款規範。(攝影/鄭國強)

近來房市話題不斷,外界憂心「預售屋貸款不足」、「解約潮」以及「換屋族貸款困境」等問題,甚至質疑是央行信用管制惹禍。

對此,央行在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中澄清,這些說法並不正確,並以具體數據指出:銀行資金能量足以支應下半年預售屋交屋貸款需求,預售屋解約比例僅 1.1%,並未有部分媒體所稱解約潮席捲全台情形;同時針對換屋族,央行也已放寬出售原有房屋期限至 18 個月,以協助有實質自住需求的民眾。

預售屋解約率僅1.1%,其中66%為多屋族

央行指出,依據實價登錄及建案預估,今年將有約 13.5 萬戶預售屋完工交屋,其中下半年約 6.9 萬戶。若以總成交金額約 6,789 億元、平均貸款成數 7 成推算,貸款需求約為 4,752 億元。

為此,央行調查前 15 大銀行(其房貸餘額占本國銀行 85%),可承作金額達 4,757 億元,再加上基層金融機構與壽險公司承作空間,整體金融體系資金動能足以支應需求。央行強調,並不存在「銀行沒錢可貸」的狀況。

針對外界憂心的「解約潮」,內政部數據也顯示,2021年7月至2025年6 月間,全台預售屋簽約買賣 40 萬件中,僅有 4,418 件解約,比例僅 1.1%。

央行進一步分析,解約者中有 66% 為多屋族,非單純自住需求者;且 44% 解約案件發生在簽約未滿一年內,多數屬於短線操作或因房價預期不如原本樂觀而提前退場

至於民眾關心的「貸款不足」問題,央行也解釋,這與其信用管制並無直接關係。

許多購屋糾紛是因買方誤信建商或代銷所宣稱的貸款成數、利率,與銀行實際審核結果有落差。依內政部定型化契約規定,若因不可歸責因素造成貸款不足差額,30% 以下可分期清償,超過 30% 則可解除契約且不得收取違約金,購屋者權益已有保障。

消費爭議多與施工有關,貸款糾紛比例小

不過,近年來隨著預售案增加,房地產消費糾紛確實上升,但央行進一步指出,主要原因並非貸款不足。

內政部統計顯示,2025 年上半年與建商相關的糾紛平均每季達 352 件,但其中施工爭議就占 43.5%,違反定型化契約占 6.1%,而資金糾紛僅 5.97%,貸款不足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換句話說,外界對「交屋貸款不足引發大規模糾紛」的想像,與實際狀況並不相符。央行也提醒,消費者簽約時應以銀行的審核標準為準,而不是單聽建商的「行銷話術」。

 換屋族期限延長至18個月,銀行仍看借款人條件 

針對另一項外界討論度高的「換屋族貸款困境」,央行也指出,自去年 9 月起,央行已將換屋期限自 12 個月延長至 18 個月,讓民眾在出售原有房屋與購買新屋之間有更多彈性。

根據央行統計,去年 9月至今年 8 月,全國銀行辦理受限貸款 16,165 件,其中有 775 件適用換屋協處措施,占比約 4.79%。換句話說,每 20 件受限貸款中,就有將近 1 件獲得「換屋協助」。

至於坊間傳出「銀行不願受理換屋族貸款」的說法,央行則解釋,多半與個案條件有關。例如房屋擔保品座落地點不佳、借款人不符合「5P 原則」(信用、用途、還款來源、保障與展望)、或單純沒有實質自住需求(如名下已擁有多間房屋、短期內頻繁交易等)。

央行強調,若借款人具備換屋自住需求,銀行仍有責任協助資金安排。

呼籲理性看待房市,謹慎規劃財務

央行最後重申,目前銀行體系資金動能足夠,房市貸款正常運作,並未出現外界傳言的「斷貸潮」或「解約潮」。但也提醒民眾,購屋涉及龐大資金,應以自身財務能力與銀行實際審核條件為依據,不要僅聽信建商或代銷承諾。

此外,換屋族若遇到問題,也可透過央行專線或意見信箱反映,央行將依規協助處理。

在房市逐漸降溫的背景下,央行的報告顯示:銀行錢夠、貸款正常,問題多半出在市場預期與個人條件落差。至於購屋人,謹慎規劃才是避免「卡關」的關鍵。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台北市議會舊址重建 海悅透過買金毓泰承接該案 但子公司背多條官司未清
雙城論壇25日舉行今突然延期 北市府尊重中央權限 陸委會:相當意外
7歲到75歲齊上陣 桃園環境知識競賽300人搶進全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