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臀部疑似HPV感染,引發醫界與監所衛生關注。(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容積率、政治獻金案遭收押禁見近1年,日前以7千萬交保。

不過其妻陳佩琪20日在社交媒體上透露,柯文哲臀部出現對稱性大型傷口,懷疑是因為在台北看守所使用不潔的馬桶所致。

曾有被媒體揭露的便秘問題,陳佩琪表示現在每天炒好幾盤青菜給柯文哲,是有改善,但原本就有的腺樣體肥大導致的睡眠品質不佳,回家後卻更惡化。陳佩琪也提到現在每天清晨3、4、5時幾乎都有監控中心打電話查行蹤,理由是有落跑嫌疑。

柯文哲臀部疑似HPV感染,醫界對感染途徑提出質疑

對於日前指柯文哲臀部出現了兩個極大的對稱傷口,陳珮琪再表示,柯文哲自行診斷這是「疣」,是HPV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良性皮膚疾病,並計劃進行全身健檢。

她指出,「這是HPV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良性皮膚疾病,通常醫生肉眼看看就能診斷,北所醫生也沒否定其診斷,就拿乾冰幫他灼燒了3次,但症狀沒改善多少,還是很痛。」上週自己幫柯文哲處理傷口時,看到的是已經治療過後的色素沉著病灶,陳珮琪表示自己的處理法是用弱效類固醇藥膏擦在黑色斑塊上,另外硬硬的顆粒有些滲泌物,感覺像有細菌感染,也合併用抗生素藥膏。

然而,醫界專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是因不潔馬桶感染途徑並不常見。台北看守所則表示,已依規定提供收容人飲食,並持續維護環境衛生。

醫師解析HPV型別與傳染方式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無包膜DNA病毒,屬於乳頭瘤病毒科乳頭瘤病毒屬。該病毒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入侵人體後有時會引起疣甚至癌症,但大多數時候沒有任何臨床症狀。

HPV已知型別超過130種,其中部分高危型(如第16、18型)可引發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肛門癌、咽喉癌等癌症或癌前病變。而低危型(如第6、11型)則主要引起尖銳濕疣(俗稱菜花)。

台北秀傳醫院院長、婦產科名醫鄭丞傑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解釋,HPV感染多見於手腳部位,「通常長在腳上的疣,大都是第1、2、4、27、57 型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造成的;長在手指、手肘、膝蓋等部位的,常常是第1、2、4、7 型造成的;長在臉部或皮膚上抓痕的疣,則大都是3、10、28型造成的。」

鄭丞傑認為這些疣都可以透過皮膚接觸或共用物品、器皿傳染,「柯P懷疑在拘留所內坐馬桶傳染,其實很難確認馬桶是『兇手』,除非大腿或臀部正好有傷口,否則病毒不易入侵。」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長的是俗稱「菜花」的尖型溼疣,通常長在黏膜上面或周邊,例如生殖器、肛門,大都是第6、11 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造成的。

醫:9價疫苗可預防高危型HPV與菜花

至於可以引發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肛門癌、咽喉癌等癌症或癌前病變的,則是高危險型人類乳突病毒,最常見是第16、18、31、33、45、52、58型的人類病毒感染造成的,「而這7型病毒和引起菜花的第6、11型病毒,就是9價疫苗可以預防的型別,所以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以大量減少兩性的相關癌症和菜花。」鄭丞傑表示。

他也提到,人類乳突病毒其實在環境中廣泛存在,「有研究發現在公共的廁所門把、水龍頭、馬桶上都可以測到病毒的存在,的確可以透過手的觸摸,再碰觸自己的身體部位而感染,因此公共廁所的清潔固然重要,個人上廁所前後都好好洗手可能更務實重要。」

鄭丞傑強調,病毒在乾燥的環境中存活時間短,所以大家也不必過度恐慌。

監所回應HPV疑慮,專家建議加強衛生與接種疫苗

對於柯文哲感染HPV的疑慮,台北看守所發表聲明表示,已依規定提供收容人飲食,並持續維護環境衛生。他們將持續規劃提升收容品質,以保障收容人權益。此外,對於陳佩琪指控馬桶不潔,台北看守所未作進一步回應。

柯文哲感染HPV的疑慮引發了對監所衛生環境的關注。雖然醫界專家認為透過馬桶感染HPV的機率低,但仍需強化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並提高民眾對HPV的認識。此外,接種HPV疫苗是預防HPV感染的重要措施,應鼓勵民眾積極接種,以降低相關癌症的發生風險。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川普告《紐約時報》意圖使他不當選 因訴狀像公關稿遭法官駁回
央行闢謠「預售屋解約潮」 銀行資金足以支應房貸需求 解約率僅1.1%
台北市議會舊址重建 海悅透過買金毓泰承接該案 但子公司背多條官司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