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下,民團疾呼成立「兒少家庭部」,別再讓孩子被政策遺忘。。(圖片來源/freepik)

台灣少子化與兒少問題日益嚴峻,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成立「兒少家庭部」,統籌目前分散在十多個部會的兒少與家庭政策。

然而,這項期待已久的組織改革,雖在衛福部內部已討論多年,但至今仍停留在「要設立部、署或司」的行政位階選擇,遲遲沒有定案。

今年7月11日,「全國婦兒團體聯盟(婦兒盟)」、「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聯合眾多團體、邀請多位學者專家共同舉辦《構築未來:打造「兒少家庭部」跨部治理與政策整合藍圖》論壇,包括台大名譽教授呂鴻基醫師、前政務委員薛承泰教授、小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歐良修醫師等,一致呼籲台灣需要一個跨部門的兒少專責單位,來整合分散的兒少與家庭政策。

前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也在8月14日表示,目前正在盤整資源,希望今年底成立兒少專責單位。

12年等待,只聞樓梯響

婦兒盟指出,2013年設立的「體育署」已升格成「運動部」,然而同一年行政院組織改組消失的兒童專責單位(內政部兒童局)等了12年卻只聞樓梯響,「我們不禁要問,成立『兒少家庭部』,還要我們等多久?難道兒少權利這麽不重要?」

婦兒盟副召集人單信愛指出,台灣兒少正面臨「四不一沒有」的真實處境包括:

1. 活不下去:5歲以下死亡率高於鄰國,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
2. 笑不出來:父母難以陪伴,孩子承受孤單。
3. 教不出來:家庭教育與親職支持不足,家長孤立無援。
4. 生不出來:連續五年新生兒數低於死亡人數。
5. 沒有未來:兒少政策分散於十多部會,十多年無人專責,孩子淪為制度邊緣。

「一個孩子能否安心成長,一個母親能否放心養育,一個家庭能否有效支撐,決定了我們社會的溫度。」婦兒盟強調,若缺乏專責單位,政府再多補助也只是亡羊補牢。

政策推進卡關:部?署?還是司?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目前最大的卡關點在於組織層級的定位。

 「現在還在看何時公布,主要卡在是要設立『部』、『署』還是『司』。但如果只是署或司的層級,恐怕權限不足,難以真正跨部會整合。」王瀚陽說。

據了解,前衛福部長邱泰源曾在8月表示,相關規劃已在盤整,希望年底前能有結果。不過隨著內閣改組,新任部長石崇良是否將「兒少家庭部」列為優先事項,仍有待觀察。

民團具體訴求:從媽媽到孩子全面支持

對此,婦兒盟也提出3大訴求:

1. 設立跨部門專責單位:婦兒盟指出,美國早在1986年創設兒童家庭局,日本2007年增設兒童家庭廳、2022年改為直屬首相管理,2023年岸田首相接管時更承諾「要實現以兒童為中心的社會」,台灣應參考美、日經驗,早日成立兒少家庭專責單位,整合分散的兒少與家庭政策。

2. 建立媽媽支持網絡:從懷孕開始即提供諮商輔導、基金補助及到宅支持服務,減輕母親身心壓力。婦兒盟指出,根據112年性別勞動統計,女性在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月工時高達165.7小時,當高工時與密集育兒責任重疊,媽媽實際承擔的每日工時遠遠超過12小時,身體與心理的負荷無從紓解。

婦兒盟強調,從婦女懷孕開始就應針對「非預期懷孕婦女」建立諮商輔導機制,並成立「懷孕婦女生產基金」,並對新生兒家庭擴大推動育兒指導服務,落實「到宅支持服務常態化」(目前只針對兒少保護個案家庭)。

3. 拒絕《人工生殖法》不當修法:婦兒盟強調,生命不是商品、孕母不是工具,依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暨相關法令,政府任何修法均應修先考量「兒童最佳利益」,拒絕危害兒童健康、剝削弱勢婦女、製造母胎單親、違反兒童權利的不當修法與政策。

延伸閱讀:作文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挨轟》婦兒盟、民團怒批違教育本質

單信愛指出,若沒有以家庭為核心的政策,台灣將陷入「無止盡的補救循環」。

專家觀點:兒少不是邊緣議題

在7月舉辦的《構築未來:打造「兒少家庭部」跨部治理與政策整合藍圖》論壇中,多位專家一致認為成立專責單位迫在眉睫。

台大名譽教授、國內小兒科心臟學先驅呂鴻基直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於鄰國,顯示兒少醫療與照護資源不足,必須由國家統籌,並強調若沒有跨部會平台,現行政策等於各自為政,孩子與家庭的需求常被推來推去。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歐良修補充,醫療系統看到太多因缺乏親職支持導致的問題,「與其事後介入,不如前端就把家庭支持到位」。他呼籲政府效法日本做法,成立兒少家庭部,從懷孕開始到孩子18歲,所有政策都由兒少家庭部統籌,組織成員擴及衛福部、勞動部、內政部等,由政府獨立編列預算運作。

少子化、自殺率上升,多位專家一致認為成立專責單位「兒少家庭部」迫在眉睫。(圖片來源/婦兒盟提供)

多位民間代表指出,目前衛福部已做完相關研究與資源盤整,組織藍圖並非完全沒有,但問題在於是否要升格到「部」的層級,需要行政院與總統拍板。「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決心問題。」一位專家指出。

少子化、兒少自殺、家庭支持不足等問題,已是台灣社會的沉痾,民間團體強調,若缺乏具體進度與時間表,「兒少家庭部」將淪為一再重複的口號,究竟新政府是否會在年底前給出答案,仍是外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信傳媒》關心您: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如果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台灣對關稅的最佳反應 王健全、吳大任、林建甫提出解決方案
原民會114年超額進用原住民族頒獎典禮
首次合作 漢翔聯手雷虎合作研發中大型無人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