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師提醒掌握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陪伴孩子抓住青春黃金身高期。(圖片來源/freepik)
許多家長相信「小時候胖不算胖,長大自然會抽高」,但醫師提醒,這是一個嚴重的迷思。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肥胖邱巧凡指出,肥胖不僅無助於長高,反而可能讓孩子「提早長、提早停」,最終身高受限,甚至伴隨多重健康風險。
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長不高,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為響應9月20日「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日」(Growth Awareness Day),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舉辦《青春特攻隊任務筆記》發布記者會,推出結合生長知識教育與自我紀錄的工具筆記,盼助孩子掌握長高與健康的主導權。
小時候胖恐提早停長、影響最終身高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小學生有1/4過重或肥胖,國高中生比例更高達1/3。邱巧凡解釋,肥胖兒童往往在青春期前長得較快,身高一度高於同齡,但因骨齡超前、青春期提早到來,使生長板過早閉合,錯失青春期應有的「衝刺期」,最終身高反而偏低。
「肥胖孩子的身高曲線,常見的是『前高後低』。」邱巧凡指出,這些孩子可能在小學時看似抽高,但到青春期卻明顯落後,甚至比正常體型的同儕更矮。研究顯示,BMI每增加一個單位,青春期生長高峰期會提早約0.6至0.7年。
更令人憂心的是,肥胖還與三高、糖尿病、脂肪肝、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甚至部分癌症風險上升相關;心理層面上,孩童也更易缺乏自信、焦慮或憂鬱。
邱巧凡強調,肥胖必須視為慢性病來管理,不能只是「再觀察」。最重要的仍是家庭的生活型態介入,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若努力後仍難改善,甚至合併疾病,則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必要時考慮藥物或減重手術。」
她提醒,正確觀念是「先控制體重,才能長得更高」,也提醒家長紀錄掌握孩子的成長,若父母發現孩子生長曲線低於第3百分位、BMI超過第85百分位、4歲後每年成長少於4公分,或出現性早熟徵兆(如女童8歲前發育乳房、10歲前初經來潮;男童9歲前睪丸變大),務必及早就醫並對症治療。


生長激素5大關鍵曝光 醫師:睡眠與營養缺一不可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遺傳代謝暨內分泌科主任蘇本華則指出,「生長激素就像孩子長高的引擎,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背後可能涉及多重原因,包括遺傳、荷爾蒙失調、肥胖、過敏或其他慢性疾病。」
她強調,睡眠不足、營養不均衡、壓力過大,也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進而影響孩子的身高與發育。
若想要幫助孩子長高,蘇本華表示需把握「5大關鍵」:
1. 均衡營養: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鋅、鐵等微量元素不可或缺;缺乏將導致骨骼、肌肉發育不足。
2. 睡眠品質:生長激素在晚間10點至12點分泌達高峰,應避免晚睡與3C干擾,養成早睡好眠的習慣。
3. 規律運動:彈跳、伸展類運動能刺激骨骼與生長板發育,同時提升骨密度,並幫助夜間入睡。
4. 減少壓力:愉快的成長環境能降低壓力荷爾蒙,避免抑制生長激素。
5. 定期紀錄:追蹤孩子身高、體重與生長曲線,若成長速度落後,應及早就醫檢查。
她也提醒,肥胖會導致骨齡超前,讓孩子雖然早期看似「長得快」,卻因發育提早結束而錯過黃金抽高期。「控制體重不僅是為了健康,更與最終身高息息相關。」


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參與感,蘇本華與團隊推出《青春特攻隊任務筆記》,設計成趣味化的工具書,結合生長知識、運動與睡眠紀錄,讓孩子能主動追蹤自己的成長目標。她強調,孩子不是被動聽大人指令,而是要學會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更多信傳媒報導
美中貿易談判》台積電還沒變美積電 抖音要先變成美抖音了
AI時代的新聞正義何處尋? 從滾石母公司告Google談起
全台診所家數創新高 這縣市診所五年間增最多 北市醫美戰區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