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投顧認為,投資是一場與時間為友的旅程,決定成果的關鍵是,能否長期留在市場。(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本周進入超級央行周,市場觀望美國聯準會動作,台股15日在台積電小跌下,終場下挫117.48點,收在25357.16點,成交量3974億元,力守五日線之上。
觀察三大法人15日的籌碼動向,其中,外資買超26.46億元、自營商買超9.97億元、投信賣超77.48億元,呈現連15賣,合計三大法人共賣超42.05億元。以下是時間投顧臉書文授權轉載:
時間比時機更重要:投資的核心,在於長期持有
投資市場裡,最常被提出的問題是:「現在是不是進場的好時機?」
許多人相信,只要能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就能穩穩獲利。於是,新聞充斥著「高點警戒」,朋友提醒「再等等看」,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讓人心神不寧。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真的能靠「抓時機」來累積長期報酬嗎?
擇時的迷思
投資人往往深陷於一種幻覺:只要抓準時機,就能勝過市場。回頭看走勢圖,誰都能輕鬆指出低點與高點,彷彿投資是一場「早該這樣」的遊戲。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它讓我們在事後看起來理所當然,卻忽略了當下的不確定性與情緒干擾。市場短期價格的起伏,背後包含無數不可預測的變數。真正的高點或低點,只有在事後才會被看見,事前根本難以分辨。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一再強調:投資不是靠預測時機,而是專注在「時間」與「價值」。
錯過幾天,差距驚人
長期統計數據顯示:
•若完整持有台灣50(0050),含配息再投入,年化報酬率約9%。
•但若錯過漲幅最大的 10 個交易日,報酬率直接腰斬。
•錯過 20 天、30 天,幾乎等於白忙一場。
最殘酷的是,這些「關鍵大漲日」往往發生在市場最悲觀的時刻。當所有人最恐慌、最不敢進場時,卻正是影響長期績效的轉折點。換句話說,若因為害怕而缺席,就可能錯失最關鍵的報酬。
留在市場,勝過進場時機
統計進一步顯示:
• 台灣50(0050)的十年區間報酬率:幾乎都超過50%。
• 2008年金融海嘯後任一時點進場並持有十年,報酬率更介於 100%~300%。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與其糾結「什麼時候進場最好」,不如專注「能否持有足夠長的時間」。因為時間能淡化短期波動,並放大長期價值。
為什麼時間比時機更重要?
1. 市場獎勵長期持有者短期漲跌雖難以預測,但優質公司價值會持續累積,時間就是投資人的好朋友。
2. 情緒常讓人錯失機會市場最悲觀的時刻,往往是最佳進場點,但大多數人卻在這時選擇觀望或離場。
3. 時間才能發揮複利效果股息再投入與價值成長彼此疊加,隨著時間拉長,報酬曲線呈現加速度上升。
投資的真正問題
投資的關鍵不該是:「我現在是不是買在高點?」
而是:
• 我買的標的是不是有長期價值?
• 我的投資組合能不能承受短期波動?
• 我是否願意持有足夠長的時間?
只要答案是肯定的,進場時點就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結語:投資是一場與時間為友的旅程。
「時機」或許能帶來短暫優越感,但真正決定成果的,是能否長期留在市場。
•錯過幾個關鍵日,就可能讓報酬大幅縮水。
•但只要持有足夠長的時間,市場最終會獎勵堅持的人。
與其煩惱「現在是不是最好時機」,不如問自己:「我能不能長期持有,讓價值隨時間累積?」
本文授權轉載自TIME時間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醫大董事長蔡長海獲頒工研院院士 盼替台打造全球前十大生醫產業
台北地院裁定維持7000萬交保 柯文哲持續嗆檢察官:明明沒有證據把我先關起來
工研院5新進院士就有2位來自台積電 魏哲家親臨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