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夜幕低垂,郭國相為其設計了精密的燈光控制系統,透過漸變的韻律,模擬毛毛蟲的呼吸與蠕動,彷彿在星空下真的活了過來。(圖片來源/文化臺中授權轉載,下同)
在水湳中央公園這片廣袤的城市綠肺中,一條巨大而奇幻的毛毛蟲正悄然匍匐,由藝術家郭國相操刀的《綠野遊蹤》不僅是一件公共藝術品,更是一個與環境共生的生命體,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刻的在地連結,已然成為臺中耀眼的城市名片,橫掃多項國際設計大獎。

與城市綠洲共鳴的靈感
面對這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都市森林,郭國相期盼作品能與光、風、土地共融共生。在眾多構想中,「毛毛蟲」的形象脫穎而出,它不僅以有機的形態自然融入地景,更蘊含著「生命的轉變與延續」的深遠寓意,完美呼應了中央公園豐富的生態,同時也巧妙隱喻了水湳經貿園區蛻變為璀璨新星的無限潛力。
「如果我是那隻毛毛蟲,能住進臺中這麼大的公園,一定很開心!」郭國相懷抱著這份純粹的喜悅與想像,全長近10公尺的《綠野遊蹤》,由大小不一的連續圓弧不鏽鋼管排列而成,精準勾勒出毛毛蟲匍匐前進的生動姿態。其穿透性的線條結構,在視覺上減輕了龐大量體的沉重感,使其能輕盈地與周遭的綠植、光影,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和諧共鳴。

《綠野遊蹤》的魅力,在於其日與夜的截然不同。白晝,陽光穿透弧形骨架,孩子們在其間自由穿梭嬉戲,讓藝術真正走入市民的日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夜幕低垂,郭國相為其設計了精密的燈光控制系統,透過漸變的韻律,模擬毛毛蟲的呼吸與蠕動,彷彿在星空下真的活了過來,緩緩前行,引領遊人進入如夢似幻的「奇幻通道」。
從在地到國際的喝采
一件成功的公共藝術,背後是無數心血與機遇的總和,《綠野遊蹤》坐落於指標性的中央公園,競圖過程非常激烈,郭國相坦言,能在此取得一席之地是莫大的幸運,因此他格外珍視這次機會,力求將作品的價值最大化,回饋這片給予他創作養分的土地 。
在創作風格上,《綠野遊蹤》保有郭國相一貫的俐落元素與線條,不鏽鋼的選材,是基於與環境的相容性及耐久考量;圓管的設計,則兼顧了美感與互動的安全性 。藝術家追求的,是讓元素與環境共存,如同他過往的許多戶外作品,為公共藝術注入生命,使其與土地一同呼吸,而非僅是擺放一座冰冷的雕塑。
正是這份對細節的苛求與對環境的尊重,使《綠野遊蹤》甫一問世便廣受好評,迅速成為社群媒體上的熱門焦點,更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接連獲得2024倫敦設計獎、美國繆思設計獎、法國設計獎金獎,以及瑞士BLT設計獎與美國IDA國際設計獎等多項殊榮 。
城市、市民與藝術的交響
《綠野遊蹤》的成功,不僅是藝術家的個人成就,更是臺中市推動城市美學的有力實踐。郭國相懷抱著「城市即是美術館」的願景,期盼更多公共藝術能點亮城市角落,讓藝術的溫暖融入市民生活 。「有公共藝術的地方,民眾的心情會變好,就像沙漠中的綠洲,因為藝術是真的可以感動人心的。」他笑著說 。
《綠野遊蹤》正是此一理念的完美展現。它以親切的姿態,邀請人們互動,不僅美化了空間,更激發了對自然的珍視與想像 。這隻快樂的毛毛蟲,已成為郭國相向國內外友人介紹臺中之美時,不可或缺的驕傲象徵。它以無聲的語言,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活力、創意與對美學的永恆追求 。
本文授權轉轉載於《文化臺中》,更多內容請按此。
更多信傳媒報導
脂肪肝不只是胖的問題:糖尿病患者更易併發肝癌風險
「撤稿」到「大學排名」臺大黃慕萱告訴你怎樣幫大學和學者打分數?
誰申請育嬰留停?留停者的陞遷速度會受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