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南韓於外銷上,半導體皆佔據重要地位,同時也因拉貨潮受益;然相較於台灣,南韓的產業結構更為多元,也讓台灣8月出口首次超越南韓。(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台灣 8 月出口值創下歷史新高,在人工智慧(AI)應用熱潮與科技新品備貨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單月出口規模首度超越南韓,寫下歷史性里程碑。

財政部指出,這波表現主要來自半導體與資通產品的強勁需求;相較之下,南韓在美國加徵關稅與出口結構分散下,增幅不如台灣,導致雙方多年來的差距首度逆轉。

外媒分析則認為,南韓出口仍有半導體支撐,但對美出口大跌,反映政策壓力已逐漸顯現。

台灣:AI與半導體推升出口,財政部稱「數十年磨一劍」

財政部公布,2025 年 8 月出口值達 584.9 億美元,年增 34.1%,創歷年單月新高,連續 22 個月正成長。進口部分則為 416.6 億美元,年增 29.7%,單月順差達 168.3 億美元,同樣改寫歷史紀錄。

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指出,台灣過去平均每月出口比南韓少約 170 億美元,但今年趨勢急轉直下。8 月台灣出口規模反超南韓 0.9 億美元,是「數十年半導體產業耕耘成果的體現」。她強調,AI 浪潮帶動高效能運算與伺服器需求,國際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備貨,也成為出口主要推力。

在貨品結構方面,電子零組件與資通產品成為出口主角。8 月電子零組件出口突破 200億美元,年增34.6%;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則高達233.6 億美元,年增近80%。財政部分析,AI 相關應用如顯卡、伺服器、電腦零附件等出貨維持高速成長,推升今年前八月累計出口提前刷新全年紀錄。

在出口市場上,美國已連續四個月超越中國,穩居台灣第一大出口地。8 月對美出口 196.3 億美元,年增 65.2%,占總出口 33.6%。蔡美娜強調,對美出超 854 億美元,規模已接近總順差。

展望後市,財政部預估 9 月出口仍將維持在 527 至 552 億美元區間,年增 30% 至 36%。蔡美娜樂觀表示,若加上7 月與 8月,第三季出口「創歷年單季新高幾乎已成定局」。

南韓:關稅壓力顯現,半導體撐場卻難掩對美出口大跌

與台灣強勁表現形成對比,南韓 8 月出口僅小幅成長。根據外媒報導,南韓 8 月出口總額為 584 億美元,年增1.3%,雖為連三個月正成長,但低於市場預估的 3%;進口則下降至 518.6 億美元,年減 4%,貿易順差約 65 億美元

《路透社》分析指出,南韓出口增幅不如預期,主要原因是美國自 8 月 7 日起對韓國商品加徵 15% 關稅,導致對美出口大跌 12%,為2020年以來最大跌幅。

雖然半導體出口仍大幅成長27.1%,創下歷史新高,達150 億美元左右(約佔總出口的 1/4)。

但汽車、鋼鐵與石油與石化產品等產業受國際產能過剩與競爭壓力影響,整體表現使台灣集中於晶片的出口結構在8月出口貿易額上首次超越南韓。

針對主要出口國家,《韓國先驅報》則指出,南韓出口表現呈現明顯分化。對東南亞出口年增 11.9%,對台灣出口甚至飆升 39.3%,凸顯半導體供應鏈重組趨勢。

外界普遍認為,南韓短期內仍需依靠半導體支撐貿易表現,但面對美國政策壓力,出口動能恐難恢復過往的高速成長。專家指出,相較於台灣專注在電子零組件,南韓的「出口分散化」雖有助降低依賴,但在全球需求疲軟之際,也成為拖累整體成長的隱憂。

台韓出口此消彼長,產業結構差異突顯

台灣與南韓 8 月出口數據首度出現交叉,為亞洲供應鏈帶來新觀察。財政部官員認為,台灣憑藉半導體產業深耕與 AI 浪潮,帶動出口高速成長,未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仍具優勢。

《路透社》分析,南韓若無法化解美國關稅壓力,或有效突破造船、化工等產業困境,其出口成長將持續受限。

從長期來看,台韓兩國出口結構的差異,將決定誰能在新一波科技驅動的全球貿易格局中占得更大優勢。台灣的「集中火力」與南韓的「多元布局」,正迎來一次實際的對照實驗。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新竹市立棒球場改善工程順利決標將開工 邱臣遠代理市長:重返賽事舞台邁出關鍵一步
台灣金聯將進軍公辦都更、包租代管 明年平價宅規劃讓婚育家庭優先抽籤
高雄上半年房貸數量減逾4成 這區腰斬 房貸成數縮、利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