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原文标题:《985研究生的正常毕业率,能否打赢警校和海关学院的编制上岸率》,头图来自:AI生成


高考报志愿这个问题上,分数线决定论有一个固有的逻辑漏洞,那就是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差别很大。观点相互冲突的时候,必有至少一方是错的。所以即使抛开专业、地域等因素不谈,单纯从逻辑上来讲,高考分数线也衡量不了实际就业质量。


这种例子有很多,江苏同学和我说江苏省内南大和东南大学是一个分数段,我也大受震撼,因为按照河北分数线,南大要高出不少。所以我们班上考了东南大学,又认为自己考砸了的同学,只要把自己想象成江苏人,心结就解开了。河北考生分不清浙工大和浙理工,所以这俩大学在河北分数线基本一致,我在帮别人报志愿时,也是问了浙江朋友才知道,浙工大更好。西南政法和西北政法本地和外地分数线差距太大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互相难以理解对方。


出现观点冲突该如何解决呢?如果你没有高人指点,能给你捅破一些信息差,我个人建议摸着江浙人过河,反正我宁愿相信经济文教发达地区的人对报志愿的认知。按照我的身边统计学,在张雪峰效应出现之前,浪费分数保专业还是一件相对小众的事。你要是相信河北家长,他们大概率会为了能和别的家长装杯,哪怕读个天坑,也要保985,然后在就业问题上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


我是觉得江浙人报志愿领先一个版本,警校分数线大幅上涨这件事,就是先从江苏捅出来的。



苏南公务员降薪之前年入30,而且考得越早,难度越低。早点上车的话,有个法本A证应届硕士的buff,能以较低的成本变成中产。但等这个信息扩散出去之后,法学分数线爆了,考公热起来了,待遇也降了。


再回到警校本身好不好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抛开985和警校哪个难考这件事不谈,985硕士的正常毕业率,能不能打赢警校的编制上岸率都是个谜。目前的口号是要给中小学生减负,给大学生增负。中小学生的减负执行情况如何,大伙心里有杆秤。但大学生的增负,绝对是风行雷厉,言出法随。再叠加上天临元年等不可抗力,985硕士的正常毕业率,还真不一定能打赢警校的编制上岸率。


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现在的毕业生要投的简历是前辈的好几倍,毕竟一天就二十四小时,用在这里的时间多一些,用在那里的时间就要少一些,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劣化是大趋势,延毕的风险又变大了。


但在抑郁率上,我倒是对985硕士很有信心。经历了中学衡水化,大学高中化,就业寒冬化,心态好反而是难能可贵的事。见证过黄金时代的余晖,自己毕业后却没赶上。我预言我们这一代能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像什么杜甫、鲁迅、曹雪芹都是最开始过得不错,日子变差了,才写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985硕士上限肯定更高些,但这个上限和你有没有关系,那就取决于你是不是这个上限了。“我有一个朋友,进了xx大厂”,可能只是因为今年大厂不缺人,明年我缺不缺人就不好说了。


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江浙公务员待遇高,所以和师医公挂钩的专业和学校分数线才会水涨船高,发展中地区的考生能照搬这个思路吗?


其实吧,在任何地区,哪怕在美国或非洲,师医公在当地也是个不错的工作。只是我国前几年经济发展过快,显得体制内工作性价比不行。但这种级别的时代红利,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现在的情况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发展中地区优质市场化就业机会少,除了师医公反而更难找到像样的工作。考个警校,分配回河北当警察真的是个很差的工作吗?做了几年北漂没攒下什么钱,回老家又发现自己的专业代码只在大城市有对口工作,家长又在老家安排不了去处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经济上行期,人们喜欢提上限,讲一些“十年闯荡衣锦归”的故事。但目前的版本,父母虽然未必知道“时代红利”、“存量时代”这种规范性的词,但道理他们是懂的,穷小子突然暴富了,多半会怀疑孩子是不是用了《刑法》上的致富经。说白了学历只是一个预期,能否变现受企业招人需求影响极大,但定向就业是白纸黑字的兜底性保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