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远山,原文标题:《没想到,全上海都在办公库存改造》,题图来自:Unsplash


前几年,我们在上海较为熟悉的主要是住宅和商业更新。


前者以“美丽家园”工程还有加装电梯为主,后者有多个耳熟能详的传统商场都在密集整改中。


比如徐家汇的太平洋百货和六百百货,还有南京西路的梅陇镇广场。


到了今年,上海城市更新的重点转向了更小的切口——楼宇经济。


这些满足人们工作就业需求的商务中心,遍布东南西北,都颇具规模。


上海部分商务中心示意图,仅供参考


既有老牌的人民广场、新天地、陆家嘴,也有各种新兴商务区如北外滩、前滩、南滨江的崛起。


不过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各大办公楼的大修小补不断。


有换电梯、换空调、换锅炉的,还有换外立面幕墙的,以及干脆从里到外“动大手术”的。


正是看到了这些个体密集的自发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近期开始推动全市的办公楼进入更新阶段,率先挑选了10个试点单元,将在下半年进行更新方案的试验。



那么,上海今年的办公楼更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10大试点单元都将如何改造?


7月3日到5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其中6大商务单元的更新方案,包括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柏树、五角场、真如、漕河泾还有苏河湾。


它们分布在闵行、虹口、杨浦、普陀、长宁和静安几个区,都在中环内。



总的来看,6大单元加起来一共20.56平方公里,比黄浦区的总面积还要大,商务楼宇项目的总数足足超过200栋。


当然,各自内部的不同级别商务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像老牌商务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有27处甲级办公楼,漕河泾也有15处。


而大柏树、苏河湾属于中环地带的新兴商务区,前者目前还没有甲级办公楼,更多的都是丙级,后者也只有3处。



因此改造的方案各有侧重,涉及提质、改造、重建还有退出转型四种改造形式。


虹桥强调“商务+社区”,打造“后街体验环”;漕河泾瞄准“产业+居住”,推出“慢行系统”;大柏树则定位为“园区+校园”,五角场主打“科教融合”,真如重点在“五大类生活配套”……


老牌的改造重点在内部,对硬件进行局部功能微调与空间活化。


新兴的从内到外发挥的空间更大,比如推动周围街道配套也一起进行生态调整,营造更有活力的城区氛围。


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工作、生活、休闲在片区内闭环,人们能够更舒适、更便捷。


接下来,其他4大单元的方案也将很快公布,分别是小陆家嘴、世博园区、大宁和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把浦东部分也囊括了进来。



以小陆家嘴单元为例,存在地区功能单一、产城融合不足等问题,目标打造更为先进的国际一流金融城。



已经落地的更新项目都有哪些不同?


和整体房地产供求关系一样,商办现在也从增量时代迈入了存量时代。


老旧办公楼如何改造和再利用,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改造远比新建更难。


我们梳理了部分已经落地的案例,分别从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出发:


第一种就是最基本的内部物理空间的改造。


陆家嘴商务单元的裕安大厦自费更换了电梯系统,尽管单次投入高达200多万元,但节省了更多的电费,也扩大了电梯容量、提升了大楼的运行效率。


附近的宝安大厦同样计划下半年更新冷冻机组。


金穗大厦则是和龙湖龙智造合作,运用数字化设计手段,对结构、幕墙、精装、智能化、水电、消防等进行了全方位更新,完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变身”。


金穗大厦办公室前后改造对比图,图源龙湖龙智造


第二种是业态分布上的全面焕新。


以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前几年,虹桥天都作为第一个改造项目,开发区抓住其轨交上盖的通勤优势和街面长达280米的特点,不断调整业态组合、举办天山夜市等特色活动,使其商办整体出租率维持在85%以上。


改造后的虹桥天都:现所·创邑MIX


随后又对巴黎春天天山店进行调整,一方面使外立面更时尚,另一方面还加入了当下最流行的二次元新业态,于今年3月重新开门营业。


第三种是更为直接的功能转型。


比如由纯租赁办公,转换成商场、酒店、长租公寓,还有亲子和老年活动空间等功能,从而有序调节同一地段内的办公楼供给规模,成功盘活存量资产。



比如,上海江天大厦是一栋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旧式办公楼,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办公需求,自带的酒店入住率也不是很高。


项目业主方经过深思熟虑,将其重新打造成一栋专供企业内部使用的总部大楼,一跃成为世博滨江边上的全新地标建筑。


左为改造前的上海江天大厦,右为改造后的三航院企业总部大楼效果图


最后,还有像潍坊新村这样的街道办也加入进来,不仅全面排查了整个街道范围内的36栋商务楼,还组建了专门的智囊团,聘请规划、建筑、能源等领域的高校和专业机构,专门为这些商务楼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些都充分验证了空置的写字楼,也能重新激发自身活力,进而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此时此刻上海必须更新办公楼?


不得不承认,支撑起上海现代化发展的背后,是一座座林立的高楼大厦。


作为全球最大的办公楼市场,这个城市的高层楼宇已经多达1万栋。


据官方统计,截至去年三季度,光甲级写字楼的存量就足足有1700万平方米。


更不用提很多板块还在造楼盖房,未来还有全新的楼宇源源不断地入市。


写字楼总体上处于比较饱和的状态,面临巨大的招商压力。


第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空置率


2023年以来连核心区老牌地段的写字楼,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租金下跌和空置情况。


今年二季度,空置率最高的是虹桥开发区&古北,紧随其后的新天地和竹园也都纷纷突破了20%大关。



再来看此次部分试点单元的空置率,竟然有3个都超过了30%。真如一度最高接近50%,苏河湾更是连续三个季度都居高不下。



这种非传统的办公区的状态,更加凸显出及时改造和调整自身定位的必要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真如商务单元的办公楼空置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有效控制,下降了接近15%。


这背后离不开央企中海的努力,其打造的230米双子塔不仅重新定义了板块的天际线,也实打实地引进了不少企业,初步形成数字广告和新质生产力两大产业集群。



以及环宇城商业、住宅大盘、人才公寓还有大剧院的配套落地,可以说是“半个真如中海造”,这也带动了整个普陀在这两年开始逆袭。


第二个问题是办公楼的老龄化严重,土地年限不足。


陆家嘴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楼宇多建造于1980和1990年代,黄浦核心区、虹口北外滩还有徐家汇也在190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集中开发了一批写字楼。


算起来,这些楼都过了而立之年。


设计过时、设备老化、停车位不足等问题都逐一浮现。


加上我国规定商办类土地最长使用年限为40年及50年,到期后如何续期还未出台相关规定。


图源:仲量联行


它们的土地剩余年限普遍不足15年,续期压力迫在眉睫,面临“功能过时—估值下降—改造乏力”的状况。


第三个问题则是产权分散,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指导等。


很多办公楼的产权业主较多,一旦涉及关键的改造费用问题,就很难达成一致结果。


宝安大厦有6万平方米在大业主手里,还有3万平方米分散在多个小业主中。让大业主出钱有难度,小业主也无法通过相关方案。


正因为看到了重重问题,这些办公楼的环境和全市总体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上海将楼宇更新纳入了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之一。


将在今年到2027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有序推进40到50个商务楼宇更新改造项目。



目标是让全市的办公楼格局更优化,甲乙丙三级结构比例更合理,甲级楼宇规模和品质进一步提升,让每一栋办公楼都能充分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伴随产业变迁和周边人群结构调整,上海的写字楼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这让我们看到,上海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发展更新的新路径。


也因为有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写字楼,百花齐放,大家不会再觉得只有在陆家嘴上班才是进入最尖端的行业。


因为其他商务区、产业园、科技中心,都有着不同领域的顶级公司。


写字楼和企业、人才的多方奔赴,办公楼、商业、住宅和人文实现充分融合,才能切实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日常体验,而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所在,在“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