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0 Shares·1K Views·0 Reviews
- 0 Comments·0 Shares·1K Views·0 Reviews
- “敌国条款已过时”?搞笑,日本外务省果然中圈套了
关于1995年的所谓“决议”,真实情况是当年12月11日,第五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0/52号决议,以155票赞成、3票弃权的结果“建议废除敌国条款”,并称其“已过时”。
这一决议存在两个致命缺陷:
其一,性质为“建议性”,明确注明“不具法律效力”,无法改变《联合国宪章》的明文规定;
其二,未遵循宪章第108条规定的修宪程序,仅为联合国大会的政治表态,而非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修订。
当时中国、俄罗斯等国便明确指出,这一决议“仅反映部分国家的政治意愿,不改变敌国条款的法律现实”。
2005年的相关会议同样如此。当时鬼子联合德国、印度、巴西提出“四国提案”,试图通过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间接实现删除敌国条款的目标,并在相关讨论中再次提出“条款过时”的主张,但最终既未形成正式决议,更未启动修宪程序。
中国在1995年联大投票中对第50/52号决议投赞成票,本质是支持“重新审视宪章相关条款”的程序性动议,而非同意删除敌国条款。中国代表团当时明确表态:“支持对宪章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但反对任何旨在否定二战成果、削弱对战败国约束的修改”。
简单说就是当时战败国表现还可以,大家同意讨论一下是不是改,但是实际上还没改日本尾巴就漏出来了,那就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所谓“过时”这种说法属于自己给自己洗脑真信了。“敌国条款已过时”?搞笑,日本外务省果然中圈套了😂 关于1995年的所谓“决议”,真实情况是当年12月11日,第五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0/52号决议,以155票赞成、3票弃权的结果“建议废除敌国条款”,并称其“已过时”。 这一决议存在两个致命缺陷: 其一,性质为“建议性”,明确注明“不具法律效力”,无法改变《联合国宪章》的明文规定; 其二,未遵循宪章第108条规定的修宪程序,仅为联合国大会的政治表态,而非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修订。 当时中国、俄罗斯等国便明确指出,这一决议“仅反映部分国家的政治意愿,不改变敌国条款的法律现实”。 2005年的相关会议同样如此。当时鬼子联合德国、印度、巴西提出“四国提案”,试图通过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间接实现删除敌国条款的目标,并在相关讨论中再次提出“条款过时”的主张,但最终既未形成正式决议,更未启动修宪程序。 中国在1995年联大投票中对第50/52号决议投赞成票,本质是支持“重新审视宪章相关条款”的程序性动议,而非同意删除敌国条款。中国代表团当时明确表态:“支持对宪章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但反对任何旨在否定二战成果、削弱对战败国约束的修改”。 简单说就是当时战败国表现还可以,大家同意讨论一下是不是改,但是实际上还没改日本尾巴就漏出来了,那就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所谓“过时”这种说法属于自己给自己洗脑真信了。0 Comments·0 Shares·356 Views·0 Reviews - 在推特上,只要有海内外大陆人对台湾有所微词,立马就有台湾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说“你们这些共产国家的人不懂民主”“你们有选票吗”“你们有言论自由吗”blabla~~
可是我是真的领略过台湾的“民主”。
在台湾这几年,我也曾被它感动、温暖——在我没有对陆配的权益大量发声的时候。
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36万人的族群被制度性地歧视、排挤,要为其发声却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我采访了诸多外省老兵、族群矛盾受难者,得知他们的痛苦被无视,经历被污名化;
我也采访了大陆政治难民、流亡藏人、在台香港人,发现他们只是被利用来炒作议题,却并未真正获得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很多时候还被扣帽子;
我过去听到二二八,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同情台湾人,直到我看到大量被遮蔽的外省人痛苦经历……
没错,过去我们对台湾的认知都加上了太多的滤镜,因为我们太渴望“华人+民主”这样一个梦幻组合。一听到“民主转型”就激动,一听到“街头运动成功”就兴奋,一听到“可以骂总统(现在也不敢了尤其是陆配)”就高呼“民主灯塔”……说白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投射。
一个夹缝中的小型社会,他在多种历史条件的耦合中得到了选举民主和政党轮替,不是可以合理化一切失序行为的万能药。
他同样会在多种历史条件的耦合中左右两极摇摆,会选择成本最低的自保手段,会伤害反抗力最弱的族群,会喊着最动人的口号粉饰最无理的政治操作,会自认受害者以合理化于法于理都脱轨的行为……
别忘了,纳粹党也是在选举制和政党轮替的土壤里诞生的。在推特上,只要有海内外大陆人对台湾有所微词,立马就有台湾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说“你们这些共产国家的人不懂民主”“你们有选票吗”“你们有言论自由吗”blabla~~ 可是我是真的领略过台湾的“民主”。 在台湾这几年,我也曾被它感动、温暖——在我没有对陆配的权益大量发声的时候。 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36万人的族群被制度性地歧视、排挤,要为其发声却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我采访了诸多外省老兵、族群矛盾受难者,得知他们的痛苦被无视,经历被污名化; 我也采访了大陆政治难民、流亡藏人、在台香港人,发现他们只是被利用来炒作议题,却并未真正获得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很多时候还被扣帽子; 我过去听到二二八,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同情台湾人,直到我看到大量被遮蔽的外省人痛苦经历…… 没错,过去我们对台湾的认知都加上了太多的滤镜,因为我们太渴望“华人+民主”这样一个梦幻组合。一听到“民主转型”就激动,一听到“街头运动成功”就兴奋,一听到“可以骂总统(现在也不敢了尤其是陆配)”就高呼“民主灯塔”……说白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投射。 一个夹缝中的小型社会,他在多种历史条件的耦合中得到了选举民主和政党轮替,不是可以合理化一切失序行为的万能药。 他同样会在多种历史条件的耦合中左右两极摇摆,会选择成本最低的自保手段,会伤害反抗力最弱的族群,会喊着最动人的口号粉饰最无理的政治操作,会自认受害者以合理化于法于理都脱轨的行为…… 别忘了,纳粹党也是在选举制和政党轮替的土壤里诞生的。0 Comments·0 Shares·358 Views·0 Reviews -
-
-
-
-
-







